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美了乡村富了民,镇雄温水村从治理走向振兴!

2020-03-27 2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对广大乡村而言,当完成脱贫摘帽出列任务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是付诸于现实的乡村振兴。在国家层面的宏图下,有的地 方在尝试着蹚过乡村振兴这条河,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镇雄县盐源镇的温水村,仅只是乌蒙山贫困片区一个普通的行政村,从几年来开展的脱贫攻坚工作中,我们看到了乡村治理的理念。从行政管理的角度观察,“治理”理念为乡村振兴发展赢得了时间条件 和理论基础。那么,从乡村治理到乡村振兴,基层乡(镇)领导班子有什么样的思考?日前,本报记者与镇雄县盐源镇领导班子进行了对话,以一个行政村为例的实践和思考或许有借鉴意义。

“夹心层”客观存在,这一群体与建档立卡贫困户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边界,这个边界一定程度上造成两个群体的对立。所以,要从多角度系统解决“夹心层” 问题,特别是心理失衡问题,让每个人都成为乡村发展振兴的一分子。

记者:多个信息渠道给了我们这样的印象,盐源镇在实施脱贫攻坚工作中,体现出乡村治理的理念。以温水村的实践来看,你们是怎样推动工作的?

汪继金: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温水村面貌发生很大变化,显著的一点就是村民认可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村民对脱贫工作的理解和认同。这一结果,与解决“夹心层”问题的意识有关。我们知道,贫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是脱贫攻坚政 策的受益群体,只要我们公平的执行精准脱贫政 策,就会得到这一群体的认可。另外一个群体,他们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时间里完成了资本积累,属于乡村先富起来的部分。而另外一个群体介于前两者之间,他们抵抗贫困风险的能力实际上是很弱的,比如一场疾病就会让他们进入建档立卡贫困户 这一群体。这就是所谓的“夹心层”。

温水村脱贫出列后,一是要面对脱贫效果的巩固,二是要面对乡村振兴的实施。“夹心层”这一 群体将起到一定作用。因此,他们成为乡村治理的关键部分,在确保他们不走向贫困群体的同时,也 要关注他们心理上的变化。因为,这一群体与建档 立卡贫困户之间存在一个模糊的边界,这一个边界一定程度造成两个群体的对立,而乡村治理的目的是实现乡村各种结构的和谐,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最为基本和关键。

所以,要多角度依赖系统解决“夹心层”问题, 特别是心理失衡问题。包括思想教育、政策实施、 公共服务等维度的措施,管控两极分化,让三个不同群体融为一体,每个人都成为乡村发展振兴的一部分,满足不同层次的利益诉求。比如在乡村兴起的文明超市,其开办的初衷针对建档立卡贫困户, 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并不限于建档立卡贫困户,这样 不仅避免主观上的群体距离,而且也调动了所有村民参与乡村的共建共享。

盐源镇温水村有其地理位置、地形特点、风土人文、自然资源的独特性,这些带有审美的符号成为温水村的核心竞争力。

盐源镇温水村境内以者河与白水江交汇的两河口。汪舒 摄

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去思考,需要去做 大量非常规的工作。首先是解决乡村干部的公信力问题,其次是解决村民精神上的获得感问题,最后是解决民风向上向善的问题。民风向上向善的问题需要时间, 但我们在随时间的推进寻找载体,让乡村有一种新的力量和方向。

记者:我们不否认,乡村发展中以经济条件为特征的不同群体的存在,治理的目的在于让不同群体经济趋同?

颜宏:短时间做不到。我刚到温水村时,这里的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心理失衡现象比较明显。因此,我们要建立机制回答村民之问、解答村民之惑。比如说退耕还林,部分非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不 清楚自己是否能享受这一政策,在他们的意识里, 国家扶持政策的受益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实际上,他们也享受到一些政策的扶持,但众多优惠政策倾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现实,他们的疑问和 不公平感就来了。所以,针对这一现象,温水村建立了第一村民小组长制度,由镇干部职工或村“两委”干部任第一村民小组长,涉及相关工作板块人员任成员。这个团队做两件事:一是将自己身份和职责亮出来,二是深入农户一周一走访。亮出身份和职责让村民知道有问题该找谁,一周一走 访在于解决一些隐藏的问题,公示这些问题的解决时限和结果。这种制度在乡村治理中做到了 “底数清、情况明、不漏管、不失控”,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它维护了治理者的公信,实现了三个群体的同化。

汪继金:乡村留守人员这一个群体也应得到关注。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得益于一部分村民选择 外出务工,但他们的家庭成员留守在乡村,政策层面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留守人员精神寄托方面的问题,这需要乡村干部用关爱补齐政策方面顾及不到的地方这一短板。一个村民家的情况令我记忆深 刻,前几年,夫妻俩就外出务工,妻子工伤,获得一 笔赔偿金。赔偿金用来盖起新房,可丈夫外出务工3年未归。一次走访农户,我看到这位工伤致残的妇女一脸忧郁,就安排村里一位能说会道的村民每天到她家串门,并联系上其在外读书的女儿,时常 打电话回来安慰。不多久,等我再一次见到这位妇女时,会笑着打招呼了。

赵毅:乡村工作具体而复杂,从乡村治理的角度去思考,需要去做大量非常规的工作。比如民风转变,需要去解决群体之间的距离,消除意识之间的对立。

颜宏:解决乡村工作复杂性局面有几个方面。首先是解决乡村干部的公信力问题,乡村干部对涉及乡村工作的政策都应有所了解,不像县直部门工作人 员,对某一领域的政策理解较为透彻,这就造成在做群众工作的时候,不能把政策讲透、讲明,以至于到了执行阶段就出现矛盾,让公信力降低。这就需要乡村 干部加强学习,提高个人工作能力。其次是解决村民精神上的获得感问题,伴随精准脱贫工作的推进,村民“两不愁、三保障”得以逐一解决,但是,脱贫出列后怎么办?部分村民在担忧。鉴于此,我们把建档立卡贫困户和非建档立卡贫困户组织在一起,评选“脱贫攻坚示范户”,让村民认识到贫穷不是光荣的事,美好生活得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评选活动,温水村1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中,158户主动提出脱贫申请。最后是解决民风向上向善的问题……

记者:村级组织是一个行政网格里最小化的区 间,处于社会大变革的局势中,存在的形态包括思想意识都会发生异变,让民风向上向善是一个很难的问题吗?

颜宏:最大的问题还是村民思想意识问题,这个需要用时间去解决,但我们在随时间的推进寻找载体,让乡村有一种新的力量和方向。

赵毅:民风是唱出来的,我们把音响设备配发到村民小组,平时让会唱会跳的村民带领其他人学一下,到了节假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各种文娱活动, 把村民聚集起来,让文化影响每一个村民的思想 观念。民风也是抓出来的,所谓的抓其实就是服务。所以,温水村建立了“环境整治服务队、林产业服务队、精神文明服务队”3 支队伍,这 3 支队伍人员由退休老干部、老党员、老退役军人构成,他们的年轻时代有梦想、有激情,现在就是通过他们把梦想和激情传递给每一个村民,通过服务改变乡村的风貌。

温水村是一个典型的山脊上的村庄,土地贫 瘠,林业产业却有一定基础,但也面临提质增效改造。温水村“两委”邀请外地专家做提质增效技术 指导,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时,一个叫王良聪的村 民站出来了,这个土专家技术好,村民信他,于是由他成立林产业服务队,原来几个人的队伍发展到现 在有50个人,他们不仅完成村里果林的提质增效任务,也接受邻近的盐津、大关一带的合作社和农户聘请,把业务进一步做大。

镇雄县峰谷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位于镇雄县盐源镇,占地800平方米。公司拥有专业的设计团队和熟练的操作工人,是一家专业从事纸制品研发、制造、销售的现代化企业。产品畅销全国各省(区、市),广泛应用于家庭、酒店、厨房等领域的日常消耗。

该公司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1人,带动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

工厂车间及生产产品。汪帅忠 摄

留住合格的村干部,我们更多寄希望 于制度建设。在探索建立一种村干部的活力与能力、乡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相结合的模式,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没有时间门槛,提前介入很有必要。

记者:这是否给了我们一个启示,乡村治理还要回归到人本身,人是一个重要因素。

汪继金:通常情况下,服务一个村的人员结构大致分三部分,镇驻村工作组、村“两委”成员、驻村帮扶干部。其中村“两委”成员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他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本村人,清楚本村情况,薪酬待遇低。在乡村治理中,村“两委”成员发挥的作用特别大。我们发现,不同行政村之间的工作效果的不同,很大程度上是村“两委”人员知识结构、文化结构和思想觉悟不同而造成的。因此,要把符合要求的人员引进村“两委”,则要尽力解决工资待遇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村集体经济收入问题。目前,我们在8个村采取了以下措施缓解了资金紧张问题。经过招投标在村实施的项目,村级介入管理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一事一议项目全部下沉到村,由村组织村级劳务队,收益归村级支配,这样既解决了经济困难问题,同时也解决了留守人员就近就业问题;村级加大有偿服务,如:饮水的管理、垃圾清运处理、果林修枝整形等的收费;进行招商引资,村级用土地入股分红。这些都算不上村级集体经济,但解决了村级经济收入问题,留住了许多想离职的村干部。实际上,留住合格的村干部,我们更多寄希望于制度建设。

赵毅:对于村集体经济收入,我们在探索一种模式,一种村干部的活力与能力、乡村资源的整合和利用相结合的一种模式,即便目前还不成熟,但对于脱贫攻坚之后的乡村振兴是一种有益的思考,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者之间没有时间门槛,提前介入很有必要。

记者: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以温水村为例,面对未来的乡村振兴,你们从治理方面该怎么 入手?

汪继金:搭建一条城市通往乡村的路,这是一 条人才和资本回归乡村的路,让一些拥有资本的人回到乡村,让“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想都能在乡村实现。人才回归是乡村振兴的一个痛点,由于城市的虹吸效应,一线城市吸引走了二三线城市的人,二 三线城市又吸走了农村的人才和劳动力,导致农村的空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才回归更寄希望于 营商环境的改变。首先,乡村应该有资源。其次, 乡村应该有文化。再次,乡村也应该有良好的营商环境,得先聚人,才能聚气,最终聚业。

颜宏:过去的几年,温水村都举办一年一度的 “桑葚节”,吸引周边很多人前来观光采摘。这可以看成乡村旅游的发端,也可以看成乡村经济发展的模式,但是,这也存在很多问题,如产业链、品牌、渠道等都非常弱势。

2015 年 8 月,乌蒙圣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

目前,拥有桑葚基地 680 亩,2018 年建成桑葚酒配套加工车间600平方米,年产果酒45吨。每年临时用工2000余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300多人(次)。入股建档立卡贫困户社员210户829人,户均增收1000元左右。

乌蒙圣果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的桑葚酒。 汪帅忠 摄

我们创造的条件,不仅要让带着资本 回归乡村的人找到“乡愁”寄托的地方,也要让他们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有别于城市打拼的投资选择。

记者:一棵桑树衡量不了温水村农业的发展, 不是你种了多少亩桑树,采摘了多少公斤桑葚,也不是在产业链上延伸出来的蚕丝、果汁、酿酒等,这 些很容易做到,关键是否有农产品品牌产业。

汪继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我的理解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路径一产要三产化,三产二产 化,将产品与品牌、渠道、市场融合,才能够增加产值。但是,对于村民来讲,要建立一个品牌营销出去很不现实,依靠村民本身完成一个品牌的塑造和推广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抓住最核心的环节——人才的回归。基于这样的思考,第一,我们要将温水村的资源整合展示出来,首先是整合土地资源。乡村背后是土地,土地的上面是人,土地上的人生活得好不好,取决于土地有多大价值。因此,有必要将土地及土地上的附属物作为资产进行评估,与其他资本进行合作,这样才能在土地上创造大规模的 财富。第二,重构乡村审美空间。温水村是乌蒙 山贫困片区所有行政村中的一个,这是它的普遍性。但是,温水村有其地理位置、地形特点、风土 人文、自然资源的独特性,这些带有审美的符号成为温水村的核心竞争力,但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推介。第三,建立机制完善措施,让城市里有情怀、 有资本的人到温水来创业,在创业扶持、社会保障 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创造的条件,不仅要让带着资本回归乡村的人找到“乡愁”寄托的地方,也要让他们找到未来发展的方向,这是有别于城市打拼的投资选择。当我们把“乡愁”作为载体和桥梁,那些远离乡村的人,那些对乡村有情结的投资者,他们的注意力会 转向乡村。因此,我们将会用最小的投资、最小的干预迎来乡村振兴的最大机遇。

往期精选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hdwk2158200)丨《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汪舒 易盛芳 刘静涛

审核丨@晶姑娘

运营总监丨@俺是大笨蛋

实习编辑丨王琳

原标题:《美了乡村富了民,镇雄温水村从治理走向振兴!》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