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淄博博山,“田园牧歌”式的乡村想象

2020-03-30 16: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拾冷

蜿蜒、宁静、淳朴……这是我初到淄博博山和上坊村、上恶石坞村、中郝峪村脑海中反复想到的词汇。竟想不到,离着济南仅有1.5个小时车程的这里,还有如此景色,实属难得。

这些村子,对城市人而言,就是世外桃源。无论是驱车穿过弯曲的山路到中郝峪村,上恶石坞村,还是站在这里远眺山脚下的村落,相比城市的高楼大厦,给人超然于世之感。

关于这三个村的历史记载,大约从历史学家考证明洪武年间《般阳孙氏长支家谱》、明万历年间《观音庙碑》、清乾隆《杨氏祖茔碑》等资料中得知,这些村子已有几百年历史记载。

和上坊村位于齐长城遗址山脚下,齐长城有2500年历史,据此推断,这些村子在千年之前,或已经有人的行动轨迹。但这些村子的原始居民何时来此,已经无法考证。好在,这些村子位居鲁山深处或山顶,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始终保持古老、质朴的模样。

△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宣传海报(资料图)

这里是一片净土,即便古村已逐渐被当代人发掘、知悉。在这些地方,总能够寻觅到属于自己的静心之地,也能满足每个人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的想象。这也是连绵高山所特有的共性,也是人之所需。不久前,将这些地方作为主拍摄地的电视剧,由杨烁、马苏、潘之琳、刘流主演的《绿水青山带笑颜》在湖南卫视播出,将淄博、博山推到全国观众面前。

对这些村子,甚至对博山而言,或是第一次把这里的自然、生活景象呈现给全国、海外观众观看。这种呈现,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原汁原味”,在电视中看到的样子,在这里看到的,可能就是什么样子。一些剧评提到,“旖旎风光”是这部电视剧最大看点之一。

“待到疫情结束,一定去博山领略当地的风光。”正如电视呈现的原汁原味旖旎风光,让博山在城市与山村、现代与质朴之间,建立起了“穿越”的桥梁,“说走就走”也就不远了。

△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拍摄地(资料图)

01 初识:博山的美,穿越千年

 博山能够成为《绿水青山带笑颜》拍摄之地,并非偶然。除了博山的旖旎风光,在这里能讲述的故事太多。这部电视剧只是初识博山的开始,而且,也足够吊足观众、网友的好奇心。

其一,博山的景。感兴趣的网友可以移步“百度图片”,搜索“博山”,映入眼帘的必是春日之艳丽、夏日之青葱、秋日之缤纷。博山区,鲁中山区北部。在这里,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峰有47个,500米以上的山峰有81个,“断裂发育,褶皱次之,高角度的张力性断裂”的地质,造就了低山、丘陵、山涧、河谷相间地理风貌,对于博山自然美景,无需赘言。

其二,在山连山之间,有一座已有2600年历史的建筑,齐长城。据资料,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筑成,是目前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长城之父”。齐长城,在博山境内有一条主线、两条复线,绵延78.1公里,正因为齐长城的存在,博山也被赋予了古老、传承的历史韵味。

其三,博山菜,鲁菜的“鼻祖”,被称为鲁中派系,历史发端约西周齐国时期。博山菜,既有一般鲁菜咸鲜脆嫩的特点,还研发了独有的整套宴席产品,博山四四席。同时,博山菜将这些菜品与中国传统齐文化中的饮食礼仪融合,成为中国齐文化的代表性符号。

△ 淄博博山琉璃制作(资料图)

其四,博山琉璃。这个由古代炼丹家发现的化学反应产物,无意中成就了中国艺术瑰宝。根据历史记载,博山琉璃“唐代开始成批生产,明代初具规模。明万历年间,炉行徐应元旦发起建炉神庙,祭祀女娲,以保佑琉璃生产的兴旺。”为什么要生产琉璃?因为名贵,古人有言,“珍珠玛瑙翠,琥珀琉璃街 ”,琉璃在古代就是一种奢侈品。因此,博山被视为中国琉璃发祥地,也被誉为“中国陶瓷琉璃艺术之乡”“中国琉璃之乡”……

这些意象,也正是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正在呈现或隐现的内容。如果把这些意象放置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时代背景下,无论是对淄博,还是对国家发展大计,都是对“两山理论”和“高质量发展”的诠释和抒写,这也是《绿水青山带笑颜》所要阐述主题的题中之义。

博山的美,穿越千年。且不管时空如何变换,在此刻,通过电视剧让这里与时代交汇,相信也会给观众带来如电视剧中许晗对杜笑语一见钟情般的情感触动。也如许晗刚刚来到这里,看到这山、这水、这生活的时的初体验,在此凝固,缘来这里就是“我”想要的生活……

△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拍摄地(资料图)

02 探秘:城与乡共同的“田园牧歌”

当我来到这里时,始终保持一个疑问,为什么博山的山村能够留住深山中的村民?为什么城市人,即便驱车穿行崎岖山路,依然会来到这里,甚至会多次往返?

在来到博山的中郝峪村时,有了一个答案:在这里,搭建起了城与乡共同的“田园牧歌”。

中郝峪村,位于博山区池上镇,坐落于鲁山主峰之东侧,十里桃花溪之尽头,此村也是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故事参考地,这里探索出的乡村旅游“中郝峪村模式”,已被央视、省级媒体多次报道。虽然远在深山中,但并不“寂寞”,反而在喧嚣之下,总保持静谧的底色。

“中郝峪村模式”给我最大的触动是,这里找到了即契合山村“开眼看世界”的发展之路,又让城市人找到了“静心”之所,将山村打造成了城与乡共同的“田园牧歌”。

在中郝峪村,“土著”的农民依然守护着祖祖辈辈居住的山村,不过,在自己院落之上,盖起来现代化的民宿,而这些村民也由耕种之人,转变为服务之人。在自家院落服务来自四面八方的来客,恰如游子回到家中,住山村的房,喝山村的水,吃山村的饭,唠山村的嗑……

△ 淄博博山中郝峪村(来源:大众网)

有诸多细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一,来到这里的城市人,包括山村村民的车辆,一律停靠在山脚下的停车场,让山村从日出到夜间,始终保持静谧;其二,旅居于此的城市人当返程时,无论住在哪一家,该家的村民都要电话询问他们是否已经安全到家,这一细节,可谓是“虐心”的,如家人般的问候,温暖、质朴;其三,别样“人性化”的服务,相比城市流程化的客服,这里的乡亲、乡音、乡情所营造成服务,看似“标准”,却透着浓厚的亲情,以致于在这里的一位“山村大妈”,到目前为止,已经认了70个“干女儿”……

曾几何时,每每我们来到“山村”,总会看到“土”与“穷”的画面,但在这里,我们看到是实实在在的“绿水青山带笑颜”。2003年,中郝峪村只有60多人,到目前为止,中郝峪村已有360余人,110多户人家,这里的乡村真正实现了“回得去,留得下”的局面。

我想,如果一个乡村发展模式,能够穿透人性、人心,而且能够良性循环,这便是“乡村振兴”的伟大所在。而中郝峪村寻觅到其中的规律,也正是这种“穿透”,“中郝峪村模式”开始被内蒙古、辽宁、重庆等省市“抄作业”,可以说已经成为淄博,乃至山东的乡村振兴“样板”。到目前为止,中郝峪村先后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山东省乡村旅游示范村”、“好客山东最美乡村”、“乡村研学旅游目的地”……

△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拍摄地(资料图)

03 链接:文艺的浸润,等待你与我

其实,无论是对和上坊村、上恶石坞村、中郝峪村等“美丽乡村”,还是对淄博、博山,通过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引发全国关注,还有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文艺扶贫”。

文艺对城市助推作用,已经有了鲜活的案例。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系列,先后带火了“章丘铁锅”“临沂煎饼”;再比如,赵雷的一首《成都》,让成都成为“网红城市”;就在去年,根据飞猪数据显示,2019年7月-9月《长安十二时辰》播出期间,西安的旅游热度同比上涨超20%;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时,重庆旅游热度上涨超15%……

除了文艺作品对一个城市、一个乡村、一种美食直接的带动作用,还有对这些地方产业发展的影响。比如,因为拍摄电视《绿水青山带笑颜》,直接推动了淄博博山“红叶柿岩”项目的签约和实施。而且,据了解,已经有十几家电商正与淄博谈合作,主推博山的农产品。

△淄博博山和上坊村(资料图)

在3月30日上午举行的“走进拍摄地”的见面会上,该剧的负责人彭龙也宣布《绿水青山带笑颜》第二部正式开始筹备。通过第一部,我们已经看到文艺作品对淄博、博山所带来的效应,若能够被更多的文艺作品长期浸润,那通过文艺作品所构建的城与乡的“链接”,亦会带来良性循环。而这一点,不管对博山的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文艺作品”的裂变也将持续放大。

而这一点,也是淄博在“三农”发展上,以及淄博挖掘这座城市,正逐步深入的探索。其实,中国众多知名影视剧,都曾将淄博作为拍摄地,比如《马向阳下乡记》、《大染坊》、《旱码头》《闯关东》、《焦裕禄》,电影《活着》等。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在淄博、博山有很多的故事等待文艺创作者的挖掘,亦有众多的风景等待影视化的呈现……

△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拍摄地(资料图)

写在后面:

回归到文章的原点,淄博博山与电视剧《绿水青山带笑颜》的“一见钟情”曾有一段佳话,据说该剧导演刘流在考察博山时,这里的人曾这样评价博山:“抬头满天星空,低头万家灯火”,刘流也因此被打动,将博山作为电视剧的拍摄之地。而在我看来,也亦是对“田园牧歌”式乡村的诠释。随着电视剧在湖南卫视热播,以及相关产业的跟进,这里的美,将更值得“想象”。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