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文屋里的设计师——俞同舟老师的线上教育教学感悟

2020-03-30 15: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自2月17日,中国美术学院近万名学生开上网课以来,全校教学整体平稳有序开展,从各个学院的反馈来看,同学们能够很好地适应线上教学的节奏,学习状态渐入佳境。

创新设计学院年轻教师的俞同舟依托数字媒体为技术手段,打破线上授课平台的局限性,融合工科思维,合理规划课程要点,设计线上课程,带领学生进行设计调研、并保证远距离授课中对学生的指导效率。他创新了线上教学模式、保证了学生主体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运用授课平台增加学习趣味性。

������

中文屋里的设计师

——记《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线上教育教学感悟

01

为了反驳图灵测试的有效性,塞尔博士在1980年提出“中文屋假说”,以验证计算机不可能通过程序来获得理解力,与之而来的“智能”更是无稽之谈:

“一个对中文一窍不通、只会说英语的人被关在一个一间只有一个开口的密闭房间中。房间里有成千上万编号的卡片和一本厚厚的规则书,指示该如何处理收到的中文讯息以及如何以中文相应地回复,比如房外的人递进的中文问题是“你好吗?”,房内的人就得在规则书上找到“你好吗”的字样及其对应编号,并相应地递出带有对应编号的卡片组合成对问题的解答,并递出房间。”

这是线上选修课《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以下简述为《人工》)第五章的课程内容,也是创新设计学院学生们在本学期线上授课中所遭遇的学习困境:面对跨学科领域的信息与理论,他们会不会沦为中文屋里那位传递卡片的人?存不存在一种转译方法,使得这些跨学科知识能够转化为在本专业学习和创作中的灵感与资源?

正如很多学生在群里的第一句话:

为什么要学这个?

现在创新设计学院学生很迷茫,很多学生无法表述自己所学专业的内容,甚至不知道自己学习编程、人文的物理学等课程是为了什么。但事实上这些看似毫不相干的课程,实际上是学生们需要学习的一种技术语言。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只是学习一门技术,更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学们需要理清的是跨学科理论知识与专业之间的关系——跨学科的知识及技术手段需应用于专业发展之中。

-初想:培养跨学科转为设计语言的能力-

“人工智能、语言与伦理”课程培养的是学生们对于人工智能和现代社会的认知思辨能力。

开设这一门课程的原因,一是因为疫情的缘故,原本的教学计划无法开展,创新设计学院的老师们讨论出这样一个借助超星尔雅平台的线上教学方式;其次,这也是一次难得的契机,让创新设计学院的学生接触一个完全跨学科的领域。

希望在这次课程开展中,能让学生们学习到将跨学科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设计能力。

-表情包的交流方式-

在课程的教学方面,我明显的感觉到线上线下教学的差异。不同于微信普遍的通知式交流,我常常发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表情包,这就会引起同学们的热烈回复。我们之间的距离也迅速拉近了。这种氛围是我们更喜爱的,同学们也敢于积极提问,和我交流自己的想法。

02

-难题与挑战-

突如其来的线上教学,不仅让学生们措手不及,尤其是专业工具留在学校的情况更让他们“丧失”了战斗能力,教师们原有的教学计划也被一概打乱,在线教学软件的使用过程也潜藏着“意外”,使得原有的专业教学以及大班制的教学方法无法切实、稳定、有效地转化。

另一方面,在面临使用跨学科网络教学资源的同时,我遇到了“如何教”和“教什么”的问题。由于“实时教学”在“网课学习”中的被动性,我曾经在小学期期间,与法国教师共同合作教授的《沉浸式戏剧》课程中,所收获的实时协调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的教学方式也完全失效。而如果仅仅是把专业教学并轨纳入“网课学习”之中,无疑是给这一艘艘在黑暗中冒着惊涛骇浪前行的小船们,绑上了大于负重的补给。

面对这两个问题,我想,首当其冲的是,解开将小船链接在一起的锁链,并打开一座灯塔,指引每艘小船各自驶向港口。

课程作业模式

03

-过程与收获-

在《人工》课程前,我导读了一年级的《人文的物理学》课程,指导学生们以设计调研的方式,选定某一特定主题,有目的、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文本资料与相关的设计艺术作品。

而在本课程中为了解决大班制中沟通无效的情况,我将课程拆分为三部分:1、平台学习;2、文字通告;3、预约汇报。其中,预约汇报源自我的海外留学经历,将教师的时间拆分成二十分钟一个单位,分布在每周每天的固定时间内,通过预约表单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各自的实际时间安排,弹性地选择符合个人实际进度的时间段,尽可能地增加教学表面积,使每个学生都能够有效地和教师进行信息传递。

石墨文档中的预约表单

最后,每个小组以视频会议形式,分阶段地汇报该作品在某一主题语境下的技术解析与概念阐释,最终形成读后感式的设计艺术作品调研汇报文本。

以设计调研的方式,确实有效地将跨学科知识的学习转化为了日后学生在创作中的灵感资源库,但对于横跨三周、涉及大一与大二学生的《人工》,我想是远远不足的。在沿用了预约汇报制度的沟通方式下,我结合了叙事设计中的“故事梗概”与交互设计中的“游戏剧本”,融合好莱坞的“高概念”模式,将“高概念故事梗概创作”作为灯塔,来指引学生在《人工》的海洋上自主航行。

通过“高概念”这一模式,学生掌握到,如何将跨学科主题转化为设计实践中的商业“爆点”,由于在科幻电影中,“高概念”的案例已经层出不穷,学生不需要过深的理论学习,就能够简单认知到这一概念原理。正如1993年的票房冠军《土拨鼠日》:一位天气预报员发现自己在同一天一次又一次地重新生活。学生也能够高效地产出基于《人工》的知识转化而来的设计创作概念。

结合了“高概念”规则的“故事梗概”,要求文本字数限制在了三句以内,有效地规避对于“写作”技能的高要求,让学生在没有写作基础的前提下,短而精地创作出可以适用于小说、电影、游戏或交互的原创设定,将想象力轻松地转化为文字。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自己的权力限制在指导学生的“高概念故事梗概”符合标准结构,关于内容的讨论,则全权下放给同学,每个同学能够在其他同学的高概念故事梗概下提出问题,被问者则依据规则,必须给予回复,因此在课程的线上文档中,每个同学的“高概念故事梗概”只有4行字,而后面跟着的讨论则可能是几十倍的字数。

王宇涵的高概念故事梗概与问答

在第二周的结尾,学生已按计划完成了平台学习内容,有了更多的自由创作时间。这时,“游戏剧本”内容基于已完成的“高概念故事梗概”就能够有效开展起来,在“游戏剧本”的学习中,学生们不再被限制字数,对画面、旁白、心理、对话、声音进行文字描绘。汇报时,向我绘声绘色演绎出来,让想象力转化为声音。并开始结合自己擅长的方式方法,对画面进行绘制,最后形成一份带分镜稿的游戏剧本,能够适用于未来无论是小说、电影、游戏或交互的创作中。

我也相信,“高概念故事梗概”的交互叙事创作方法也能够或多或少地帮助到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工作。

节选部分课程作业1

郁佳欣的游戏剧本

节选部分课程作业2

作者:胡玥茗 雷梓莹 彭玲 王诗淇

宋子凝 马嘉遥 吴睿涵

-机遇与灵感-

这段时间线上教学中的难与乐,不仅让我体悟到了由于媒介、环境、内容的不同,教学方式也需要具备足够的弹性,更是让我有了一次机会直面跨学科知识教学中的“中文屋”难题。而在解决这一难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设计调研转译”与“高概念故事梗概”的教学方式,让我欣喜若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同时,我希望,读完本文的教师与学生,如果发现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已经产生的而当局者迷的问题,也能够指点一二。

春光正好 不负韶华

俞同舟,专业教师,跨现实叙事者和数字图形设计师。相继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巴黎高等装饰艺术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接受系统的教育,获得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工科学士,综合设计的艺术硕士,以及数字导演的文学硕士 ,形成了艺术与科技相结合的创作美学,在2016年至2019年间,他的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沉浸式戏剧、影像装置、表演、球幕电影等作品相继在杭州、上海、伦敦、耶拿、巴塞罗那等多地参与展览及电影节播映。

现为创新设计学院年轻教师,注重媒介与艺术的交融,着力于运用增强现实、影像装置的技术手段构造沉浸式超媒体叙事环境,探索未来媒介的无缝连接极限,探讨后人类的人权问题。

来源 |创新设计学院

编辑 |刘杨 曹芸瑜 谭书琪 沈雨婷

原标题:《中文屋里的设计师——俞同舟老师的线上教育教学感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