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个上海人眼里的浙商

2020-04-01 17:5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杭商

杭州人被世人有一比,叫“杭铁头”。这并不是说杭州人的顶上功夫十分了得,与少林寺有一拼,比喻的是性格。可思来想去,杭州好象不曾出过这等铁头铮铮的商人,在其他行当里,似乎也是如此。要说能算硬的,那就是杭州的蟋蟀了。可这几年去那捉虫的少了,多是去山东或是湖南;原因不难想象。

远的暂且不说,近代杭州最出名的商人,就要数胡雪岩了。可“红顶商人”这顶帽子,多少让人觉得减去了些许的商味。

图说:胡雪岩,著名“红顶商人”。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杭州也出了几个遐迩闻名的商人。看他们这一路走来,不说铁么,到也是柔中见刚。“红顶”自然不见,但看他们精于谋划、手活腿勤和善于机变,包括熟知官场套路;那到是一点也不输给他们的前辈的。

甬商

宁波人是被称为“中国犹太人”或“东方犹太人”,当然,也有把这顶帽子送给宁波人的老乡温州人的。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反正并列冠军的“双黄蛋”,也是经常发生的。

图说:船王包玉刚。

不管是同为“中国犹太人”,宁波人还是有着自己的特点。一是大户多:就说在香港一地,就有 “世界船王”包玉刚。二是人多势众:旁的不说,做生意办企业的宁波人,在全浙江全中国以至在海外都是最多的,据说已遍布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无个性即无共性,无共性也无个性。宁波人同样也具有其他浙商所共有的特点。譬如:四海为家不守成享福,富有冒险和开拓精神,头脑活长思考,善经营能应变,求稳健不投机,讲诚实重信用,等等。这一切的根子,在一句宁波的俗语里可以找到答案:“天下之主,不如买主”。把它换句全国全球的通用语替代,那就是:“顾客就是上帝”。

温商

提起温州人,都道是天生的生意人。他们与宁波人一样,外出闯荡世界的多,从国内到国外,几乎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温州人。而且,凡是能够赚钱的行当,几乎也就有温州人;不管生意的大小,职业的贵贱。特别是后一个“凡是”,那可能是宁波人有点难以比肩的。

在改革开放后,温州最早让全国人民耳闻目睹的,恐怕就是发廊和鞋,名噪一时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一样有名声的是“温州模式”。渐渐地,人们对温州人的目光,由漠视鄙视到眼乌珠弹出:他们不仅是在家乡的土地上诞生了闻名遐迩的柳市五金电器、桥头镇纽扣和金乡小商品;还在大城市立身创业,摧城拔寨。

有人说,他们成功的秘诀是:做生意先从小处着手,跑推销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从旁人司空见惯的事物中挖出商机。可以说:是,又并不全是。

湖商

早在解放前,湖州就有了“小上海”之称。经济的富庶和城镇的繁华,从中可见一斑。

其实,湖州富甲天下是早于上海的,在本省诸商中也是如此。在宋代,湖商就已活跃全国。从明朝中叶开始,又出现了一大批产业巨头。较为出名的是其境内的南浔,它以动物大小喻财富多少,排出了“四象八牛七十二黄萌金狗”。能够称象的,家产要在100万两白银以上。这样看来,若不是后来的历史之变,上海是很有可能被喊成“小湖州”的。

图说:“四象”张颂贤孙,张静江堂兄。

“湖商”虽有居家坐商和旅外行商这两派,但以坐商为主;现在相反。本为中国最富裕的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又身处吴越文化的交汇之处;由此而来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湖商开放和兼容并蓄的心态。事实证明,这是比富裕来得更为重要的。

绍商

绍兴历来给人的印象,不是个出企业家和商人的地方,而是盛产名气乓乓响的师爷。绍兴给人的另一个印象,那就是戏文硬朗;绍兴大板唱起来是气冲霄汉,激昂得很。

这里有过卧薪尝胆的勾践,有过沉鱼落雁的西施,有过中国商人的鼻祖范蠡,有过骨头最硬的一代文豪鲁迅。不难看出,千百年来是有一条线贯穿其中,它就是风骨、聪慧和灵气。

图说:虽不经商,理财也不差。

当地的一位父母官,曾是这样评说过绍兴的企业家:有相当文化的素养,还有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理性、信用,以及开拓意识。

有人说,会稽山下无弱兵。究其原因,正如一位伟人所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商场如战场,同理。

婺商

婺是金华。金华有著名的火腿,金华也有著名的企业家。因为品牌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成功是与企业、与人决然分不开的。

有人说,金华人选择的产业和产品,基本都比较小。这就可能使这方土地,难以产生真正的商界巨子,有影响的商界巨子。就说这义乌小商品城何人不晓,但其中出名的商人却可真是不多。当然,事情也在发生变化。

在金华地区有一俗语,叫做:"义乌拳头,金华甜头,兰溪喷头,武义芋头"。它虽没有囊括整个地区,却为我们了解金华人的性格,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口。

不管是这个“头”那个“头”,金华人的好客重情也是叫人不忘;尤其是勤劳节俭,更是此风长矣。说农家依然普遍用咸干菜作当家菜,火腿想来也是这样产生的吧,因为同样是用盐腌的,只不过一个是素菜,一个是荤菜。

舟商

老早的舟山有个歌谣,叫做《拣老公》。歌词虽然只有短短的三段,却是点出了舟山男人的三大传统职业:捉鱼、种田和出门闯荡,出门闯荡中的一项正是经商。

还是在这不长的歌词里,显现了一种传统的倾向,那就是重农抑商——“种田老公我才要”,“出门老公我不要”。

纵然是舟山女子有着如此的择偶观,但就在清末民初,舟山人仅在上海和汉口两地的经商者就不下两万人,足迹更是遍布祖国大地。舟山女不爱没关系,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是不缺多情敢爱的女子。

今天的舟山人,不但是观念变,而且涌现了不少成功的企业家。你今天再不走出海岛,再不把目光跳出海岛;这样的老公,想是没人要的。

台商

这个台商,不是海那厢边的台湾商人,而是海这边的台州商人。

对于台州商人的性格,鲁迅先生给出一句话——“台州式的硬气”。至于这个“式”是有个怎样的具像表现,先生没说,只是在后面又拖了一句——“颇有的近迂”。同样也没说,究竟是个如何的“迂”法。

图说:李书福,台州数他名气响。

在今天的不少台州企业家和商人身上,我们见到了不少“台州式的硬气”。他们的创业拼搏,用句上个世纪的豪言壮语来描述,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正是靠着这么股硬气,他们闯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一条通往广阔天地的路。

而那个“迂”,似乎已经远去。

袁念琪。1978年从农场考入大学,获法学士学位。1983年考入上海电视台,高级编辑(专业技术二级),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获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一等奖等,入选王蒙主编《中国最佳散文》和《中国新闻年鉴》。著有《上海品牌生活》、《上海门槛》、《上海姻缘》、《上海B面》和《零食当饭吃》等。

原标题:《一个上海人眼里的浙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