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7“三孔”唐朝在宁陵

2020-04-03 21: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说起孔子,很多人自然会想到孔子的家乡曲阜;说起曲阜,必然绕不过去的就是被称为“三孔”的孔府、孔庙、孔林。孔府,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之地;孔庙,是历代祭祀孔子的庙宇;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这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也是孔子故里最有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的文物典藏。

孔子像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唐朝的近二百年间,曲阜的“三孔”却被荒置起来,孔氏嫡裔又在其祖籍之地宋州的宁陵兴建了孔府、孔庙、孔林,并在此居住、祭祀、埋葬,而且当时是受唐太宗李世民之命整体搬迁此处后所兴建,武则天还曾敕封宁陵孔氏家族,形成了中原“三孔”。至今,全国各地分布着由此形成的孔氏宁陵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期将与读者一起探析其中的缘由与故事。

诏迁孔氏居宋地 新建府庙为阙里

在商丘市宁陵县的东北十五公里处,有一处古老的村落孔集,为乡政府治所所在地,其历史久远可追溯到千余年前的初唐时期。当时这里还是一个位于黄河南岸遍植楮树居于丘岗之上的小村落,称为楮堌村。到了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这个小村落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在贞观十一年(637年)孔子的嫡系后裔从曲阜整体迁居到了这里。迁居的原因是“时辽海兵乱,恐残毁圣裔,诏迁于宋,暂避其锋。以孔子之先为宋人也,遂南渡黄河,居宁陵之楮堌村。”(清康熙《宁陵县志·褒圣侯传》)

孔庙杏坛亭

自从孔氏嫡裔迁居楮堌村,村落的地位日益盛隆。唐太宗在下诏安顿好孔氏后裔居祖先之地后,又降旨在所迁居之地褚堌村修建了孔氏族人栖息生活的住宅——孔府,和祭祀孔子的文庙(即孔庙),将此作为孔氏家庙并成为了国家祭孔的中心,同时钦赐用于祭祀的土地。史料对此记载颇为明确:“敕建家庙,钦赐祭田”(清康熙《宁陵县志·褒圣侯传》)。孔氏嫡裔居此“食邑千户,受祭田建家庙,将以宁陵为阙里矣”(清康熙《宁陵县志·书褒圣侯传后》)。“食邑千户”即享用一千封户的租赋。“阙里”是有着特定意思的词汇,在辞典中有三层意思:“孔子故里”“借指曲阜孔庙”“借指儒学”。从“以宁陵为阙里矣”这句话我们可知当时宁陵在全国地位之重要。此乃宁陵孔府、孔庙之肇始。

当时迁居宁陵的孔氏嫡裔是谁呢?孔德伦。他是孔子第33代承嗣嫡孙,字大经,孔嗣悊之子。生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世袭于曲阜,初袭隋朝所封的绍圣侯;至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十二月二十九日改封褒圣侯;及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年)六月诏朝会同三品、食邑百户,其后因辽海兵乱便受命迁居宁陵楮堌村;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十月二十日,武则天赐给孔德伦敕书和时服。笔者在6月曾赴曲阜考察孔子与商丘情缘的史迹遗存,在孔庙内拜读着唐代书法名家虞世南所书的《孔子庙堂碑》,不由感慨碑上所记在商丘长期生活的孔德伦的事略,此碑是为记述孔德伦626年改封褒圣侯及其修葺孔庙事而立,于贞观七年(633年)刻成,立碑四年后孔德伦便迁至祖先之地宋州宁陵,自此再没回到曲阜而葬于新的阙里。

两侯三公葬宁陵 丘垄古柏成孔林

孔德伦迁居古宋之地宁陵生活了54年后去世,那年是武周天授二年(691年),“享年七十一,寿卒于官寓,葬宁陵县楮堌村”(清康熙《宁陵县志·褒圣侯墓碑》)。被封为褒圣侯的孔德伦墓茔形制是什么样的呢?《商丘地区地名荟萃·名胜古迹》记载:“褒圣侯墓:在宁陵县城关回族镇东北13里孔集。仑棺墓,高3米,周40米,砖包。墓后原有圣庙,青砖绿瓦,五脊六兽,古朴壮观。墓前有石桌、石凳。中轴线两侧,罗列石人、石马、石狮、石猴、蜡台,工艺精致,惟妙惟肖。正门有石牌坊一座。墓区占地五顷四,古柏参天,蔚然苍翠。逢清明节扫墓,每年农历八月二十七(孔子生日)大祭,百姓云集,盛况非凡。”

孔氏谱系

孔德伦之后,其长子孔崇基、孙孔璲之、曾孙孔萱、元孙孔齐卿“皆居宁陵,主孔子祀事”(清康熙《宁陵县志·书褒圣侯传后》),并在逝后都葬宁陵。孔崇基于唐中宗嗣圣十二年(696年)袭封褒圣侯,神龙元年(705年)五月制授朝散大夫陪祭朝会,在56岁卒后“附葬于父墓侧”(清康熙《宁陵县志·褒圣侯传》)。孔璲之于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袭封褒圣侯,特授四门博士、郡主府文学、蔡州长史,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改封文宣公,兼除兖州长史,迁都水使者,去世后“亦附葬于宁”。孔萱袭封文宣公,兼兖州泗水令,“卒亦附葬于宁”。孔齐卿袭封文宣公,兼除兖州功曹,转青州司兵参军,时遭叛乱,死于王事,“仍还葬于楮堌村”。至此,孔子嫡裔共有两侯三公葬于楮堌村,形成规模较大、规制很高的宋州宁陵孔林。

宁陵孔林的墓茔“由唐历五代、宋、金、元氏以来,丘垄如故属”(清康熙《宁陵县志·褒圣侯墓碑》)。然而在明洪武初年,黄河泛滥,位于黄河南岸的孔林墓茔皆被水湮,可谓“寥落千载后,空传褒圣侯”。为此,裔孙孔希桢与族人重修褒圣侯及文宣公墓,族弟孔希贤不远千里来宁撰文刊石以表其墓。明清时期,诏谕宁陵孔林周边西到杨庙集、南至周式碑、东到小吴庄、北至宋胡同,方圆七里之内免交皇粮,只交一部分祭田粮,沿至民国。

世居繁衍宁陵派 楮堌村名改孔集

孔子嫡裔在楮堌村居住生息181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孔齐卿之子孔惟晊袭封文宣公。到了次年即元和十四年(819年),起兵反叛的李师道败诛,山东东平兵解,孔惟晊欲返迁曲阜,就与族弟孔惟一商量道:“吾自褒圣侯祖袭封在宁陵居五世矣。今山东兵平,若不旋鲁,则圣祖庙林田宅荒圮日甚,修葺实难。我尔同归,则宁陵家庙祭田祖宗坟墓,又谁为世守?不若我独东归,尔留中土。”孔惟一同意族兄孔惟晊的意见。于是将此意见上报朝廷,得到批准。孔惟晊乃奉敕归鲁,主持曲阜孔林、孔庙祭祀事宜;孔惟一则留居楮堌村主持宁陵孔林、孔庙祭祀事宜。

孔庙大成殿

孔德伦共有两子,长子孔崇基的传系为:孔崇基——孔璲之——孔萱——孔齐卿——孔惟晊,次子孔子叹的传系为:孔子叹——孔贤——孔蕴——孔炯——孔惟一。文宣公孔惟晊返回山东曲阜,留其幼年的三弟孔惟时与族弟孔惟一驻守河南宁陵,“宁陵林墓祭田皆惟一主摄。明嘉靖间,始诏荫孔承寅国子监学正,世世主侯墓祀”,并由此形成了孔氏嫡裔中的宁陵派。孔氏宁陵派以孔贤为始祖,据《孔氏家族体系考略》:“宁陵派,三十五代贤后。宁陵派子孙散居河南宁陵县、考城县、兰封县、宜阳县……等地,至1937年共存男丁8854人”。

清末民初,楮堌村在孔宪禄的主持下扩建村落,挖壕筑寨。随着孔姓人家的繁衍增多,并逢集逢会,遂将楮堌村改名为孔家集。因北有小孔集,相对而称孔家集为大孔集,现简称孔集。孔集的孔庙于1957年因建孔集供销社被拆,孔林中的两侯三公墓也于1958年因建孔集治碱站被毁。孔集的村民孔令知说,昔日的宁陵孔府、孔庙、孔林虽已不存,全国各地宁陵派的孔姓族人每年仍会来孔集寻根祭祖,并已多次商讨筹资修复孔庙、孔林事宜。

作者简介

马学庆,河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其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古宋七子》07“三孔”唐朝在宁陵》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