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维胜讲河州(十二)——最大的三趾马群

2020-04-09 1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为报天山行路难。

古诗中描写马的诗句非常多,我们读过大诗人李白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也读过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读过孟郊的“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许多人喜欢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也喜欢白居易富有哲理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但我在这里摘录的《骢马》并不十分有名,也许很多人没有读过,而作者唐代诗人万楚,名气远不及前面的那些诗人,然而他的这首诗,写的却非同一般,他从马的华饰,写到马的才能,突出写了马的品质和德性,盛赞马为国建功立业而不怕艰苦、不惜伤残的精神。

不仅仅在诗人笔下,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里,马都是英雄的象征。

“百战沙场汗流血,梦魂犹在玉门关”,“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这都是古代诗人描写战场及侠士英勇潇洒的诗句。在汉代,体态剽悍、神情矫健的马被称为“天马”。唐人代绘画与雕塑中,马的形象也鲜明而突出。唐太宗昭陵举世闻名的“昭陵六骏”毕现了战马的各种神态和神姿。树立了初唐马雕塑雄杰俊逸、矫健灵动、孔武有力的风格。

行走在音乐的海洋中,无论是二胡名家黄海怀创作的《赛马》、还是乌兰托娅演唱的《套马杆》,亦或是新疆流传久远的古老民歌《阿瓦尔古丽》,都让人感受到乐曲那磅礴的气势、热烈的气息、奔放的旋律。仿佛看到那神奇的骏马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奔腾在茫茫戈壁。

行走在河西走廊,二千年丝绸之路上,马象风一样驰骋,云一样潇洒,烟一样飘逸。留下了它们深深的蹄印,也留下了丝路使臣、客商往来的美好故事,以及许许多多关于马的文物古迹。在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马踏飞燕 ”、那青绿色古铜铸造的奔马,三足腾云凌空,凭一只脚蹄支撑着整个身体重量,而在这只脚蹄之下,居然还踏着一只挣扎欲飞的小鸟。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在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群中五号墓前室北壁中的那幅“驿使图” 壁画砖,真实的反映了中国早期驿马的形象。在张掖,石窟寺院与大山之间撕开的一个酷似马蹄的脚印,便是天马下凡留下的痕迹,所以这祁连山支脉的山叫马蹄山,马蹄山之中的寺院就叫马蹄寺。还有在秦安县叶堡乡出土的唐三彩,把天马行空的动态瞬间凝固为造型艺术的不朽永恒,给我们留下了无穷无尽的遐想神思。

行走在黄河上游和政的广袤大地,有一种马的群落固化成雪白的石头,静静地躺在陈列柜里。它们虽然没有漂亮英俊的外表,精瘦的筋骨也没有像汗血宝马那样似刀锋一般突出分明。它跑起来也不会四蹄生风,更不会驰骋沙场,它跟现代驯化马的形象相去甚远,但它是马属动物的祖先——始祖马的近亲。

它的名字叫三趾马。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它前后肢脚趾有三个,中趾粗而着地,两个侧趾较小而不着地。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的人手指头多了一个,大家嬉称小六子或干脆起外号叫六指。众所周知,马是一种典型的奇蹄目动物,它只有一个趾头,就是粗壮厚实的马蹄子。这种马有三趾,称它三趾马不足为奇。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看马的祖先,始祖马出现在新生代的始新世,距今约5600万年。那时的地球气候相当温暖,雨水也很充沛,到处分布着灌木林。所以,马的祖先就是不折不扣的森林居住者。现在,科学家普遍认为始祖马的身上是带条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隐蔽。至于吃食,始祖马以鲜嫩多汁的树叶为生,由于嫩叶对牙齿的磨损作用很小,因此,它们的牙齿构造简单,齿冠非常低。

很难想象,始祖马身体瘦小,只有狐狸那么大。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始祖马的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走起路来全趾着地,所以速度很慢。始祖马后足有三趾,它的前足比三趾马多了一趾。因此始祖马和三趾马是近亲。

三趾马个体较小,在上新世时期,它生活在地势低平的热带,亚热带森林草原和稀拔草原上。分布在欧亚大陆,北美及非洲都。和它共生的动物有犀牛、长颈鹿,羚羊等,总起来称三趾马动物群。在我国华北,西北地区及印度北部等地的上新世地层中,三趾马动物群化石常有出现。

耐人寻味的是除了青藏高原,所有这些化石类的海拔都只有几百米,最高可超过千米。这说明当时的环境与非洲现代的炎热半干旱的稀树草原环境比较相似,也是一种炎热半干旱的气候。

我们换一种通俗的的说法,当时青藏高原尚未隆起,三趾马动物群生活的地方,地势比较低,气候也比较暖湿。它生活在繁盛的地质历史时代。

可以想象,当时三趾马生活的地方,那是雨量充沛、森林密布、湖泊众多,湖水清澈的地方,鱼游,鸟飞,山绿,草肥。与今天的高山草甸及高寒干燥的气候环境截然不同,与整个动物群的生态环境相吻合。

在这种环境下,三趾马动物群成为主宰者。

但它最终没能幸存下来,没留下任何后代,不过,它的出现却让科学家能再现青藏高原年轻时的样子。

王维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茅盾奖入围作家。出版长篇小说《黄蜡烛》、《双城》、《打马走过草地》、《花儿》;传记《胡廷珍传奇》、《马殿选传奇》;大型旅游散文集《寻古探幽览胜》;网络小说《王维胜揭秘马仲英》。曾获《小说选刊》笔会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多种奖项。长篇小说《花儿》入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第六届黄河文学奖,第八届敦煌文艺奖。

●王维胜讲河州(八)——沧海桑田由此始

●王维胜讲河州(十)——乾坤生命铲齿象

●王维胜讲河州(十一)——光采灼然和政羊

原标题:《王维胜讲河州(十二)——最大的三趾马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