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高校青年婚恋观研究 ——基于杭州五所高校数据的分析

2020-04-10 13: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作者简介:陈晓玲(1990—),女,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公共政策。

摘 要:婚恋是一种社会现象,当代青年婚恋观包含着所处时代独有的特质,同时融入了独特的个人品格。婚恋观研究需引导大众去理解当代青年的婚恋态度,引导青年婚恋观向积极、健康、正确、理性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从四个指标出发设计问卷,以问卷调查法为主,以个人访谈法为辅,对杭州市五所高校的青年婚恋观进行调研;研究样本的抽取根据调研的高校数量进行等比例抽取。基于调研数据,引导青年建立双方共同发展与进步的恋爱观、体现双方责任与契约精神的婚姻观、兼顾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的生育观,在两性关系中保持理性与互相尊重。

关键词:高校青年;理性;婚恋观;两性教育

一、引言

长期以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青年始终是备受各界关注的一大群体。青年用最热血、最积极的力量,担负起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与使命。当代青年不仅处于自身发展的关键期,而且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将面对更大的机遇与挑战。2019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到,“当代青年遇到了很多我们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困难……我们要关注青年所思、所忧、所盼,帮助青年解决好他们在毕业求职、创新创业、社会融入、婚恋交友、老人赡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操心事、烦心事。”

对于当代青年而言,婚恋交友始终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18年年末,中国总人口已达到139538万人,其中男性人口已达71351万人,占比51.13%,女性人口已达68187万人,占比48.87%。随着“重男轻女”等传统生育观念的转变,两性在数量上的差距正不断缩小,略微失衡的男女比例状态也正往好的方向发展。但不容忽视的是男多女少的情况依然存在,适龄男女婚恋问题仍需解决。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未来我国人口的发展态势。要客观而全面地了解当代青年的婚恋观,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婚恋政策,引导青年婚恋观往理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本研究主要应用问卷调查法,以个人访谈法为辅,对杭州市五所高校的青年婚恋观进行调研。杭州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城市,扎实、稳健的经济基础决定了其高水平的文化教育事业,身处杭州的高校青年婚恋观具有一定的解剖价值和认识意义。据《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8年年底,全杭州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4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2.5%,比国际正常标准高12.5%。[1]城市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与青年的婚恋观存在一定关联,杭州案例为青年建立理性的婚恋观和生育观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现实依据。

二、婚恋观的文献述评

(一)婚恋观的概念

对于婚恋观的概念,当前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与剖析。总体而言,青年婚恋观作为价值观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主要包含了对恋爱、婚姻、性这三方面的观点与态度。曹锐(2015)认为婚恋观反映的是在一定时期内,个人、群体或整个社会对婚姻和恋爱及其相关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是一种群体的意识形态,其文章从阶层认同的角度来分析当代青年婚恋观。[2]宋小鸥(2016)认为婚恋观是人们对婚姻、恋爱、性的基本看法,它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她认为时代影响着青年的思维方式、文化理念与文化视野,使青年形成了多元化、物质化、多样化、观念开放、行为保守的婚恋观,其文章偏向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当代青年婚恋观。[3]何楚烨(2018)认为婚恋观也是属于价值观的一个方面,是人格形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多方面的影响,主要分为外在和内在,外在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内在是自身品格的养成,其文章便从外在与内在的角度来分析当代青年婚恋观。[4]综合以上三种观点,婚恋观不仅包括个体对恋爱、婚姻等相关问题的态度,还包括社会对个人婚恋态度的影响,当前学者更倾向于从社会角度来探究青年婚恋观的形成,在婚恋观的内容上则更侧重于婚姻与性这两个方面。

(二)婚恋观的当前研究及结论

从婚恋观的当前研究及结论的梳理过程中可以发现,当前婚恋观的研究涉及恋爱观、婚姻观与性这三方面内容。从恋爱观上看,何楚烨(2018)通过比较当代青年婚恋观与中国传统婚恋观,发现当代多数青年在恋爱观上更立足于当下,强调“恋爱只是恋爱”,主张恋爱不再以结婚为目的。[4]而这种恋爱与婚姻分离的态度是一种对家庭与责任的逃避,与青年对未来的不确定及当下的自我享乐密切相关。从婚姻观上看,曹锐(2015)从性别与阶层出发进行研究发现,当代青年婚姻自主愿望强烈,男青年以及家庭阶层认同较高的女青年对婚姻自主的期望更加强烈[2]。从性心理上看,宋小鸥(2016)认为当代青年“性观念开放、性行为保守”,[3]曹锐(2015)则认为当代青年“婚前性观念走向开放”。[2]诚然,受到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影响,当代青年不再因传统价值观的束缚而谈“性”色变,对健康、理性的性观念具有一种更为明朗的态度。《2009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5]的数据显示,对于性观念与性行为,当代青年依然保持着比较理性的认知。

(三)进一步研究当代青年婚恋观的价值与意义

在婚恋观问题上,现有研究重点强调的是婚姻观与性这两方面的内容,对恋爱观与生育观的关注有待加强。当下高校青年的恋爱状况究竟怎样,如何在读书期间理智看待恋爱消费,这些问题有待解决。青年婚恋问题解决方案的第一步便是解决青年的恋爱问题,青年的恋爱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婚姻观、生育观的形成与发展。过高的性别比对各年龄阶段的挤压、人口结构的不平衡、高校青年自身的问题与社会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等难题,都会成为青年婚恋的障碍。因此,要多角度地了解青年的婚恋观,理解青年婚恋的难处,才能更好地帮助青年解决婚恋问题。

三、基于调查数据的高校青年婚恋观

恋爱观与婚姻观是高校青年婚恋观的两大方面,从伴侣选择、恋爱消费、结婚年龄等角度看,伴侣选择体现了青年对于恋爱、婚姻的基本态度,对恋爱消费的看法则反映出恋爱对双方日常生活的影响,从理想结婚年龄的探究中可以发现青年婚恋问题存在的原因。研究还发现,在婚恋观中对生育观与两性教育这两大维度的探讨同样不容忽视,从生育观中可发现青年对于生育的设想,从两性教育的调查中可大体获知青年对性健康知识的认知程度。

基于以上考虑,本研究从四个指标出发设计问题,进行问卷调查:①恋爱观,您目前的恋爱状况、恋爱对象的地区选择、恋爱消费和对恋爱AA制的态度;②婚姻观,您理想的结婚年龄和选择未来伴侣的因素;③生育观,您理想的生育年龄、生育态度、未来孩子的个数和性别;④两性教育,两性教育的接受情况和对该教育的态度。调研范围涉及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财经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浙江职业技术经贸学院这五所在杭高校,由此获得关于高校青年婚恋观的第一手资料。样本根据调研高校的在校生数量等比例抽取。主要以两种方式收集数据:一是线下偶遇抽样、实地访谈;二是线上发放电子问卷、收集并整合数据。共收集有效问卷406份。调研对象包含五所高校各年级学生,其中大一、大二学生占比较多,分别为37.68%和40.64%。调查对象涉及各个专业,数据较为全面,其中人文社科、工科、经管学科占比较高,分别为39.90%、11.82%和11.33%。

(一)恋爱观:理性、开放,注重恋爱双方思想观念相合

调研发现,被调查的高校青年中从未谈过恋爱的占47.54%,有过恋爱经验但目前单身的占27.83%,正在恋爱的占23.65%,有正在追求的恋爱对象的占比0.99%。综合可知,76.35%的高校青年目前单身。在目前单身的原因中,“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和“社交不够广泛”占比最高,分别为80.83%和50.26%。至于何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每个人所持的定义不同,在人品性格、共同语言、能力才华、外表、感觉眼缘、年龄、家庭背景、经济条件、学历学识、地域、父母意见这十一个选项中占比最高的是人品性格。对人品性格的了解,只有通过双方接触才可获得,而社交不够广泛、不敢迈出舒适圈等因素使当代高校青年缺乏深入了解异性的机会。

在恋爱对象地域的选择上,调查数据显示,57.39%的高校青年选择本地,他们认为同处本地的两人有更多的时间相互沟通与磨合,当恋爱出现问题与摩擦时,双方能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便于及时解决问题。41.87%的高校青年认为本地或异地都无所谓,他们认为爱是不分地域的,相信自己可以处理好因地域因素而出现的恋爱问题。

对有过恋爱经历或正在恋爱的高校青年进行恋爱消费调查,发现普通高校青年在恋爱上的花费主要集中在每月1000—4000元这一区间,其中饮食、娱乐、购物支出占比在前三,占比分别为6.87%、5.22%和4.40%。调研获知,74.16%的高校青年没有因为恋爱而获得父母的资金支持。部分高校青年从父母那里定期得到生活费,但他们不愿将自己已谈恋爱这件事告知父母,所以在恋爱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支持,有53.11%的高校青年因为恋爱消费“有时会导致生活紧张”(见表1)。资金消费的紧张在一定程度上会促使高校青年选择兼职,而由于兼职的安全性得不到保证,因此校园诈骗、校园贷等事件偶有发生。

表1 恋爱消费资金紧张程度调查

会,经常导致生活紧张

有时会导致生活紧张

不会导致生活紧张

12.92%

53.11%

33.97%

在对恋爱消费AA制的看法上,55.17%的高校青年赞同恋爱消费AA制,认为这有利于双方在恋爱关系中保持男女平等,有利于维持恋爱关系;11.58%的高校青年不赞同在恋爱中实行AA制方式消费,认为此种恋爱消费会显得双方过于生疏,选择该选项的部分学生强调,恋爱中男方应承担较多的责任。

(二)婚姻观:谨慎、负责,不以外在条件为决定性因素

在理想的结婚年龄这项调研数据中,8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25—30岁这一年龄段,10%的受访者对结婚年龄并未开始考虑,5%的受访者表示不想结婚。目前,大龄未婚青年仍是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一大群体,大龄而未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即个人原因和环境影响。个人原因有:①不愿逃离自身的舒适圈;②对婚姻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产生畏惧心理;③自我认知出现偏差;④曾遭受过深的感情伤害等。环境影响有:①经济实力;②社会压力;③结婚成本;④大龄未婚青年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状态等。

在对未来伴侣的选择因素这一评分栏中,每项满分为10分,其中人品性格的得分集中于8—10分;责任心的得分集中于8—10分;双方感情的得分集中于8—10分。以上三个因素在高校青年眼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因素。在学历学识这一板块中,有68.71%的受访者打分在8分以上。对部分高校青年就学历学识这一因素进行采访,被采访者表示自身学历不算低,所以希望未来伴侣的学历也不要太低,这样两人可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在观念上也不会有太大出入。而且他们认为,学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智商,在智商方面拥有较好的遗传基因,这对未来子女来说是一种智力优势。而相貌、经济状况、家庭背景这三项因素在8分以上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占各自总数的47.04%、42.37%、36.45%,均未超过50%。从中可以看出,当下高校青年在规划未来婚姻时,并未过多地考虑外在因素,而是更多地从对方的内在出发,选择与自身灵魂相契合的未来伴侣。

综合以上调研可知,当下高校青年对婚姻的思考较为深刻,在即将步入社会之际,他们必然会面临婚姻大事,虽然少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未考虑过多,但大部分学生已开始认真思考婚姻这一人生话题。从调研数据中发现,当下高校青年对婚姻持负责任的态度,他们希望在婚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与归属,共同努力,和谐相处,一起解决更多的现实问题。

(三)生育观:平等、开放,追求与时俱进的生育态度

生育观问题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①生育年龄,您计划在几岁时生孩子;②生育态度,您对生育孩子的态度、您理想的子女数;③孩子性别的比例,您预期中孩子性别的构成。

生育年龄方面,调查结果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选择30岁为理想的生育年龄。根据杭州市民政局公布的数据可知,2018年杭州男性平均结婚登记年龄为31.4岁,女性为29.4岁,女性的平均生育年龄为32.4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晚育,而女性选择晚生晚育的原因离不开社会压力大、抚养成本高、个人意愿等因素。

生育态度方面,调查结果显示,在杭高校青年的生育态度表现出较为多样化的特点。78.08%的高校青年有明确的生儿育女观念(见表2),他们认为生儿育女不仅有利于自身、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并且能让家庭更完整,还能满足家庭情感的需要。17.24%的高校青年表示在未来家庭生活中不想生育子女(见表2),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有经济压力过重、当代女性生育观念的改变和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外来文化和生育政策的影响,我们的传统观念有了改变,80年代出现的‘丁克’家庭更是极大地冲击了中国的生育观,女性的生育观念已经悄然转变。”[6]同时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退休职工福利不断提高,养老并非只能依靠儿女。再者,当下抚养孩子的成本不断增加,在怀孩子、生孩子、养孩子、教孩子这四个方面,家长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与精力。

孩子性别构成方面,调查结果显示,45.32%的高校青年选择生育2个孩子(如表2),其中绝大多数认为一男一女是最好的比例结构。32.02%的高校青年选择生育1个孩子,其中对女孩的偏好高于男孩。此项调查数据显示出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发展以及现代社会伦理观念的变迁,当下高校青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更愿意生育2个孩子,保持家庭、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孩子性别构成的观念上也更为平等、开放,“生男生女”都一样的现代生育观扭转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性别歧视。

表2 理想中生育孩子的数量

0个

1个

2个

3个

其他

17.24%

32.02%

45.32%

0.74%

4.68%

(四)两性教育:缺乏、片面,追求系统的性健康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教育中,43.35%的受访者从未和父母交流过相关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52.22%的受访者和父母有过较少的青春期性健康知识交流,而和父母有过深入交流的仅占3.94%。学校教育中,76.11%的受访者表示接受过该方面的教育(见表3),但他们认为在学校里学到的两性健康知识还远远不够。在采访过程中有的受访者表示在“初中生物课本上接触过部分该方面的知识,但老师未曾详细讲解,只是让我们自己去翻看”,可见在青春期性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远远不够。

表3 学校教育中两性教育的接受情况

从未接触过该方面的教育

接受过教育,但远远不够

有系统全面地接受过教育

其他

17.49%

76.11%

4.19%

2.22%

很多时候,中国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都羞于谈及性健康知识,青少年所能接触到的相关知识,主要是初中生物书上提到的一部分,中国教育体系对性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依旧不够。不仅是未成年人,高校青年对这方面的知识也了解不多、不够系统全面。从外在环境上看,高校青年很难通过具体途径去学习相关知识:在家中,家长觉得性知识难以说出口,因此闭口不谈或者谈性色变;在学校里,老师对这方面的知识大多一句带过,并无系统的传授;在网络上,性健康知识有时会被扭曲、片面地呈现,其中还混杂许多错误信息;在影视、文学作品中,个人对这方面知识的了解受理解能力和艺术审美的制约。在这种大环境下,高校青年对相关知识的了解既片面又不系统。调查结果显示,88.67%的高校青年愿意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获得两性健康教育知识,希望凭借自身较为成熟的辨别能力与学习能力,学习系统、全面的性健康知识,让性健康知识的普及成为大众可接受的社会共识。

四、需要引起关注的高校青年婚恋动向

高校青年的婚恋观有其独特性与矛盾性,同时也会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表现出较大的可塑性。因此,高校青年的婚恋动向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要更好地引导高校青年形成符合时代、符合社会、符合自身的健康、理性的婚恋观。

(一)恋爱与婚姻:从“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到“恋爱不一定结婚”的转向

在恋爱与婚姻关系的转向问题上,43.35%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恋爱不一定结婚”,31.53%的受访者认为“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在这12%左右的数据差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下高校青年对于恋爱与婚姻关系的基本态度与传统观念明显不同。当下高校青年在恋爱过程中更多强调的是“不求天长地久”,可以“婚恋分离”。不少受访者表示:“珍惜当下,未来谁也说不准。”“从恋爱到婚姻这一路上有太多难以预料的问题,现在想象着与他一同步入婚姻殿堂是很美好的,但谁知道未来会怎样呢?我们之间将会发生什么?所以还是不要单纯地以结婚为目的恋爱比较好。”“恋爱就是恋爱。”高校青年所秉持的“恋爱不一定结婚”观点与他们现阶段的可塑性、未来的不确定性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他们在恋爱与婚姻问题上保持着较为强烈的自主性,不太希望在婚恋过程中受到干涉,也不太希望自己当下的恋爱会被婚姻捆绑,不想把婚姻作为谈恋爱的唯一目的。

可见,部分高校青年秉持的“恋爱不一定结婚”这一观点与“恋爱应该是以结婚为目的的人际关系”这一传统婚恋观大相径庭,高校青年在爱情与婚姻的关系中也同时存在着这两种互相矛盾、对立的观点,从而形成两大阵营。《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探》在恋爱与婚姻关系问题上提到恋爱的第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恋爱的最终目标是通向婚姻家庭”[7](P118-142)。但调查结果显示,在恋爱与婚姻的关系上,当下高校青年存在着矛盾。虽说“恋爱不一定结婚”,但在恋爱对象的选择因素与未来伴侣的选择因素上又有着极大的一致性,人品性格、能力、共同语言都是两类选择中重点考虑的影响因素。从中可知,当下部分高校青年以未来伴侣的标准来对恋爱对象进行选择,却认为“恋爱不一定结婚”,这表现出极大的矛盾性。高校青年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已将婚姻纳入考虑范围,却又存在着对“恋爱的最终目标是通向婚姻家庭”的不确定性。

(二)生育观:“一男一女”成为首选性别构成

调查结果显示,45.32%的高校青年选择未来生育两个孩子,不少高校青年学生表示这一生育观念受到了“全面二孩”政策的影响,“政府都允许生育二孩了,如果未来有条件的话,为什么不生呢?这样还能有利于两个孩子健康成长,我们也都知道独生子女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与风险”。而“一男一女”的性别构成在当下高校青年心中是最合适,这样的性别组合,不仅能促使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成长,还能规避仅有两代人的小家庭中“男多女少”或“女多男少”的性别不平衡,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平衡未来社会的男女比例。

选择“一男一女”的生育性别组合,让我们看到当下高校青年综合考虑了医学、儿童心理、教育、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在生育问题上有着理性、全面的认识。他们也认识到,生男生女难以自己决定,但“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平等意识已成为他们生育观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也愿意积极响应“全面二孩”政策,期待生育“一男一女”的性别组合,使出生性别比朝着性别平衡的方向发展。

(三)两性教育:高校仍然走在路上

如今,两性教育被频繁提及,这一话题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论争:①最早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两性教育?②大学生还需要进行两性教育吗?③两性教育在各阶段需要教什么?谁来教?究其本质,两性教育这一话题的论争主要是对其时间和内容的讨论。对高校青年而言,两性教育话题的论争则集中于“是否需要教”和“教什么”这两大问题上。

高校青年是否还需要接受两性教育?可以明确地说,对于两性教育,高校依旧需要走在路上。首先是高校青年对两性教育知识的需求量大。调查结果显示,88.67%的高校青年愿意通过课堂教育的方式获得两性健康的相关知识,76.11%的高校青年表示目前中国教育体系中开设的关于两性教育、恋爱婚姻方面的课程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其次是两性教育引发的相关问题比较多。两性教育之所以被频繁提及,是因为社会上的两性问题频频被媒体公开报道,引起人们对两性教育普及情况的高度关注,启发人们思考家庭、学校在两性教育推进过程中可以起到怎样的作用,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护好自己。最后是两性教育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高校青年在大学生活中会有更多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如何处理好异性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拖延到步入社会才去正视和解决这一问题,那就失去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时机,不利于高校青年的健康成长。高校青年的两性教育课程,可以教些什么?主要是教知识、教防范。教知识主要是让青年们了解到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弥补知识上的不足,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在老师的讲授过程中形成系统性的两性教育知识体系。教防范主要是让青年们遇到问题保持镇定与冷静,学会如何处理好已发生的问题,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总之,对于两性教育,高校仍然走在路上,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发现青年在两性观念中存在的隐性问题,需要通过传授系统、正确、可行的知识去解决切实存在的两性关系问题。

五、引导高校青年形成健康的婚恋观

综合调研数据可知,当下在杭高校青年有明显的恋爱意愿,但部分高校青年不敢大胆走出舒适圈,不会主动地与异性交往;在婚姻与生育问题上秉持负责、与时俱进的态度,但部分高校青年没有清晰、明确的规划;在两性教育方面,大多数高校青年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但始终迫切希望能够通过课堂教育获取该方面的健康知识。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恋爱心理和恋爱状况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整合调研数据可知,主动跟家长坦白恋情的高校青年寥寥无几,不少学生表示“感觉父母已经知道,但谁都没明说”;家长给孩子恋爱资金支持的只有不到26%,不到三分之一,而不了解子女恋爱状况是低比例的原因之一。家长和子女之间的交流是必要的,家长应了解孩子的恋爱状况,向孩子传授感情经验,这有助于子女的婚恋观更加成熟,在面对感情问题时更加冷静。在有关两性知识的问题选项中,父母在孩子的青春期与孩子交流过相关性健康知识的占绝大部分,但有过深入交流的仅有3.94%。两性知识是孩子在青春期的必修课,家长应注重该方面的教育,打破传统思想的桎梏,给孩子更好的引导和保护。

(二)学校要鼓励学生的健康交友和心理成长

学校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青少年思想教育的关键所在,在青年婚恋观的形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调研数据显示,80.83%的高校青年没有恋爱是因为没有遇到合适的人。针对这一现象,学校可以定期举办有趣有益的活动,鼓励社团发展,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交友氛围。此外,学校里的心理咨询室也是高校青年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学校需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以促进学生婚恋观念的健全发展。学校应积极配合政府工作,落实政策,坚持以青年为本,普及性健康和优生优育知识。学校还可以推广相关的性健康和婚前保健课程,加强性教育和婚前保健服务师资队伍建设。

(三)政府要深入推进青年的婚恋工作和宣传教育

政府对青年婚恋的重视有目共睹。《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关于进一步做好青年婚恋工作的指导意见》相继出台,为青年婚恋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方针。政府可以更广泛地发动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体,在五四青年节、七夕节、情人节、世界人口日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走进学校、企业、社区等场所,依托网络、广场电子屏、广播等媒介,开展有关健康恋爱观、婚姻观、性教育普及的宣传活动。政府更应加强管理与监督,深入了解青年婚恋市场的发展,对市场秩序进行日常监督,陟罚臧否。保障青年恋爱婚姻自由、维护其合法权益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发生婚恋纠纷时,政府要积极协调有关部门为青年提供强大的后援支持。不仅如此,政府要努力将工作落实到基层,从市、区、县、镇各基层做起,密切关注青年婚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推动青年婚恋政策实施,加强青年婚恋服务的基层阵地建设。

不论时代如何改变,青年婚恋观应与时代同步,恋爱观要考虑双方共同发展与进步,婚姻观要体现双方责任与契约精神,生育观要考虑家庭和谐与社会发展,两性教育层面考虑理性与尊重。总之,正确的婚恋观会指导高校青年如何去爱自己和爱别人,懂得为别人付出,也懂得保护自己。高校青年具有健康的婚恋观,处理好婚恋问题,才能促进家庭与社会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恋爱、婚姻、生育和两性教育是高校青年无法回避的话题,如何建立正确的婚恋观,是关系到高校青年健康成长的大问题,也是关乎社会持续发展与稳定和谐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 柯静,詹雅.《杭州市2018年老龄事业统计公报》发布——60岁以上老人超174万人 百岁老人451人[N].杭州日报,2019-07-12.

[2] 曹锐.现代性与传统影响下的当代青年婚恋观——基于阶层认同的解释[J].青年探索,2015,(3).

[3] 宋小鸥.当代青年婚恋观特点与引导评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

[4] 何楚烨.浅析当代中国青年婚恋观问题[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5).

[5]百度文库.2009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粉皮书[EB/OL].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6] 张焘.从“丁克”家庭看当代女性生育观念的转变[J].劳动保障世界,2017,(20).

[7] 艾国,迟萌,杨茹,等.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新探[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

选自《浙江妇女研究》2020年第1期,总第13期,第38-44页。

原创文章,转载请与妇女研究中心联系。

QQ:2533405809

原标题:《高校青年婚恋观研究 ——基于杭州五所高校数据的分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