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口述史料】阿什老轨 ‖ 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大放光彩——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回顾

2020-04-16 07:0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这里是五彩凉山

口述者:阿什老轨(四川省凉山州人大常委会原主任,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采 访:罗 艳

整 理:罗 艳 陈迎东

采访时间:2018年5月2日

采访地点:阿什老轨办公室

2018年4月25日,阿什老轨身着民族服饰擦尔瓦留影(罗艳 供图)

凉山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凉山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也是四川省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还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之一。凉山州的发展历来受到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关心支持,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贯彻执行更是让凉山的政治、经济、社会事业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口述者阿什老轨是凉山彝族地区出生并在党的民族政策照耀之下成长起来的彝族领导干部,年轻时曾赴攀枝花参加国家“三线建设”,后历任乡镇干部、普格县委书记、中共凉山州委副书记等职。2004年1月当选为凉山彝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主任,2008年3月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2013年3月当选为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阿什老轨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也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者和发扬者。

阿什老轨(图片来源:中国政协传媒网)

一、改革开放前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

建国前,凉山被称为“荒凉之山”,由于历史、社会、地理、自然等各种因素,长期封闭,与世隔绝。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凉山彝族地区仍然停留在反动、黑暗、野蛮、残酷的奴隶社会,藏族地区停留在封建农奴社会。因为凉山有木里藏族自治县,冕宁、甘洛、越西等都有藏族,广大奴隶、娃子(凉山解放前没有自由,可以被奴隶主买卖的贫苦群体)被当成会说话的工具,世代过着铁链缠身、刀耕火种、食不果腹、目不识丁、结绳记事的苦难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挣扎在死亡线上。

1935年红军长征进入凉山,当时红军分别走的两条线,一条是走会理、德昌、西昌,毛主席在会理召开了会理会议。另外一条是何长工、罗炳辉带队从巧家、会东、宁南,进入普格,在西昌礼州与主力部队会师。后来红军过冕宁才有了著名的彝海结盟。以前彝海结盟的“彝”还是这个“夷”字,后来毛主席才改成“彝”,意为让我们这个民族有米吃,有丝穿。彝海结盟就是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第一次成功实践。

1952年10月1日,凉山彝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辖昭觉、美姑、布拖、普格、喜德、金阳、普雄7县。1956年党领导彝族人民开展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我之所以把它称之为“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的”,是因为它彻底摧毁了惨无人道的奴隶制度,自此世世代代当牛做马的奴隶娃子斩碎了束缚千年的铁锁链,第一次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凉山成功地实现了从黑暗的奴隶社会向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的飞跃,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金光大道,各族人民从此真正站起来了,这就是凉山政治上的“一步跨千年”。

凉山风光(图片来自网络)

二、改革开放后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大放光彩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的支持下,凉山各族人民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凉山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凉山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我专门写了这方面的议案,《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自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和完善,为少数民族当家做主提供了法律保障。《民族区域自治法》出来后,《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都是按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制定的,我们根据凉山的实际情况,广泛征求了意见,才制定了《自治条例》,试行以后《民族区域自治法》又修改过,《自治条例》也有所修改。同时根据这些自治条例又制定了配套的条例,比如《邛海保护条例》《泸沽湖保护条例》《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等的制定都促进各领域的发展。少数民族出身的共产主义干部不断成长,凉山全州以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干部队伍逐步形成,大批的少数民族干部走上了工作岗位。

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服饰形态多样(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除了政治上的巨大变化,为更好地推动凉山地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1978年,党中央制定一个民族政策,这个政策就是撤销西昌地区建制,将西昌地区所属西昌、德昌、会理、会东、宁南、冕宁、盐源、木里8县并入凉山彝族自治州,盐边、米易两县划入攀枝花市,凉山州府从昭觉迁到西昌,凉山的马边县、峨边县划给乐山地区。西凉合并后对原凉山彝族地区经济社会起到了很大带动作用,我当时任公社党委书记,被邀请到西昌党校来学习,从成都请的教授给我们讲课,老师讲到:“过去,成都平原有彝族人,西昌也有彝族,后来诸葛亮和孟获交战,彝族人才跑到山上。现在党的政策好,解放后要摆脱贫困落后,要把彝族请回平原,加上党的优惠政策,让经济已经起步的西昌地区带动老凉山,摆脱贫困”。这是党中央对凉山发展的第二个重大政策。

西昌邛海湿地公园美景(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个重大的政策,就是中央“攀西战略创新开发试验区”的提出。2008年我在全国政协会议上也提过,2013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准设立。这是党中央围绕攀西资源,结合民族地区实际规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的决策。当时我提了提案,国家发改委给我回复:第一步将攀西资源带活,由四川省人民政府负责,成立攀西战略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具体实施。从民主改革到西凉合并,然后到攀西战略资源开发,再到后来党中央又将凉山彝族地区纳入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紧接着中央又推行了中西部融合扶贫。广东省对口帮扶凉山,最先是广东省珠海市对口帮扶凉山,后来广东省委书记来到凉山考察,感觉到扶贫力度小,珠海市力量薄弱,2016年换成了佛山市,当年就给凉山州11个贫困县每县1000万元资金搞农户安全住房建设,这个也是乌蒙山片区的政策。后来中央又制定“三区三州”政策,“三区三州”指的是西藏、新疆四地州和四省藏区,三州是指四川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甘肃临夏州、云南的怒江州。每年都有针对性的加大了投入和政策支持的力度,紧接着又推出深度贫困地区扶贫,再一次把凉山纳入其中。

凉山金沙江大峡谷(图片来源:成都潮生活搜狐号)

所以,从1935年红军路过凉山到现在,党中央对凉山的政策支持力度是越来越大,因此凉山的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了。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凉山的农业彻底结束了刀耕火种历史,地方工业从无到有,交通、邮电通讯迅速发展,财政收入成倍增长。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凉山地区生产总值为6.47亿元,到2017年凉山地区生产总值已经达到1400多亿元。凉山的工业已形成了黑色、有色、卷烟、丝绸、制糖、建材、食品、皮革、造纸等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形成了十大优势产业,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这就是政治翻身以后的经济变化。

凉山彝族舞蹈(蓬州闲士 摄)

我要特别说一下改革开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关心下,凉山民族教育的步步发展。从我自身来说,我的亲身体会就是民主改革后,共产党从汉区(沿海发达地区)派来汉族阿拉教师(阿拉为上海方言意为我、我们)、汉族阿拉医生,几乎覆盖每一个村,在农户家里手把手教彝人写汉字,治疗疾病,教育他们要讲卫生。当时我们就称他们“上海阿拉医生”“上海阿拉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起来的这些民族干部,基本上都是他们教出来的。三中全会后,中央加大民族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力度,2010年省委推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从2011年至2020年,我们现在依然一直在推行,后来又推行了“9+3”。现在确实全州各县实现一村一幼,学前教育、初中、高中教育基本普及。彝族学子已经遍布全国高校,有的已经走出国门。我记得2014年我们去欧美参观,就发现很多的海外彝族学子。凉山民族教育确确实实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城里的彝族小孩都说普通话,我的普通话水平还很低(笑)。

西昌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大一新生(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在教育领域,四川省根据民族地区实际制定的“9+3”免费教育计划,2009年先在藏区施行,2014年这个计划正式在大小凉山彝区实施。这是四川省在十二五规划时期根据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出来的,国家、省、州、县四级都培训了中小学教师,凉山州已累计培训12万人次,对11个贫困县农村教师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的生活补贴,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7602套,农村教师队伍趋于稳定,大力实施彝区、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后,州内18所中职学校在校学生已达到29554人,招录了8460名彝区、藏区“9+3”学生到内地优质中职学校就读。强化了控辍保学工作,建立健全了控辍保学“六长”责任制,免检成果得到了巩固提高,全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762300人,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9.54%和93.17%,强化了督导工作。州政府制定了《凉山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凉山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方案》,加大基础投入,除了中央的支持外,州委州政府也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凉山州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图为2013年昭觉县民族中学实现了远程电视教育(凉山州史志办公室 供图)

其次是在医疗上极大地解决了民族地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民族地区很多人都患有旧社会延续下来的病,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对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改革加大投入,不断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在农民全部加入新农合,农村人口看病能报销很大一部分,去异地看病也可以在本地报销。现在是看病不要钱、读书不要钱,过去病了只能到县上州上,现在村上都有卫生院了,保障各族人民的健康,也保障了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更进一步。

2017年4月,盐源县卫生系统组织医疗人员送医下乡,为大草乡麦架坪村的贫困户和普通群众义务诊疗(凉山州文化馆 邹森 摄)

第三是民族政策促进了凉山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民族政策保护了民族的各种文化。古老的申请了非遗,比如毕摩文化。当时我到云南丽江参观,有一个“毕摩园”,这个地方的创始人之前在美姑当过副县长,回来之后我就写了一个建议给州委,说明毕摩(彝族中有知识的长者,是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文化不是封建迷信,彝族人没有宗教,但毕摩文化是彝族人的信仰,是有关道德的文化。当时州委书记吴靖平看了我的建议并予以采纳,他亲自到美姑县考察。之后州委就确定在美姑建一个“毕摩文化研究院”,很好地保存了彝族文化。这也是中央政策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保护。当然“苏尼(彝族的巫师)”是迷信的,我是不相信的,毕摩就不一样了,他对彝族语言文字的保存起到了很好的传承作用。

彝画”《妈妈的女儿——送亲》(卢德福作,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文化上,还有彝族的“火把节”,现在已经是发扬光大,走向世界了。以前是小打小闹,以村为单位,火把节第二天就斗牛、选美等。现在凉山的“火把节”已经叫“国际火把节”了,每年吸引大量国内外游客来到凉山,对宣传凉山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的“邛海国际马拉松赛”,现在的“杜鹃花海”都是火把节的效应吸引来的。这就是彝族火把节文化的魅力。文化是魂,旅游是铁,魂铁结合相得益彰。

盛装的彝家姑娘是火把节最美的风景(图片来源:凉山日报)

凉山彝族群众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央和省的民族政策使凉山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由于历史、经济等多方面原因,几百万凉山农民生活水平处于温饱线以下,当时我还在普格担任县委书记,扶贫政策刚刚开始。那时全州有11个贫困县,普格也是其中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贫困县戴起贫困帽子,国家有针对性地对贫困县给予资金、政策、项目人才等支持。之前我说到近年来中央、省委对民族地区的各项政策,凉山均被纳入,中央、省委的领导也不断来关怀凉山、支持凉山,凉山的扶贫工作成效很大。

2013年新建成的凉山州冕宁县漫水湾镇西河村彝家新寨(凉山州史志办公室 供图)

我认为,扶贫不单是物质上的扶贫,也是精神上的扶贫,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所以现在国家又层层派了第一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确实干得好,各部门机关不断派人去驻村,现在的扶贫工作贫困地区的经济也是一步跨千年,到2020年底肯定是要达到脱贫。2020年后又如何巩固,这个我在北京也专门提过建议。总书记提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所以到2020年脱贫后还要更加继续加强这项工作。

2019年6月18日,美姑县瓦古乡瓦以村驻村第一书记杨卓玛(前)与队友走在访问途中。作为该乡32名帮扶队员中年龄最小,也是唯一的女性,她坚持到位置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瓦以村驻村(图片来源:四川日报)

山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不和旧社会比,就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比,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了。当年我在公社当党委书记的时候,很多人吃返销粮、吃救济款,所以我去县上开会时说:“我们要把吃返销粮、吃救济款的帽子摘掉,要走上生产自救的道路。”如今在全国、全省各项政策的关心支持下,全州干部群众共同努力,脱贫攻坚、精准扶贫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上图为1999年的4月的德昌县大象坪村木板房(宋明 摄),下图为2018年10月的德昌县大象坪村新貌(宋明 摄)

三、牢记习总书记嘱托,凉山各族人民继续感恩奋进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将党的十九大后民族地区调研的第一站安排在凉山,沿着坡急沟深的盘山公路,踏上这片他深深牵挂着的土地,亲切看望慰问彝区干部群众,视察指导工作,为彝区带来新春佳节的问候和祝福,带来阳光和温暖,更是带来了党的民族政策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贫困地区,特别是在深度贫困地区,无论这块硬骨头有多硬都必须啃下,无论这场攻坚战有多难打都必须打赢,全面小康路上不能忘记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家庭。“人民的美好生活,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豪迈宣言,为民族贫困地区打赢脱贫奔康这场硬仗增添了巨大的信心、无穷的力量。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解放乡火普村吉地尔子家看望(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党的民族政策带给凉山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凉山考察,使凉山受到举国关注、全社会关心,为凉山更进一步争取党的民族政策的特殊支持,汇聚更多资源、更大力量、更强保障,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决胜脱贫攻坚、推进转型跨越,实现由62年前社会制度的一步跨千年迈向现代意义上的一步跨千年,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凉山各级干部群众深受鼓舞,誓言要坚定不移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衷心拥戴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感恩奋进、负重自强,满腔热情地干,马不停蹄地干,用实际行动、以实际成效,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的民族政策书写在转型跨越、脱贫奔康的凉山大地上。对此,我觉得我们的干部群众都是信心满满的。

2018年2月1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吉好也求家中看望(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我是土生土长的凉山人,生于1950年,凉山刚刚解放的时候,共产党派了汉族知识分子到彝区,我是受益者,但我还是没有读完初中,因为遇到“文革”。后来党的九大提出“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事业接班人”,到农村大量招干,每个村十几二十个的去,也不看文化,只要苗子好就输送,就这样我参加了工作。我在担任县委副书记以前,都是靠自学的,不懂的就请教汉族老师、汉族干部,我考取了四川省委党校大专班,后来我取得大学本科文凭,也是靠自学。我从一个放牛的农村娃,共产党培养我,教育我怎样做人、怎样为人民,到后来任州人大主任,已经是了不得了。我同龄的人大都在农村,有的甚至已经不在人世了,我已经心满意足,没有什么遗憾了。我就是党的民族政策最大的受益者,后来是实践者和发扬者。现在我68岁了,我还是这样认为,能够自己写点东西,自己写讲稿,这些都是归功于共产党培养教育的结果。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为人民,今后仍然要深入学习,要扎扎实实、更加深入地学好十九大精神,学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2013年3月,阿什老轨(左)在全国政协会上(图片来源:中国网)

最后,我想对我们的彝族同胞提一点期望。全国彝族现在已经有900多万了,高级知识分子也有不少,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现在党中央的民族政策那么好,我们一定要感党恩、跟党走,永远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指引下搞好我们民族地区的各项工作,这样我们这个民族才能像其他民族一样大有希望!

歌曲《永远跟党走》演唱:刘一祯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口述:阿什老轨

整理:罗艳 陈迎东

配图/配乐: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口述史料】阿什老轨 ‖ 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大放光彩——党的民族政策在凉山的实践回顾》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