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浦江观察|落叶不扫到落樱不扫,上海用这道减法联结人与自然

澎湃新闻记者 栾晓娜 朱奕奕
2020-04-19 08:18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编者按】

上海的日常,于细微处悄悄流淌。

城市的丰富,定格在奢侈新潮驻地转角,特色小店腔调悠扬,后街烟火味日夜不息。

城市的开放,在于高光人物背后,城市精神孕育的万千姿态,在进取,有守望。

澎湃新闻推出“浦江观察”系列报道,带你触摸上海城市肌理,捕捉都市变迁,看见奋进的光。

春日暖阳下,189棵晚樱树迎风绽放。

一阵微风吹过,粉红色花瓣离开枝桠,在空中旋转,缓缓落地,如同一场唯美的“樱花雨”。脚下,一条约700米长的道路如同铺上了一层粉色地毯。人们欢笑着,跳跃着,捡起一捧花瓣扬到空中,摆出各种pose,拍下自己与樱花互动的瞬间。

这一幕或许在公园里并不陌生,但这次的地点却是一条市政道路。4月14日-18日,杨浦区推出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引路人纷纷驻足欣赏,更有不少人专程赶去赏樱拍照。

路面堆积的花瓣。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澎湃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此次尝试“落樱不扫”,其实是上海多年景观道路“落叶不扫”的拓展。从落叶不扫到落樱不扫,二者都是上海不断创新城市治理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体现。

“我们希望,可以通过这种具有创新性的举措,适当地做些‘减法’,使人与自然能在这种质朴的氛围中实现和谐互动。”上海市市容环境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傅丽萍说。

市民自带透明雨伞营造“樱花雨”

4月14日-18日,杨浦区在江湾城路的殷行路至清波路路段,尝试推出了上海首条“落樱不扫”道路。长约700米的路段上,共有189棵晚樱,在持续晴好的天气下,一朵朵粉樱尽情绽放。脚下,是点缀粉色花瓣的人行道。

江湾城路茂盛的晚樱树。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4月17日,天气转阴。当天中午,澎湃新闻记者来此,从殷行路口步行至清波路口,缓步慢行约15分钟,靠近行车道内侧种植着香樟,而靠近人行道的一侧就是密布的晚樱树,伸出的枝桠上遍布花朵,粉色花瓣不断随风飘舞。

不少市民专程前来,看一看“落樱不扫”道路。

“你把这捧花瓣扬起来,我给你拍照。”中午12点正值午休,在新江湾城工作的王女士和同事步行来到这里,互相拍照留念。

王女士和同事午休时间过来散步。

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从“上海发布”官方微信号上得知这里“落樱不扫”后,便在结束之前尽快赶来了,“不想错过这么美的景色,只可惜路太短,花期也太短。”

和工作在附近的王女士不同,骑着电动自行车的方女士一行五人特意从虹口区赶过来,就为了看看落英满地的风景,体验一次美妙的“樱花雨”。

方女士一行准备了道具前来摄影。

“侬看看,噶好看。”方女士一行刚到达,就用连绵的赞叹声给静谧的道路带来了人气。穿上了精致的小红裙,梳着整齐的卷发,围上心爱的丝巾,其中一名上海阿姨还掏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一把透明的雨伞。

她聚集地面上的樱花瓣,放上伞面,轻轻一旋转,就转出了一片闺蜜们的惊叹声,纷纷“求借”。

“好不容易疫情平稳走出家门了,就有了‘新花头’,感觉很开心的,退休了就喜欢组团看看花花草草,和老姐妹们踏春。”背着相机的方女士是这个迷你“旅行团”的摄影师,指挥摆pose,安排进度,忙得颇有干劲。

除了这些专程赶来的,不少路人也不由得放慢了脚步,欣赏这一幕落樱缤纷的美好。

紧盯花期和天气,正式开始前一天才作出决定

为何会选择在一条市政道路上,尝试推出“落樱不扫”?

“去年秋天,杨浦区推出了‘落叶不扫’景观道路,感觉效果不错,这里又有上海市首条樱花市级林荫道,我们就考虑今年春天推出落花不扫的活动。”杨浦区绿化市容局相关负责人说,原本受疫情影响,这项计划准备取消了,直到3月中旬本市疫情趋于稳定,公园也恢复开放,市民踏春赏花的热情高涨,这项计划才得以重启。

尽管计划重启,但晚樱花期却与气候、气温等息息相关,只能“看天安排”。

“我们从3月底4月初开始,足足等了两周。”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工作群内,他们每天委托环卫人员报告当日的樱花状态和天气情况,直到4月13日,观察到成片樱花盛放,路面也出现了飘洒的花瓣,才决定从次日(14日)起立即开始5天“落樱不扫”。

虽说是“不扫”,但环卫工人的工作量却不减反增。

天气晴好时,道路保洁员从一天早晚两次的普扫改成每天傍晚普扫一次,其余时间对该路段采取“捡拾保洁”——保留掉落樱花,循环检查隐匿在落樱中的烟头、塑料袋等垃圾,确保没有垃圾滞留路面,使落樱景观更加“纯粹”。如果遇上大雨,为了防止花瓣堵塞下水道通水,环卫工人会将花瓣全部扫净。

“疫情一定会对市民生活造成影响,往年市民们的赏樱热门地点同济校园也不开放了,所以我们的工作再复杂细致一点,也要满足市民需求。”上述负责人说,希望通过这项具有创新性的举措,让人与自然得到更多和谐互动的机会,也让浪漫诗意栖居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之中。

驻足的路人。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凸显城市治理创新能力与精细化管理水平

此次推出的“落樱不扫”,也是上海已尝试多年的“落叶不扫”景观道路的进一步拓展。

从2013年秋季起,上海徐汇区余庆路、武康路尝试开展“落叶不扫”,吸引了不少市民游客,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

此后几年,全市落叶景观道路不断增加,到2019年已增至42条。在打造“落叶不扫”景观道路的过程中,各区均结合各自的区域特点、历史内涵、建筑风格,对落叶景观道路进行优化调整,主要落叶树种有悬铃木、香樟树、银杏树等,不仅增加了区域人气,对周边商业也起到了一定的拉动效应。

上海为何会推出“落叶不扫”?

“2013年刚开始试点时,设想比较简单,就是一种更加精细化的环卫保洁模式的转变。”傅丽萍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上海以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为主的行道树非常有特色,体现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和城市文化。

但是,一到秋季,落叶满地,对环卫工人来说,保洁难度就变得很大,往往一个小时就能扫出来一两车落叶,而且还在不断飘落。与此同时,保洁人员发现,当秋天的阳光照在洒满人行道的落叶上,其实是非常美的。

“我们就提出来,在这个季节,能不能将以往一扫而空的保洁模式,改为更加精细化的捡拾(垃圾)模式,保留落叶的原始美,让人与自然实现和谐互动?”傅丽萍说,于是,上海于2013年试点推出“落叶不扫”,没想到反响很不错,之后推出42条“落叶不扫”景观道路,受到广大市民游客的欢迎。但不可否认的是,“落叶不扫”与“落樱不扫”一样,受天气影响很大,需要根据气候、气温等因素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上海落叶景观道路“落叶不扫”

“落叶不扫”,看上去好像是偷懒了,但其实道路保洁员的工作量不仅未减,反而对美有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要随时捡拾垃圾,还要自己不时收集一些落叶,重新洒在人行道上,让落叶景观显得更均衡、更好看。

“这其实也是上海城市治理创新和精细化管理的体现。”傅丽萍说,“落叶不扫”虽然看上去只是一件小事,每年持续时间也不长,但却代表着传统环境保洁模式的改革与进步,通过对道路环境的美化,寻找城市美感,让人们在原始质朴的大自然中,滋养浮躁的心灵。

同时,各区还结合美丽街区的创建,将周边建筑的修旧如旧、配套设施的完善、市民素质的提升等融为一体,实现环境的共治、共享,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责任编辑:杨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