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11岁男孩引发木里火灾,怎么教会熊孩子防火知识

2020-04-16 18:1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0年3月28日19时30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时隔一年再次发生森林火灾,这次火灾过火面积约270公顷,不连续火线超50公里,投入扑救人员达4876人。当查明此次火灾起因是11岁男孩田某某点燃松针等物熏松鼠,不慎引发火灾时,引起公众热议。

▲木里火灾央视报道图片

因为这样的事件不止发生一次,同样是今年的3月28日,喜德县一13岁沙马某某,因放羊途中用打火机烧干草玩耍,引发森林火灾,造成损失11.3181万元;喜德县一14岁王某,因放牛途中为烧蜂窝取蜂糖吃,用打火机在蜂窝下边点燃杂草和桉树枝烧蜂子,引发森林火灾,造成损失13.4254万元。

森林火灾不仅给人类的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会威胁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网友在关注儿童玩火引发火灾,如何追责的同时,也纷纷关心和焦虑如何加强儿童的消防安全教育。

▲中国扶贫基金会减灾教室上课照片

其实很多家长和老师都表示,一直没有放松对孩子的安全教育,经常叮嘱,为什么孩子没有记住?国际民防协调署高级顾问范强强老师告诉我们,儿童消防教育其实存在一定的误区。

1

否定教育对阻止儿童涉险作用不大,

甚至起到反作用

我们常见的消防科普图教育模式为,一个小朋友正在玩火,老师教育他:“玩火很危险,不要玩火”。

这种否定教育的模式可能激发儿童冒险行为,大人越是强调不能做的事情,他们越想尝试。漫画展现的形象思维也容易引发孩子好奇心,带来负面的引导。

2

不区分儿童年龄阶段,

一刀切教育难以起到效果

对于低龄儿童,认识能力和理解力仍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讲“大道理”没有效果。对于青少年,认识水平上升,具有探索精神和好奇心,沉闷简单的填鸭难以引起青少年的认同和重视。据有关研究显示,7-17岁青少年群体相比18岁以上各年龄段群体,其消防安全常识知晓率为最低,7-17岁青少年消防安全防范意识不足,火场自救逃生技能欠缺。由此可见,7-17岁的熊孩子们是消防知识科普与教育工作的研究和创新重点。

▲在减灾教室中学习的孩子们

那么,要如何更加有效和创新的开展儿童防灾减灾教育呢?中国扶贫基金会从2014年开展防灾减灾公益教育项目,5年来我们发现,要教会孩子消防安全知识,可以从家长、学校、同伴、社区等多角度切入,用更符合孩子认知特点的角度和方式从源头杜绝风险,避免或者减少因安全防范意识不足引发的伤害事故。

家长以身作则的同时,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

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担负着孩子的安全和教育责任,是杜绝火灾源头的关键环节。家长要注意将打火机、蜡烛等火源或者危险品放置在儿童不易获得的地方,并告知孩子使用这些危险品时,必须要报告家长,让他们养成这样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结合学生特点,激发学生对安全知识的兴趣,通过实践,加深认识理解并转化为行动能力

《小学生防灾减灾教育指南》建议学校防灾减灾教育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力水平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内容,从学段划分、内容选择、实施建议、教学活动设计、并提供大量资源库帮助学校、老师开展减灾教育。核心建议如下:

注重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的培养,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传授学生必备的应急避险技能;

防灾减灾教育内容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出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学习的内容;

以学生发展为本,打造学生高效参与的学习模式,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兴趣转化为教学活动实践,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中国扶贫基金会减灾教室照片

“向灾害SAYNO——校园减灾教室”就是中国扶贫基金会根据以上理念,通过“减灾教室+教师培训+减灾课堂+儿童倡导活动”模式,以儿童为主导,提升学校儿童灾害意识和避险能力、提升学校老师减防灾教学能力和应急管理能力的校园综合减灾干预项目。

2020年,中国扶贫基金会计划向木里县援建9所减灾教室,并开展向灾害SAYNO的减灾教育和倡导活动。我们倡议更多家长、爱心人士支持减灾教室项目,让更多贫困地区、森林火灾高发地区儿童得到更加完备的减灾教育,加入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为社会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原标题:《11岁男孩引发木里火灾,怎么教会熊孩子防火知识》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