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商丘文史|杨东明:立朝善政 居乡善俗(下)

2020-04-19 14:2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中国历史上多贬官。遭遇“二十三年弃置身”的刘禹锡,依旧写“病树前头万木春”;被贬被下大狱的苏轼,依旧歌“大江东去浪淘尽”;被贬的范仲淹,依旧表达“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此外遭遇被贬命运的还有屈原、杜甫、欧阳修、陶渊明、韩愈、柳宗元……

“贬”惟独对于他们,是一种人性光芒的折射,一种政治信仰的宣言,是赞美诗,是正气歌。他们遭贬却依旧心怀家国,他们遭弃却依旧忧国忧民,他们是挺国家挺民族挺历史的钢铁脊梁。记者想把他们这种骨子里的坚守,称作“政治韧性”。

拥有政治韧性的官员,才是打不倒的官员,才能在历史中挺立成伟人、巨人。历史上,多位权倾朝野的商丘籍官员,像沈鲤、宋纁、吕坤、杨东明等,他们上时唯有刚直敬业,贬时只带回两袖清风。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个“一身戏”的舞者,一旦朝廷呼唤,就又能健步登台,一招一式,认真“唱念做打”。

杨东明一生于官场上两进两退,正是他超乎常人的政治信仰、政治韧性,成就了一位贡献卓著的历史政要,一个万民称颂的布衣“杨爷”。一位真正的政治家,将严肃、狭义的政治概念,演绎成国泰民安、盛世太平,哪里要问他是在庙堂之高,还是在江湖之远。

“居乡善俗”,俗要怎样“善”?杨东明的答案没有文字,只有行动。他“置社仓,以备饥馑;设义庄,周助婚丧;隆冬施袱,颠连得所;灾疫施药,疾病赖以生;人有冤抑未伸者,必为昭雪”。五进五退的陶渊明,他为百姓构建的桃花源在幻境。两进两退的杨东明,他为穷苦人建造的桃花源在眼前。

这两年商丘有一个大的文学策划,做历史题材的系列长篇小说创作。同为虞城人,杨东明的这一选题就义无反顾地落在了高青坡的肩上。高青坡是一位底子很厚的写实作家,“厚”的不止是他的文学素养,还有他的人格力量。由他来完成对杨东明的创作,于他于杨东明,就都成了商丘文学的热切期待。

大丈夫居乡善俗

如果给杨东明这位“杨爷”也画上几幅《善政善俗图说疏》,他“居乡善俗”的这一笔,似乎更为耀眼,更为浓墨重彩。

因弹劾沈思孝触怒皇帝,杨东明被贬为陕西布政司照磨,就是一般的小文员。到任不久,他便挂官回乡,脱下官服,做一介布衣。退则泽被闾里,又一个二十年,虽不在其位,他却依旧在践行另一种官样人生。

孔子当初还乡祭祖,曾在商丘多个地方设坛讲学;后来范仲淹留学商丘,并重振应天书院。古往今来,商丘一直彰显有“礼以述法育民德,乐以陶情助风化”的优良教育传统。这不仅赋予了杨东明儒学风范,更敦促他投身其中,竭力践行。

他先是出地捐资,在虞城县老城西郊,与当地名儒创办“折柳亭”学馆。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17年),他与弟弟杨东光捐资重修县儒学馆。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又建“首善书院”。其时不少东林党党魁都曾来“首善书院”讲过课,侯恂就是一个。后以散文名扬天下的侯方域在此上过学,成为杨东明的得意门生。杨东明除亲自讲学外,还广为学校聘请名师,先后教授弟子数百人。他注重教学实践,反对空谈,主张“言必行,教育者应先行”,就是现在适用广泛的“知行合一”。

“植万古纲常,要立定自家脚步;做两间事业,须推开物我藩篱”,这样的襟怀,什么样的阻碍不能笑着面对?什么样的险恶不能踏在脚下?什么样的厄运不能包容于胸?

虽为一介布衣,杨东明似乎有了更多的时间和心力造福乡里。见城墙残垣断壁,他与知县同倡重修。城墙原为土墙砖垛,他带头捐资,带动大户、名流捐助,将土城墙修成砖城墙。后崇祯己亥时,流寇围攻县城数日,因城墙坚固,终不能入,城内百姓安然无恙。

当年的黄河已经改道北徙,但坐落在故道边的虞城利民,依旧常常面临水患。这样的时候,杨东明便率领村民抢险护堤,暴风骤雨,昼夜无间。“众有饥者,犒之瓜饼;倦者,鼓之歌唱”,以此鼓舞民众,战胜困难。为防洪水横流,殃及城池、淹田漂庐,他还向知县王纳言倡议,在县城南五里处开挖沟渠,防止水患。此沟后命名为“惠民沟”,至今仍叫这个名字。

有词语叫“入乡随俗”,在哪山唱哪山的歌。身在家乡,杨东明不止是随俗,而是积极善俗。他主张“置社仓,以备饥馑”。社仓是民办粮仓的一种,由南宋朱熹首创,社仓不特指某个粮仓,而是一种储粮制度。一般没有专门的仓库而在祠堂庙宇储藏粮食,粮食的来源是劝捐或募捐,存丰补欠。杨东明在乡里建社仓,并带头捐粮、劝捐和募捐,保证了饥民有饭吃,饥年有粮放。

“设义庄,周助婚丧”。义庄为范仲淹首建,范氏义庄有八九百年的漫长历史,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杨东明承继先贤范仲淹遗风,建起杨氏义庄,族人或穷人可以在此领导婚嫁费、丧葬费等。义庄是一种慈善机构,建义庄是一种善举,杨东明为此拿出自家的田地,而且大部分的田租都用来做慈善了。

“隆冬施袱,颠连得所;灾疫施药,疾病赖以生”。除置社仓、设义庄外,杨东明每年的冬天还要积极“舍袄”,就是每到冬天舍出几百件棉袄,供灾民过冬。不仅如此,他还千里搭起粥棚,让一路乞讨来的人有热饭果脯;因灾瘟疫流行,他广施医药,救死扶伤。颠沛流离者在他这儿有义庄安身,有棉衣过冬,有热粥充饥,有药石伐病。

与此同时,“人有冤抑未伸者,必为昭雪”。杨东明何以被乡人尊为“杨爷”?这就是答案了吧。中国人旧时对官僚、财主称“爷”,尤其是京味电影中常听这种称法,不全是敬称,更多是含着一种卑怯,一种卑微,甚至是一种自轻自贱的屈辱。而这样的一声声“杨爷”,却听得我们动情动容,这是义薄云天的人格,这是气塞天地的襟怀。

“退则泽被闾里”,杨东明对此的践行可谓不遗余力,鞠躬尽瘁。

因为理性 所以才更人道

同样辞官归里,杨东明就曾对他的亲家吕坤表示过不满。

吕坤回乡后,大多时间是在著书立说,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自己的民生思想,亲闻的百姓疾苦,亲见的民不聊生。他用笔墨呻吟,用文字呐喊。

他这种君子只动口、动手的行为,很让他的亲家杨东明不满。杨东明是一位行多于说的思想者,一位主张“知行合一”的行者。他直言吕坤,不能只做书斋中的隐士。

和吕坤一样,杨东明也一生致力于理学的研究和弘扬。他起初继承、研究程(程颐)、朱(朱熹)、陆(陆九渊)、王(王阳明),后专宗王阳明,为当时北方王门学派的代表人物。晚年从王学中分化出来,由“心学”转向了“气学”,为晚明时期气本论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代表。“清初三大儒”中的孙奇逢和黄宗羲尊其为“中州山岳”、“理学功臣”。杨东明的理学著作颇丰,主要有《论性臆言》、《性理辨疑》、《兴学问答》、《山居功课》、《金台会语》等。其中《性理辨疑》、《兴学问答》、《金台会语》等散佚不传。

作为北方王门学派重要代表,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完全影响着杨东明理学认知的方向和确立。

王阳明讲心、讲性、讲良知、讲仁、讲诚、讲修齐治平、讲万物一体等,尤其强调良知、良能、诚意、明德、亲民等范畴。王阳明看重并主张“知行合一”。他认为,知与行的“先后”和“难易”问题,是中国哲学家一直未能很好解决的问题。他表示:“知则必行,不行不足谓之知;真知则必行,不行终非真知;知不限于思想,行不限于行动,知行同是心的两个方面,即知即行。”知行合一的目的,王阳明自己说,是为吃紧救弊而发,知与行,重点在于强调行。“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里的行,含有社会实践的意义,说到底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践履。

王阳明的哲学学说,多得之于传统儒学,基本上都来自《孟子》和《大学》,尤其是其心学,更是对儒家思想资源的继承和发展。他所强调的万物一体,不仅继承了先秦早期的儒学,尤其是孔子仁学思想、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思想。这是王阳明被称为理学家,同时被视为儒家学者的原因所在。

在中国,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王门理学,其宗不离“儒释道”。商丘是“儒释道”三大传统文化和思想文明碰撞、融合和流播四方的地方。作为土生土长的商丘人,杨东明的理学思想继承的虽是王门衣钵,更多则是直接老庄、孔孟真传。

为官时,他践行知行合一,敢直言,曾多次上疏指陈时政,弹劾奸党,声援东林,其学问、气节为后世学者所推重。为布衣时,他践行知行合一,讲良知、讲仁、讲诚、讲明德、讲亲民、讲修齐治平,居乡善俗,泽被闾里。他的善政善俗,正是老庄、孔孟思想高度统一。可以说,杨东明治学严谨,可谓一位有独立思想的哲人。

晚年,杨东明从王门学派中分化出来,这正是他思想成熟后的一个华丽转身。是在通达“儒释道”正统思想后,在理学思想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他个人独到的见解,可谓是对王学空谈心性的一种纠正,是为提倡具有实践意义的道德学说而对王学的一种积极修正。

曾经,台湾著名学者吴秀玉女士的丈夫高双印先生,为撰写好杨东明,不辞辛苦,回到大陆。他先是走访了河南省社科院、黄河水利委员会,后又到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获得了杨东明散落不多的资料,尤其是杨珍贵的《饥民图说疏》。为此,高先生特意来到虞城利民镇,拜谒杨东明墓,并做了大量采访。这是对历史文化的高度尊重,是对杨东明的一次重大“考古发掘”。

或许正因为沐浴着这种理性思想的光芒,杨东明的一生,无论居朝,还是立野,无论为国,还是为民,都那么彰显人道魅力。尤其是在乡间置仓社、设义庄等,他总是先拿自己开刀,总是率先革自己的命,不畏蚍蜉撼树,不言不自量力。这种精神的感召力,极具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舟一辑难渡汪洋,一步一趋难踏大道。众人协力,水敢让路,山会低头。杨东明的时代过去了。但杨东明精神的时代从没结束。

作者简介

班琳丽,笔名班若,1973年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两部,诗集两部,中短篇小说集一部。作品发表在《文艺报》《中国作家》《北京文学》《诗选刊》《星星》《绿风》等刊物。《一腔白菜》获《中国作家》文学奖;《小日子》获第一届浩然文学奖等。现居商丘。

文章作者:班琳丽

总策划:张凤玲

统筹:周小琦

原标题:《商丘文史|杨东明:立朝善政 居乡善俗(下)》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