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漫长的假期|边陲小城黑河:中国最北地级市的过去与现在

孟祥悦
2020-04-20 18:40
来源:澎湃新闻
城市漫步 >
字号

【编者按】

2020年寒假因新冠疫情而延长许久,相比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新闻记者的亲历见闻,被隔离在家的普通人经历的是轻微但持续至今的生活脱节。在这漫长的假期中,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2017级学生及西南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学生记录了一些“脱节生活”的细节和对家乡的思考。城市漫步栏目将选登其中部分篇目。本文作者今年没有回到家乡——黑龙江黑河,远在天津的他用远程采访的方式完成了一篇对家乡的描摹。

我的家乡在黑河,中国最北的地级市,与俄罗斯第三大远东城市布拉维戈申斯克市(简称“布市”)隔江相望。说到最北,很多人都会把黑河和漠河搞混,其实漠河曾归黑河管辖,现隶属于大兴安岭地区,是中国最北的县级市,黑河则是中国最北的地级市。

黑河还以胡焕庸线闻名,作为人口分界线东北部的起点城市,黑河人民的生活是什么样呢?离开家乡两年,其实家乡并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但一切好像都比过去更好了。由于疫情的关系,我和妈妈滞留在了天津,没来得及回到黑河,所以这篇文章是以我的回忆以及对家乡人们的采访为基础而成的。 

黑河位置示意图 高德地图

黑河的城市发展主要分为东区和西区,由于城市沿江建设,所以往东西向延伸发展。黑河是个小城市,同学上学大都步行就可以,从大西头到大东头打车也就半个小时。在黑河人的心中,城市分为三大块,西边、东边和江边一带。西区为老城区,城区环境破旧,街道杂乱,人口密集;东区为新区,城区建设开阔,道路宽敞有序,基础设施较好,人口密度较低;北边的江边就是市中心的地区。

在黑河的西边,新生活村与黑河市交界的城乡接合部处,有充满烟火气息的“腐败一条街”(小吃一条街)。夏季的晚上,老板在外面支起了棚子,顾客们就坐在街边喝酒、撸串。许多小商小贩傍晚时在街边铺上布,卖起自家种的菜和山货,原本就不宽的道路上挤满了商贩和买货的人。每到傍晚,这里道路的功能不是交通,而更像是市场和商品交易的场所。每晚在这儿买菜的人与卖菜的人,彼此都互相熟识,有小城市独有的人情味。一时间,街上充斥着砍价的声音、唠家常的声音、汽车喇叭的声音等等,构成了一首生活的交响曲。这里的住房早期都是平房,小时候我和邻居们同住在一个院子里,我在灶炉边玩,看着爸爸烧柴火、做饭。低矮的平房构成了记忆里的风景线。

近几年,新生活村进行了棚户区改造,部分低矮破旧的平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拔地而起的高楼。人头攒动的“道路夜市”被拓宽了,新的柏油马路覆盖了旧路,高大明亮的路灯矗立着,人们再也不会因倒车而费劲。许多条和这里一样的街改头换面,每家小店换上了一模一样的招牌。

部分未改造棚户区 孟祥悦 图

改造后宽阔的马路、挺拔的路灯、明亮的楼房 孟祥悦 图

棚户区的改造并没有结束,假以时日,这里会变得更干净整洁、横平竖直。但我怕这典型的城市改造带走了什么,可能像东城区一样,晚上安安静静,没有热闹的街,没有聚集的人,没有生活的柴米油盐。多了点大城市的味道,却也少了些人情味。但也可能这里既会保留城区的工整洁净,又保留西边生活原有的特色。

城市的干净是必要的,可人们的生活气息也是必要的。就像《看不见的城市》里所说,“组成这城市的并不是这些东西,而是它的空间面积与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记忆的潮水继续涌流,城市像海绵一般把它吸干而膨胀起来。描述今天的采拉,应该包含采拉的整个过去:然而这城不会泄露它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掌纹一样藏起来,写在街角、在窗格子里、在楼梯的扶手上、在避雷针的天线上、在旗杆上,每个环节依次呈现抓花的痕迹、刻凿的痕迹、涂鸦的痕迹。”

除了冷冰冰的钢铁,这些痕迹所承载的城市记忆更有价值,因为在城市中发生过的故事、一草一木才更令人不舍,城市的形象因它们才变得高大起来。只是记忆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城市不是,城市是日新月异、不断变化的,只有不断发展的城市才能存活下来。如果用过去的记忆来寻找并固定今天的城市,那么记忆也成为了一种累赘。如何在改造城市的过程中,保留人们一定的生活方式,不切断城市的感情脉络,保留城市的特色,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疫情中的黑河与其他封城的城市一样,每户只能两天出来一个人。餐馆、商场停业,车辆不许上道,整个城市像被按下了暂停键。我姑姑一家住在黑河的农村,而姑父作为退役军人又是党员,参与了村子的防控工作,记录来往人员、测量体温、检查村民戴口罩的情况。这是除了他在伍期间获得三等功后,再一次为国家服务。他说:“这是荣誉。”

中俄黑龙江大桥 邱睿 图

黑河这座小城的发展与我的成长是同步的,我长大,它也在“长大”。城市发展的过程中,经济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才有城市建设的变化,才有人们居住环境的变化。

黑河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与黑河相关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词就是“俄罗斯”。在20世纪80年代,黑河人民几块泡泡糖就能交换到对岸俄罗斯人民的一件大衣。黑河赶上了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的快车,是中国首批沿边开放城市之一。黑河的商店、饭店、门牌上除了中文,必不可少的就是俄文。而且每个黑河人都会说一点俄文。黑河与对岸除了经济交流,还有许多项目的合办,文化、教育、旅游等各方面的往来。

2019年5月31日,中俄黑龙江大桥合龙,现已具备通车条件。从大桥所处地点和其具备的跨国属性来看,这座桥意义非凡,将实现一桥通两国、一桥连两城,让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这对远东地区最大的国际城市群更加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实现从“隔江招手”向“跨江握手”的历史性转变。

黑河拥有独特的极寒气候条件,冬季最低气温零下三十多度,道路积雪结冰。就是这样恶劣的极寒环境,反而促进了寒地试车服务产业的蓬勃发展。每年11月到来年3月,来自全国甚至国外的汽车品牌都会涌向这里,进行冬季试车。黑河已经成为国内外车企寒区试车首选地,冬天黑河市街头的一辆辆斑马车成为了新的风景线。

寒地试车 图片来自网络

极寒地区不只黑河一个城市,为什么众多品牌选择黑河试车呢?与漠河进行对比,漠河的气候虽然更为寒冷,在试车条件上更适宜,但漠河的接待能力较弱,不能接待众多厂商代理人,基础设施较差,且交通不便利。而黑河具有一定的城市规模,具有接待外国、国内游客的丰富经验,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冰雪与速度的激情碰撞,正搅热这座边陲小城。每到寒地试车季,宾馆一床难求。“试车大军”给黑河带来“人气”,超市、宾馆、餐饮、娱乐、通信业及航空冬季营业额均大幅增长。此外,试车企业每年都要雇佣近千名当地驾驶员做测试服务,雇佣大量周边农民进行场地维护。当地的特色美食、地方特色产品更是吸引了大批试车人员消费。

黑河作为中国边境的一个三线城市,经济并不是很发达,没有高铁,没有特快,只有绿皮火车。有人说东北由于早期国有企业体制,遗存了城镇空间破败问题,但我觉得黑河不是,黑河城内反而缺少工业的气息。城市静谧,环境优美,夏天傍晚可以到江边吹凉爽的江风,冬天可以和喜欢的人看飘雪,人们生活闲适且自然。这里有工作族、老师和学生、出租车司机、冬天还坚持卖小吃的小摊贩,虽然生活不易,但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小日子努力地奋斗,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希望。有这样的市民,即使是慢节奏的生活,也不会让人对未来感到慌张。

(作者孟祥悦系西南大学地理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学生。)

    责任编辑:沈健文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