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文明实践 德行关岭】从三尺讲台到公益事业的演绎——记关岭教师廖家仕

2020-04-20 17: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廖家仕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教育工作。从选择教师职业起,就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他用忠诚和奉献赢得了师生的好评和社会赞誉。他乐于公益事业,善于助人为乐。他用善举和助人为乐的精神赢得了老百姓的尊重和爱戴,并为社会传递着正能量。

爱岗敬业,成绩突出

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廖家仕就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在各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影响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坚持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开创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奉献与付出,结出了屡屡硕果,所任学科成绩曾多次获全县单科第一。扎实的基础,使得学生们上高中后成绩优秀,有的还考上了名牌大学。

爱心常驻,行为示范

廖家仕老师特别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无微不至地关爱着他的每一位学生。每当他走进教室,每个学生的眼神、表情都在向他传递着无声的信息。

他知道,一句不经意的话,就可能伤害一颗脆弱的心灵,一个不起眼的动作,也可能会使学生感受到世界的温暖,所以,他很在乎语言行为所产生的效应。他善于与学生相处,细心体察学生的所思所想,用学生的眼睛去看,用学生的思维去想,用学生的心去体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护儿童。”廖家仕老师一直践行着这句名言。

工作至今,他做学生思想工作,进行家访,动员辍学生返校,自费资助贫困生等,已经成为他的工作常态。他为贫困生添置过衣物,购买过学习用品,支付过医药费、交通费,支付过书学费(普九前)。逢年过节,他亲自看望孤儿学生和一些特殊留守儿童,给他们送去食品和压岁钱,让这些孩子感受到爱的温馨。

截至目前,他用于奖励、资助学生的资金近十万余元,奖励资助近百名学生,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他的爱心,感染着每个无助的孩子,让每个处于辍学边缘的孩子完成了学业,他的善举则作为一种正能量传递影响着更多的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1981年,廖家仕在关岭师范理化班毕业后就开始了他的教学职业生涯。在工作中,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积极辅导基础差的学生。

刚工作的那几年,每堂课他都要先试讲,然后才去面对学生,生怕出现一点差错。当时学校条件差,他自己动手制作了不少物理实验仪器。他的付出收获得了可喜的成果,当时他的教学成绩在全县均名列前茅。他不但虚心好学,还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但他并不满足现状,不断在职学习提升,于1989年考入安顺教育学院英语专业学习。1991年毕业后调入永宁中学任教,期间他还是没有放弃在职学习提升,并于1997年获西南政法大学法学(函授)文凭。

从数理化到英语,他几乎什么学科都能教。他常将情景教学带入课堂,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思考并获取知识。同时,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按学生对学科的喜好,分组进行走访和辅导,形成了困难有人帮,学习有人教,行为习惯有人带的良好氛围。

他利用所学的法学知识,长期为家乡父老提供法律服务,并积极主动做好老百姓的思想工作,减少并消除了多起可能发生的上访案件。

倾囊相助,一心为民

在学校工作日,廖家仕担任着为人师表的角色,而在周末或假期,他却担任着家乡公益大使的角色。

人们常说,做公益会有瘾,对廖家仕来说更是如此。从永宁通往他的出生地孙家寨这段路,原来有三个水源点,过往群众饮水方便。由于国家公路建设,这三处水源有的已经干涸,有的因路面提高而无法再取用。2011年,他看到过往百姓背着东西去赶集,途中想喝一口水都没有,他心里很难过。为了让过往群众还能再喝上一口山间清泉,他和家人商量,决定从高山上引水到320国道边,方便群众饮水。他当时把将要实施的这个工程叫做“路人一口水”工程。

说来容易做起来难。高山上有水源吗?通过请家乡父老参与多次探寻,终于在离公路很远的半山腰发现了水源,且水质很好,再经多方打听,确认水源地位于村民王吉勇承包的责任地,他遂与村民王吉勇商量使用该水源事宜,王吉勇知道廖家仕用此水源是用于公益事业时,他没有犹豫,立即同意了,且不收分文补偿,这让廖家仕感动得落泪。

水源地找到了,蓄水池修在哪里?这又给廖家仕出了一道难题,当他和时任村长的董树阳提起这事时,得到了董树阳的大力支持。董树阳无偿将其承包的一块责任地让给了廖家仕修水池。廖家仕的“路人一口水”工程从2011年10月动工,于2012年5月竣工,累计投入资金2.4万元。

从此过往群众又能喝到甘甜、纯净的天然泉水了。但却没有多少人能知道,这些建筑材料是廖家仕花钱请人一篓一篓地沿着陡峭的山路背上山去的。更让人想像不到的是,由于廖家仕本人资金紧缺,为了节省资金,他却利用周末和假期人们休闲娱乐的时间,亲自用背篓参与将石头、砂子、水泥等建筑材料背上山。

从永宁镇通往小河方向的这段路,以往没有公厕,过往群众均是进树林方便,久而久之,不仅污染了环境,进入丛林还可能有其他安全隐患,于是廖家仕与家人商量,决定在不同路段修公厕以方便周围群众入厕。2011年,他在320国道孙家寨路段始建第一个公厕。公厕用地是当地群众以一定资金转让的。他本人出资,他家里的侄子投工投劳,该公厕累计投入资金8000元。公厕修好了,老百姓能有地方安全入厕了,他感到心里暖暖的。后来他又发现永宁法庭缺水,室内厕所不能使用,为了方便来法庭办事的百姓,他于2007年又在永宁法庭旁边修了一个简易公厕。2018年春节后,他在种植树苗时,发现从320国道通往小河、花江的这条乡村公路的一处杂草丛生的草坪,这个草坪是该条路段唯一可以方便的地方,但雨天人们进入草丛方便回来可能全身都会浸湿,晴天进入里面方便又可能遇到伤害人群的动物。于是廖家仕又决定在这里修造一个公厕。2018年7月,他的这个通往小河的公厕终于竣工了,累计投入资金近15000元。如今在这里上厕所的人特别多,他每半月还要拖水去冲洗,或对厕所内外进行维护和清理。这个别致的橘色公厕在林子里格外显眼,构成了树林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打造环境,引领群众

原320国道孙家寨路段的一个涵洞,一直以来是国家保护公路的一个盲区。几十年的沉积泥已将涵洞阻塞,暴雨天气,从上往下冲泻的泥浆滞留于此并往上溢,便将国道路面覆盖。来回车辆将泥浆带到很远的地方。晴上几天后,又出现漫天飞扬的灰尘。为了解决这个污染源头,廖家仕于2004年花钱请人淘这个涵洞。从此便解决了该路段“雨天浆路”的难题。在他的引领下,之后稍有泥浆阻塞涵洞,村民们就会自发地带上工具去处理。

原来廖家仕家乡的生态绿化很好,可是十多年前的一场大火,已将原有植被和数千亩森林完全烧毁,让村民们对种植树苗完全丧失了信心。为了给群众以信心和勇气,廖家仕便带头植树。从2016年开始,他每年利用寒暑假购置杉树苗,自己拿着铁锹、锄头等工具来到他父母留下的荒山上开始种起了树苗。三年来,他栽种了近3000余株杉树。每当他来到种满树苗的山上,看到一株株绿悠悠茁壮成长的小树苗时,他的心里满是欣慰和成就感。他说,他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给乡亲父老一个引领,让他们有信心去植树,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态环境。在他的引领下,渐渐地,近两年来,一些村民又开始植树造林了。原来被火烧后光秃秃的山头,又开始有了生机。

在廖家仕修造第三个公厕的附近,由于有处草坪,一直以来人们过往都喜欢在那里小憩,少不了吃东西、扔垃圾,甚至有人开车到那里扔垃圾。而对面正好是高速公路的遂道,如果长此下去,满山的垃圾在高速路上就能一眼看到。透过垃圾,外界感受到的则是国民的素质。为了给外界一个好的国民形象,廖家仕决定设法制止在此处丢扔垃圾的行为。于是他在此立了一块永久性的警示牌“请积点公德,勿乱扔垃圾”。短短几个字,看出了他是希望以德来调整人们的行为习惯。这张警示牌果然有效,立牌后,这里的垃圾明显减少了。他说,他希望通过打造环境,引领百姓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

恢复硬化原老寨子串户路。廖家仕原出生地的老寨子人家现已搬迁至公路沿线。村民们生产生活过程还需要走原来的老串户路。但有些村民为了个人利益,竟将原来的老串户路挖掉用于耕种,群众出入只好踩走别人家的地里另辟蹊径。为此则出现过不少纠纷。同时,村民生活用水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为了解决因走路导致的矛盾和纠纷,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廖家仕决定从源头治理,自己出资将原串户路恢复且硬化。他做的这项工程是从2019年8月开始实施的,路径行程总长计1000米以上,他预计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来完成这项工程。

2020年初,我国相继爆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这关键时刻,廖家仕老师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乐于接受疫情防控工作安排,尽职尽责,自觉广泛宣传,营造联防联控氛围,为永宁镇人民政府抗击疫情捐款人民币1000元,以尽绵薄之力。

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廖家仕将公益事业当成一项长期的事业去做,对他来说,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充实,更是一种动力。他的一件件善举和公益事业,深深地影响着他的儿女,他的学生。也作为一种正能量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他不仅是一名父亲、老师,更是一名传递大爱与温暖的领航员。

转自:今日头条

监制:周雪梅

原标题:《【文明实践 德行关岭】从三尺讲台到公益事业的演绎——记关岭教师廖家仕》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