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春游古镇老街,回到宁波的旧时光

2020-04-26 21: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果小桃

新冠疫情袭来,人被困在高高的楼里,拿外卖时才能呼吸到新鲜空气,每每这时,我就特别想念住在农村的日子,想念在旷野里狂奔的自由。

因为暂停了远行的脚步,我开始挖掘家门口的乡村风情,每天,我从这个村逛到那个镇,幡然醒悟,家乡宁波竟藏着如此美妙的景色,如此古朴的街巷。

渔村的昔日风情:象山石浦古镇

说来惭愧,作为宁波人,这是我第一次来石浦古镇,此前一直不知道这座临石浦港而建的渔港古镇。

古镇在高高的山上,从台阶下往高处看,什么也看不到,而当慢慢拾级而上,会发现山上的小镇别有洞天,倒是应了当地人说的“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古话。

石浦老街城楼 本文所有图均由作者 提供

顺着古城的入口一路走,古味盎然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的商户、起起伏伏的青石板路、旖旎有趣的渔灯、吊挂成串的海螺花映入眼帘……灰色的街道被这些装饰得五彩斑斓,透露着浓浓的渔民家庭气息。古城内住着本地居民,家家户户门口放着小竹凳。和偶尔经过的老人闲聊几句,他们热情洋溢,和我们这些“外人”讲起了往事:从小吃海鲜,看海景,跟着父辈摇船出海,约上伙伴港畔游泳……一代又一代的“海之子”,就在这里繁衍生息。

有趣的渔灯

古镇至今保留四条完整的老街,总长1670米,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厚街,它们组成了古朴的石浦老街。行走其间,不经意就会遇见一处老宅或古迹,旧事渔港的生活印迹历历在目。

石浦老街

行走其间,偶遇一家叫大皆春的药铺。据传药铺创建于明末,以出售多种名贵滋补品出名,且滋补品是根据当地气候环境、周围渔民的工作环境配置药方煎熬而成,其中,有款别致的民间膏药,叫“吊篮膏药”,它的制作严守独家秘方和“传媳不传女”的传统,如今也有200多年历史了。在药铺里,许多实物是原本生活用品,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古老传统的中药铺,如同电影画面,叫人沉浸在那个时代撮药看病的情景。

到访那天下着蒙蒙细雨,古街上几乎没有人,被雨水洗刷过的古城显得愈发安静,一个人,独享一座古镇,也是疫情期间独特的体验了。

浙东千年历史的见证:东钱湖韩岭古村

郭沫若曾用八字评价宁波的东钱湖:“西子风韵,太湖气魄”。东钱湖就像宁波人的后花园,一到春天,湖边都是来骑车、踏青、野餐的人们,而在湖的对面,还藏着另一散心去处——1000多年历史的韩岭古街。

老街被誉为"浙东第一古街",据传因早年有韩姓居此而得名。据考证,王安石治鄞时重建湖界,那时韩岭村已形成逢五、逢十的定期集市。南宁丞相史浩经韩岭去祖居下水村时,留下的《东湖游山》一书中就有“中有村号韩岭,渔歌樵斧声相参”之句,足见韩岭集市在当时已小有名气。在此后的几百年里,韩岭曾是宁波市区连接象山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水陆转运中心,留下了宁波发展的印迹。

韩岭前街

韩岭的老街有两条,前街和后街。商贸集中在前街,总长达500余米。去年,韩岭老街通过重新建造修缮,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店、咖啡馆、酒馆、木匠体验馆等等都在老街上一个个扎根。而我最喜欢的,还是老街上一个个售卖老式点心的店铺,比如东钱湖的麻糍店、青团店,还有油赞子店等。这些带有时代印记的食物,一下就能把人带入往昔岁月中。

韩岭老街的后街中间,有一条街溪缓缓流过,两旁是清一色的二层楼房,灰瓦白墙,红漆门面,一间连着一间,绵延向前。楼房使用的还是当年集市留下来的地名,如竹棚根、柴场等。村里还有口不大的小沙井,井水冬暖夏凉,又带丝丝甜味。

与韩岭水街相平行的南边小巷,也保持着古朴状态,建筑结构基本与原先并无二致,时不时还能在建筑上看到几十年前喷印的油墨、宣传语,也是颇有年代感。许多老村民仍住在这里,见证着时代变迁。

韩岭理发店

韩岭老街如今盛名在外,得益于一些列古镇修缮更新的工程,比如日本设计师隈研吾操刀的“韩岭美术馆”。去年10月,设计师本人还特地来参加奠基仪式,据说美术馆大概三年内可以落成,作为一个宁波人,可以在家门口看到自己喜欢的设计师的建筑作品,大概是最幸福的事儿了。

找到80后的成长回忆:东吴天童老街

在宁波鄞州的东吴镇,最有名的就是有着1700多年历史的的东南佛国天童禅寺,所以在东吴,有很多地方都以天童命名:天童村,天童岭,天童森林公园。天童村保留自东向西的一条老街,如今古风依旧淳朴,人们习惯称它为天童老街。

来自天童老街的问候

走在午后的天童老街,恍惚间回到往昔。至今千余年史的天童老街,旧时是通往天童寺的必经之路,老街像一条玉带,一头系着天童寺,一头连着小白岭。自宋代起,天童街就有远近闻名的街市,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它是“东乡十八街”之一,而现在则成了寻常人家的栖身之地。

午后的天童老街

去年,天童老街环境整治改造成为宁波的话题热点。东吴镇依照“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的原则,将老街本来的乡土材料“变废为宝”,村民们的农耕用具成了街边的风景,真实还原了昔日农家生活。正是这些被保留下的古朴细节让人感受到有别于那些商业气息浓重的古镇的风情和韵致。

老街上的农具

许多老屋也巧妙变身,焕发出新旧交融的魅力。譬如,蔡氏宗祠被改建成为老手艺木匠研习社。废弃水厂被重新修缮,改建为民俗文化基地。上世纪60年代的知青楼、下书房、中药铺、故居等历史建筑也被重新复原,成为新的“打卡”地标。

知青楼

短短两个小时能逛完的老街,我徘徊了一下午,惊喜地在路边的杂货铺买到了儿时吃过的盐水棒冰,想起那个时候,全家人在家门口乘凉、吃棒冰、啃西瓜,那是记忆里最欢乐的夏天。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