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第一季度“新时代 南浔好人”公示!

南浔发布
2020-04-26 17: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本文全文

3770字

阅读需要

7分钟

为进一步树立道德典型、弘扬社会正气、引领社会风尚,发掘身边好人好事,选树和宣传好人典型,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崇尚、关爱、争当模范好人的浓厚氛围,南浔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开展了2020年第一季度“新时代 南浔好人”评选活动。各镇(开发区)、各部门广泛发动、积极参与,经初评遴选、征求意见、网络投票、终评审定等环节,最终评出2020年第一季度“新时代南浔好人”14人(团体),现将名单和事迹予以公示。

公示期从2020年4月26日起至4月30日。公示期间,各单位和个人对上述人选在模范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遵纪守法等方面如有意见,均可来电向区文明办反映。电话:2663309、2663330(传真)。

一起来看看他们的简要事迹

(按姓氏笔画顺序)

01

王一士,男,1957年6月出生,群众,南浔镇辑里村人。他秉承“传承湖丝文化”这条家训,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湖丝文化传扬出去!”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承诺,他用一辈子在践行。他自费近200万元创建 “辑里人家”,收集、挖掘各类与辑里湖丝文化相关的传统工具、艺术品等,免费供人观赏。2018年,自建近400多平方米辑里湖丝博物馆,各类与辑里湖丝文化相关的传统农作工具、艺术品等,共计300多件,全部免费对外开放。每年接待中小学生400多人,甚至有外国游客慕名前来,有力弘扬了辑里湖丝传统文化。他先后获得浙江省最美家庭,提名全国最美家庭等荣誉称号。

02

付桂金,男,1982年10月出生,党员,是一名个体工商户。自疫情发生以来,付桂金主动将自己的2100多个口罩赠送给南浔镇相关社区,并积极要求加入应急民兵队伍,参加增山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民兵队伍负责人、联系人,他带领30余名民兵,主动参与“洗楼”排摸1500余户,参与居家隔离点位执勤15个,参与小区执勤卡点10个,截止到3月4日,他已经连续工作38天,494小时。他的相关事迹被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之声、湖州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03

张云明,男,1976年3月出生,群众,练市镇洪福村村民。他是雄鹰救援队的成员,在疫情发生之初便积极响应、主动报名,成为练市镇区块卡点的一名志愿者。防控工作期间,他每日连续工作10个小时,为来往居民们测量体温并嘱咐他们做好防护措施。2月28日下午,已经站着工作了一上午的张云明感觉身体有些不适,但他决定要坚持守好“最后一班岗”。直到第二天早上,再次回到卡点的他,与同事交接完工作后,才放下了心头的重担去医院进行检查,已住院进行治疗,情况稳定。

04

杨丽亚,女,1985年10月出生,群众,菱湖人民医院主管护师,现任护理小组长,从事护理工作12年。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中,她积极参加南浔区集中医学观察点工作,负责观察点工作统筹。期间,她通过查房,绘制了隔离人员疫情平面图,并做了相关的标记,便于更好地熟记隔离人员的情况。她工作安排细致有序,每天为每位隔离的人员测量三次体温,开展医学观察,做好环境消杀,保障隔离人员日常生活需求,用自己细致严谨的工作态度、温和友善的待人态度主动去化解隔离人员的迷茫、担忧和焦虑,安抚好他们的情绪,出色地完成了为期19天的医学观察任务。

05

沈应珍,女,1921年4月出生,党员,善琏镇卜家堰村东山庄自然村人。她自1934年学习制笔到现在已经有86年之久,信守父辈承诺,严格传承湖笔制作的八道大工序128道小工序,被同仁称为“一朵羊毛成支笔”的能手。她的四个女儿都子成母业,并先后收徒10余人,徒子徒孙共计20余人。截至目前,孙辈中有两人经营着湖笔事业,制作的湖笔受到业内的好评。与湖笔相守的日子里, 她依然信守父辈诺言,要求后辈恪守湖笔制作传统工艺,不要偷工减料,一辈子用自己实际行动诠释着湖笔的“三义四德”。

06

忻阿美,女,1936年8月出生,群众,练市镇东堡村人,今年已经83岁高龄了。她的丈夫施发宝今年85岁,原是一位从事建筑的泥水瓦匠。1974年9月的一天,施发宝不幸从四、五米高的脚手架上摔下,造成终身瘫痪在床。当时施发宝40岁,忻阿美38岁。四十五年来,忻阿美坚持做到每天给丈夫擦身,每2个小时帮他翻一次身,还要各种按摩等。正是由于忻阿美的精心护理,已经85岁高龄的施发宝,身体还健康,与人交谈仍然中气十足。忻阿美用四十五年的坚持,精心照料瘫痪在床的丈夫。

07

邵忠贤,男,1983年10月出生,党员,双林派出所副所长。1月25日开始,他一直坚守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他主动要求负责基础隔离工作,承担着湖浔大道、千金、善链、双林高速口四个卡点和一个看护点的24小时勤务安排。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详细记录了46户共107人的需求和日常状况以及每日的工作部署,短短10多天时间复核信息3100多条,无一疏漏。年初三他突发阑尾炎,医生建议住院动手术,但他记挂着工作,要求保守治疗,每天挂好4瓶盐水,又赶回所里加班加点。

08

张渭江,男,1938年5月出生,群众,善琏镇姚家桥村村民。36年前,19岁的女儿在水泥厂上班期间,因为升降机故障,整个下半身被压住,导致椎11-12节粉碎性骨折,终身瘫痪。而张渭江的妻子在女儿13的时候已经过世。张渭江自学护理知识,36年一边打零工一边照顾女儿,省吃俭用,在他精心呵护下,女儿身上从没发过褥疮。他用人世间最伟大的父爱续写着一个感人的爱亲故事。

09

郑宗男,男,1981年6月29日出生,群众,浙江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主任。2004年他从他的父亲(郑兴宝,嘉业堂第四代守护者)手中接过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做起了一名默默无闻的守书人,成为嘉业堂第五代守护者,致力于“嘉业藏书楼版片保护工程”。2019年12月,这项耗时10年的文化保护工程终于完工,20万片雕版“复活”,并全部完成了数字化影印、保存。在疫情期间,他每天巡查库房及施工场地,排查隐患,已经连续工作46天,确保疫情期间的消防、人员及财产安全。他被评为2019年度南浔区全民终生学习活动“百姓学习之星”。

10

南浔区援鄂医疗队共有17名队员,分3批火线驰援湖北。他们是战“疫”急先锋,在武汉征战的82天中,先后转战天佑医院、中南医院、黄陂方舱医院、日海方舱医院、袁家台方舱医院、袁家台医院、金银潭医院,参与重症救治及方舱医院的建设和管理;他们传递战“疫”正能量,为卧床的大爷更换尿不湿、为重症阿姨读女儿送过来的信、为行动不便的大叔取快递、为患者端上热腾腾的饭菜;他们以防护服为战袍,同时间赛跑,与病毒较量,用生命守护生命。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医者的初心与使命,筑起护卫生命的坚固堡垒,为打赢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立下了“南浔战功”。

11

南浔圆梦志愿者协会成立于2018年10月26日。自今年1月25日起,圆梦志愿者协会持续奋战在防疫第一线。协会组织100多人增援S12湖州东、G50高速南浔、浔练高速南浔南、318国道、湖浔大道旧馆等9个防控卡点关口,志愿者协助工作人员进行车辆疏导、体温检测、信息登记、疫区人员劝返等工作;组织150人左右协助进行社区排查,为隔离人员上门送日常生活必需品;每天分上下午两班人员,每班20人,分作3组分赴南浔各镇(开发区)各街道每个角落,每天不间断进行安全巡逻和防疫宣传;另组织20多人,分作多组进行早晚班为一线抗疫人员送矿泉水、食物、口罩和防护用品等。截至目前,已送往各高速卡口和社区手套600多双、面包饼干泡面等食物150多箱,其他糕点食物若干。

12

姚建斌,男,1975年3月出生,党员,湖州市千金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校长。自疫情发生以来,“播报一哥”姚建斌放弃休息,每天通过“千千乡音”广播用方言为全镇居民播报各类防疫内容。同时,他还结合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利用自己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创作了一批朗朗上口的千金方言“土味顺口溜”,并通过广播在全镇120个自然村中进行宣传。根据疫情状态,他实时更新播报内容和播报频次。该事迹受到人民网、浙江新闻客户端、浙江之声等多个媒体报道和转载。

13

曹献忠,男,1968年8月出生,党员,旧馆潘家庄村党总支书记。在这次防疫阻击战中,曹献忠意识到这个春节将是一个“非常春节”。潘家庄村是旧馆镇中心村,外来人口和企业较多,全村共有5个小区、6个自然村和40余家企业,外来人口有3000多人,春节期间,大部分外来人口已返乡过年,但仍有400余名外来人员在本村过年。年三十以来,潘家庄村已通过分小组、划片区迅速完成了5次地毯式摸排走访。他被评为南浔区第一批在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一线表现突出的共产党员。

14

温建春,男,1990年2月17日出生,党员,南浔区市场监管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副科长。从年三十到二月十三号,温建春每天都在办公室过夜,24小时保持 “12315”热线通畅。截至目前,他共受理涉及“疫情”相关投诉举报257起,办结257起,办结率100%,累计为消费者挽回损失约33.76万,依法查扣违法口罩12000多只,查处价格违法案件超过10起。在职期间他共参与处理各类消费投诉举报超过5000起,组织参与协调重大群体性纠纷5起,为消费者累计挽回损失超过100万元。2018年,南浔区消保委荣获浙江省委省政府颁发“全省优秀人民调解委员会”;2019年南浔区消保委获评全省先进维权单位。

来源:区精神文明建设指导中心

原标题:《第一季度“新时代 南浔好人”公示!》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