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关于针灸的历史,您了解多少?

2020-04-26 1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针灸历史

针灸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远古时期,当人们偶然被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等碰撞了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疼痛被减轻的现象。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利的石块来刺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身体使之出血,以减轻疼痛。古书上曾多次提到针刺的原始工具是石针,称为砭石。人们就用"砭石"刺入身体的某一部位治疗疾病。砭石在当时还更常用于外科化脓性感染的切开排脓,所以又被称为针石或砭石。《山海经》说:"有石如玉,可以为针",是关于石针的早期记载。中国在考古中曾发现过砭石实物。可以说,砭石是后世刀针工具的基础和前身。

灸法则可能源于热熨之法,即将石头烧热,于皮肤局部加温而减轻病痛,后来原始人又学会了用燃烧的干枯植物茎叶代替石头,原始灸法就产生了。针灸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早在先秦时代就已相当流行了。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等书,江陵张家山汉简也有《脉书》出土,此皆与经络、经脉等针灸基础理论有密切关系。针灸疗法在《内经》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灵枢》一书的古称即为《针经》,而《内经》对针灸理论详细系统的论述,也全面奠定了后世针灸学的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针灸学取得长足的进步,尤其是著名医家皇甫谧,全面系统总结了自春秋战国以来针灸学的经验与成就,撰成《黄帝针灸甲乙经》,集针灸学之大成,为针灸学经典文献,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针灸鼻祖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活了六十八岁。

皇甫谧小时候,过继给叔父,迁居新安(含河南渑池县)。叔父、叔母,尤其是叔母,很疼爱他。而皇甫谧自幼贪玩,无心向学,人们笑他是傻子。到了十七岁,人高马大,竟“未通书史”,整天东游西荡,象脱缰的马,叔母对皇甫谧如此调皮捣蛋非常气愤,恨铁不成钢,常常为他的前途而忧虑。一天,她把贪玩的皇甫谧赶出家门,想要教训他。谁知他到了外边弄来了香瓜、甜果之类,洋洋自得地呈献给叔母,以为如此“孝顺”一番,便可平息叔母的盛怒。谁知叔母更加气愤,接过瓜果,狠狠地摔在地上,流着泪说:“你快二十岁了,还是‘志不存教,心不入道’,你要真心孝顺父母,就得‘修身笃学’”。他很受感动,噙着泪花发誓要悔过自新,改弦更张,矢志苦学。从此以后,他刻苦攻读,虚心求教,一天也不懈怠。最终编著一部针灸学专书《针灸甲乙经》,当时此书传到国外,受到各国,特别是日本和朝鲜的重视。公元701年,在日本法令《大宝律令》中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列为必读的参考书之一,足见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影响之深远。

针灸的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灵枢》:“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孙思邈言:“凡病皆有血气壅滞不得宣通,针以开导之,灸以温暖之”

2、扶正祛邪,《黄帝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针灸既可以扶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又可以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清除致病因素。

3、调和阴阳,《灵枢》“用针之要,在于知调阴与阳”,《素问》“调气之方,必别阴阳”调和阴阳是针灸的最主要目的。

针灸的治疗范围:

针灸可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如:

内科:脑证、腰痛、中风、面瘫、三叉神经痛、头痛、眩晕、失眠、胃痛、便秘、单纯性肥胖症等。

儿科:疳积、遗尿、脑瘫等。

妇科:月经不调、痛经等。

骨伤科:扭伤、落枕、肩周炎、颈椎病等。

外科:痔疮、丹毒等。

五官科:麦粒肿、耳鸣、牙痛等。

出品:灵台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来源:皇甫谧文化园

原标题:《关于针灸的历史,您了解多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