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家里的自然课(二十八)︱餐桌动植物不完全介绍(上)

2020-04-27 20: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家里的自然课”第二十八节课,绿容君带你一起学习如何收集餐桌上的动植物的相关资料。其实吃货的世界和自然的连接更紧密呢!

生活在城市的人,有时会觉得自然在远方、在乡村、在公园绿地,就是和自己两点一线的生活似乎没啥关系。可是如果把目光投到餐桌上,也许你的想法就会改变了。

在之前的“家里的自然课”中,绿容君曾带着大家探索餐桌上的自然()。你有没有去统计过餐桌上出现的动植物?那一长串动植物名字应该会刷新你对身边自然的认识吧。

菜场的各种蔬菜

(图:cn.club.vmall.com)

餐桌物种的丰富体现了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高度发达、动植物的驯化史、育种史和传播史。发现或者探讨这些动植物的奥秘,大处可以思考人类的未来发展,小处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增进生活的情趣,否则葱蒜不分 ,菽麦不辨,难免会闹些生活上的小笑话。

也许你又要说了,绿容君,我现在知道餐桌上会出现很多动植物,可是,我也就是知道了它们的名字,怎么样才能更深入地去认识它们呢?

宫崎正胜曾说过:每天与我们面对面的餐桌,就是一个知识冒险的宝库。想要完整认识一种餐桌上的动植物,我们可以从名称、分类学、生物特性、起源、传播和分布、生物学结构、营养成分、食用方法及其他用途、科学研究、民俗文化等入手,这样下来,这个物种的前世今生就基本清楚了。

PART 01

认识稻米

“你吃饭了吗?”,对于南方人来说,说吃饭,一般都是指米饭。所以,今天绿容君将先以上海地区最主要的主食大米为例,来探讨如何认识餐桌上的动植物。

1、稻米的概况

这里收集名称、分类信息、生物特性等内容。一般植物学上的详细描述,挑重要的内容了解就好,没必要整段抄下来。

水稻(Oryza sativa L.)是禾本科稻属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圆锥花序大型舒展,秋天收获的稻穗就是花后成熟的果序。水稻与小麦、玉米并称为全世界三大谷物。全世界以亚洲为中心,地球上约有一半人口都以稻米为食。

水稻

(图:www.55jia.net)

2、水稻的起源

一个物种起源于哪里?其实众说纷纭,这就需要我们从书籍和文献中去找证据。在水稻这里,找到的是考古学证据。

目前世界上种植的水稻几乎都为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过去国外学者曾认为野生稻被驯化栽培起源于印度的阿萨姆和我国的云南一带。不过,上世纪70年代起,我国浙江余姚河姆渡、湖南澧县彭头山、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仙人洞、江苏泗洪韩井遗址等地陆续发现距今至少7000年前甚至14000年前的稻作遗址或者人工水稻田遗址,早于印度发现的碳化稻。这些考古证明,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我国南方地区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我国是水稻起源国。

河姆渡遗址稻谷堆积层

(图:gongyi.qq.com)

3、水稻的传播和分布

在人类迁徙和文化交流中,中国南方的稻作通过长江流域向北进入黄河流域,还向南方和西南等地传播。目前,水稻种植已分布于世界五大洲,其中亚洲种植面积占世界90%以上,被称为“亚洲人的粮食”,美洲、非洲、欧洲和大洋洲也有种植。仅在亚洲,就有20亿人从大米及大米制品中摄取60%-70%的热量和20%的蛋白质。我国水稻分布广泛,大部分省区都有种植,不过以南方为主,近年来越来越向长江中下游和东北地区等优势产区集中。

水稻田

(图:k.sina.com.cn)

4、稻米食用部分的特点

这部分来认识稻米的生物学结构、营养成分等。

稻谷由谷壳和糙米两部分组成,其中糙米由果皮、种皮、糊粉层、胚乳和胚等组成,胚乳细胞贮藏大量淀粉和少量蛋白质,其重量占糙米重的90%以上。大米富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A、B族维生素、维生素C、维生素E等,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和赖氨酸等人体必需营养成分。现在经过机器加工的糙米,精细程度过高,导致糙米的大部分维生素和矿物质被破坏,因此大家还是应该多吃些粗加工的米,这样有利于健康。

稻米的结构

(图:blog.sina.cn)

稻米的加工过程

(图:item.btime.com)

稻米分为两大类,籼米和粳米。籼米米粒较长,煮饭黏性较弱,膨胀性大;粳米短而厚,煮饭黏性较大,膨胀性小。另外一种分法是分为糯米和非糯米。籼米和粳米都有糯性和非糯性之别。稻米中的淀粉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这两种淀粉含量的高低对于口感影响很大。糯米含有支链淀粉较多,吃起来富有黏性、口感柔软,特别适宜于制作各式糕点。

籼米

(图:sh.qihoo.com)

粳米

(图:www.62a.net)

5、稻米的食用方法

这部分来收集稻米的各种食用方法,有兴趣的话,可以动手试试。

那我们来看看稻米可以怎么吃?最常用的吃法当然是煮成米饭,作为日常的主食;磨成粉后可制成年糕、汤圆、米饼、米线、米粉、雪米饼等;用粽叶包起来可制成粽子,用荷叶包起来可做荷叶糯米鸡,用海苔卷起来可做寿司,在特定的节日民俗中将稻米染色做五彩饭等。

年糕

(图:www.sohu.com)

粽子

(图:hqjt.zuel.edu.cn)

当然,稻米的用途还有很多,如大米是米酒、啤酒、酒精、米醋、味精等生产的原料;节碎米可开发生产出大米淀粉糖类、大米蛋白粉等产品;米糠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可开发出50多种深加工产品,如米糠油、米糠营养素、营养饮料等;稻壳可以开发利用为环保的快餐盒,稻秆可作为牛羊的粗饲料,也可用来制作手工艺品,还可作为造纸原料。

稻米深加工

(图:www.foods1.com)

6、水稻的科研

我们现在能吃到好吃的米饭,这是因为有水稻育种家在背后默默付出。这些研究,不仅关乎我们现在的饭碗,更和人类的未来发展有关。

了解过种子的传播知识的话,我们应该记得,在成熟后,果实或者种子都会利用风力、水力、弹力或者借助动物等方式远离母株,传播到较远的地方。那你想过没有,水稻成熟后,为什么稻谷不会自己脱落呢?其实原生稻子曾有”落粒性“的特质,成熟后一碰会四散掉落。一旦具有这项特质,就无法进行割稻,只能捡拾稻谷。水稻后来发展出“非落粒性”特质,并被古时候的“育种家”加以留存培育,才会成为现在极为重要的栽培谷物。

不会自行脱粒的稻穗

(图:www.sohu.com)

所谓的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为了保证全球70多亿人口中约一半人能吃得饱、吃得好,现在的水稻育种家们也一直在努力,如袁隆平院士及其团队。在水稻研究中,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降低植株高度防止倒伏,改变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比以提升口感质量、提高病虫害抗性等,都是水稻育种家的传统育种目标。而现在水稻育种的新目标, 既包含了过去高产、优质、多抗等育种目标的内涵, 还具有新的特点, 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采用分子标记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基因编辑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现代生物技术提高育种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以提高水稻育种效率。二是重点选育厌氧发芽、耐淹涝、抗除草剂、抗倒等适合直播和机械化作业的性状, 以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高效性。三是高产、优质、多抗、早熟、卫生等性状的整体协同, 以实现单位面积水稻产出的高效益。

超级杂交水稻

(图:mt.sohu.com)

7、水稻的民俗文化

这部分可以收集和神话传说、节日文化、农政文化、工具文化、文学价值、艺术价值、休闲文化等有关的内容。

水稻的起源和传播、生产与消费等伴有神话传说。相传,神农尝百草辨五谷,不仅发明了五谷,也发明了原始的农具。

在一些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和送灶节等,人们有做年糕、糯饼、糍粑、煮粥等习俗。长久的历史积累,造就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水稻节日食俗。

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上至皇帝下到县令,都要亲自祈谷躬耕,或亲临稻田以示关心水稻生产。水稻的生长收获遵循着自然法则: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民间有丰富的农谚,二十四节气也有相关内容去对水稻的生长过程做描述。我们也可据此做观察,了解古人的生产过程。

稻米从田间生产到收获、加工、蒸煮等,每个环节在特定时期伴有特定的工具,形成了特定的工具文化。如从远古时代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机械耕作、电器烹饪。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出现了很多以稻米为题材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等。

稻作生产中,还逐渐创造和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如开化苏庄舞草龙、青天鱼灯表演、温州的米塑和以稻草为材料的草编工艺品等。

稻作融入自然山水,融入人文历史,形成了特有的稻作农耕景观,如贵州、广西的稻作梯田、浙江杭州的南宋八卦田、云和梅源梯田等。现在不少地方开发水稻的创意农业和旅游服务,如在播种插秧季节举办农耕文化展、在收获季组织机械化收割演示、劳动竞赛等。

广西桂林龙胜梯田

(图:dm.shufadashi.com)

看完这篇稻米的不完全介绍,有没有发现,这一个物种的信息量就多到爆了?作为世界三大谷物之一,其实稻米的重要性远不是这点文字能说完的。

不过我们只是在做餐桌物种的自然探索,不是写论文,不用面面俱到,挑自己感兴趣的、和自己生活相关的点去做探索、去检索资料即可。

本周三的第二十九节自然课,绿容君将会奉上餐桌动植物不完全清单,看看我们日常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哪些动植物。

文:赵莺莺 图:网络图

素材来源:市绿化市容局科技信息处

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

历史阅读 即点即读

《》

《》

《莫纠结,垃圾分类有逻辑!》

《权威发布丨拒绝收运!对不符合分类质量标准的生活垃圾拒绝收运》

原标题:《家里的自然课(二十八)︱餐桌动植物不完全介绍(上)》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