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蒋德均 罗红 ‖ 李庄的分量:文化抗战与抗战文化重镇(三)

2020-04-29 12: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李庄的分量:文化抗战与抗战文化重镇(三)

蒋德均 罗 红

李庄“文化抗战”的地位与启示

抗日战争时期,李庄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坚韧宏阔的气概,接纳了国立同济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等知名度很高的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成为继重庆、成都、昆明之后抗战大后方文化中心,为战后重建和新中国培养造就了大批建设人才,为中国抗战文化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1940年秋大批高校和科研院所迁驻李庄,到1946年底各学校和研究机构陆续返回原地,李庄这座长江岸边即使在军事地图上也找不到的三千人小镇,以开阔博大的胸怀和坚韧刚毅的气概,接纳了一万余外省籍文化人。李庄与迁来的学者们一起为保卫和发展中华文脉而战斗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抗战”景观。李庄成为了“中国文化的折射点,民族精神的涵养地”。

同济大学在李庄的6年岁月,普及了科学尤其是医学知识;为宜宾人带来了国内一流的医疗技术,使宜宾人民战胜了“麻脚瘟”,解除了广大百姓的疾苦;提升了宜宾特别是李庄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培养了数千名高级科技、医疗、教育人才;为抗战、建国和中国的未来做出了卓越贡献。

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旧址(图片来自网络)

中央研究院所属的史语所、社会所、体质人类所以及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一流人文研究机构和专家学者在李庄时期,尽管生活艰苦,仍然不废研求,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奠基性的考察与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的科研成果,赢得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尊敬,为保存中华文化的文脉做出了不朽贡献。

为避战乱,1940年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驻李庄。随行带来收藏的文物三千余箱,皆为历代宫廷珍品,尤其是原本《四库全书》手写本,乃是国家至宝。李庄6年,无一件文物被盗或损坏。为转移和保存文物,学者们历尽艰辛、吃尽苦头,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悲壮诗篇。

中国营造学社1940年迁至李庄,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田野勘察和古建筑测绘、整理研究、古建筑模型图的绘制。在同仁们协助下,梁思成在李庄编写了具有里程碑式的建筑学著作《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1946年迁回北平,组建成清华大学建筑系,即今天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因此,李庄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学家的摇篮”。

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

正是一大批中国文化精英汇聚于此,生活艰苦而不废研究,使中国文化的火种得以保存与赓续,奠定了李庄在抗战时期作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四大文化中心之一的崇高地位。来自海内外的书信,只要写上“中国李庄”便能及时而准确地送达,可见李庄在当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天李庄之行,我们应该或可以收获什么?这个问题,也许见仁见智,因人而异。我们认为,可以也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获得收获:一是收获李庄的山川自然之美,二是收获李庄的民情风俗之淳,三是收获中国知识分子的高贵气节,四是收获深厚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五是收获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强大的文化基因。因此,我们就应从这些方面去保护、利用和开发李庄独特的古镇资源和“文化抗战”资源,让李庄抗战文化及其潜在品牌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内核与动力支撑。

我们认为,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离不开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所以,大力发展地方文化,不仅是提升地方各阶层人士文化素养、营造良好文化氛围、改善经济社会整体环境的需要,也是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的需要。此外,文化还能直接助推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如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就非常需要浓郁的文化内容来支撑:旅游品位需要文化来提升,旅游产品需要文化来诠释、提炼和充实,尤其是良好的旅游环境需要文化来营造。

如何打好“中国李庄”这张独特而靓丽的文化名片,对每一届宜宾地方政府都是一场考验!

(全文完)

【参考文献】

1.岱峻著《发现李庄》,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2.岱峻著《消失的学术城》,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3.岱峻著《李济传》,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4.岱峻著《民国衣冠——风雨中研院》 ,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2年版

5.同济大学校史网站:

www.tongji.edu.cn

6.宜宾市翠屏区李庄镇志编撰委员会编,《李庄镇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6年2月版

7.岳南著《那时的先生》,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年7月版

8.丁言昭著《骄傲的女神:林徽因》,上海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9.傅斯年著《傅斯年自述》,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版

10.常志敏、陈范华著《李庄抗战文化的价值认识与利用思考》,四川宜宾,《宜宾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

11.蒋德均、罗红编著《李庄读本》,内部资料,2019年12月

作者简介

蒋德均

笔名文生,宜宾学院文学院研究员、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新诗百年100位最具实力诗人,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四川省“天府人才计划”文化领军人才候选人,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主要研究方向:写作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与企业文化。主持或主研市厅级、省部级课题12个。出版《诗歌语言艺术论》《文学再思录》等学术著作5部,文化随笔集8部,《文生抒情哲理诗选》《与名人为伴》《一江春水》《另一种天问》等诗集24部,部分作品选作985、211和“双一流”工程大学通识博雅教材,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编或参编高校文科教材5部9册。

罗 红

1980年生,文学硕士,讲师,宜宾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办公室主任。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蒋德均 罗 红(宜宾学院)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历史文化】蒋德均 罗红 ‖ 李庄的分量:文化抗战与抗战文化重镇(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