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扶贫印记】脱贫路上的幸福密码——走进黎川县龙安镇王沙坑村

抚州发布
2020-04-29 16: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澎湃号·政务 >
字号

推荐阅读

↓↓↓

(点击查看详情)

开栏的话

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遭遇疫情影响,为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我市各地充分发挥乡村两级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激发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依靠人民群众,扶志扶智相结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乡村振兴有序推进,涌现出一大批秀美乡村。为宣传典型,激励后劲,特开辟“扶贫印记”栏目,图文并茂地报道我市一批贫困村在产业富民、生活变化、秀美乡村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发展、村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效。

脱贫路上的幸福密码

——走进黎川县龙安镇王沙坑村

宛如玉带的公路盘旋而上,

一道道山来一道道弯,

缕缕炊烟袅人间,

山坡上,田野里,

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

笑声连绵不断……

1月下旬,

记者走进黎川县龙安镇王沙坑村,

一幅和谐、唯美的生态画卷呈现眼前。

市委宣传部、抚州供电公司驻黎川县龙安镇王沙坑村“连心”小分队入村以来,立足全村实际,理清发展思路,借助精准扶贫契机打好“组合拳”,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种植、养殖产业,改变基础设施建设。有的贫困户住进了新房子,有的贫困户鼓足了钱袋子,开始奔向致富之路。

▲1月21日,贫困户严国生在山里喂鸡。

安居扶贫解民忧

1月20日上午,王沙坑村村民吴木根的房子里传来阵阵笑声,刚获得黎川县脱贫攻坚“奋进奖”称号的他拿着证书笑得合不拢嘴。

吴木根是2013年纳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他劳动能力不强,以前就靠种田为生,而儿子动完手术后又欠下了一大笔外债,生活十分困难。“连心”小分队不仅帮助他解决了低保,让他家享受到了教育扶贫、医疗扶贫、安置扶贫政策,并与他签订了产业增收激励协议,积极帮助他发展蜜橘种植、杉树苗木种植以及肉牛养殖等产业。

吴木根2017年实现了脱贫,

年收入也从2013年的不到3000元,

增长到2019年的接近5万元。

现在吴木根一家已经搬进了政府安置房,

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们以前住在王沙坑村塘源组老房子里,想吃个馒头都没地方买,住集镇就是好,生活也方便。”吴木根妻子说道。吴木根一家搬进新房已有一年多,84.2平方米的新房干净整洁,尤其是小区环境优美,徽派建筑风格,就如小别墅一样……谈起新房,吴木根和妻子脸上都笑开了花,连连称赞党的政策好。

“连心”小分队驻村以来对全村所有群众住房情况进行排查,在龙安镇集中安置点为13户贫困户争取了25—84平方米的安置房,在红一、严坑、瑶坑为5户危房贫困户就地建设了30—50平方米的新房,免费对全村300多幢房屋进行了修缮,粉刷了外墙,修建了隔热层,修缮了屋脊屋檐,安装了排水管,全村群众的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村民也开启了美好的新生活。

▲1月21日,空中鸟瞰王沙坑村。

▲1月20日,龙安镇异地搬迁安置点小区的贫困户接受采访。

▲1月20日,驻村第一书记徐玉山为贫困户吴木根送去全县脱贫攻坚“奋进奖”证书。

产业扶贫促增收

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产业。1月21日,在王沙坑村的蜜橘加工厂内,机器轰鸣,数十位工人忙得不亦乐乎,他们有的围着半自动化流水线作业,把品质不好的蜜橘挑拣出来,有的装框,有的包装,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这家综合各级扶贫资金100余万元建设的蜜橘加工厂让王沙坑村,乃至龙安镇周边村都受益良多。该村“连心”小分队第一书记徐玉山介绍,加工厂建成后,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岗位,先后在此就业的贫困群众有10多人,当地普通村民30余人,人均每年至少增收7000余元。贫困群众高春香的丈夫前些年因为意外致残,做不了重体力活,生活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肩头。高春香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进加工厂工作,在家门口就业,增长收入的同时,还能照顾家庭。”

此外,

该村还通过实施光伏发电产业扶贫工程,

在小学及烤烟房屋顶装上了光伏发电板,

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万元。

▲1月21日,贫困户章应宗喂八旬老父亲吃饭。

文化扶贫振精神

“树家风,传家训”“爱国、诚信、友善、自强……”走进王沙坑村,在沿途主要道路、集镇重要位置、人员密集场所、村级文化广场周边墙面及民居空白墙面等,都能看到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文化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美德、文明礼仪知识等都在墙上依次展现,成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村里环境越来越好,大家住得很舒服,空闲时在庭院里转转,快活又自在,不用羡慕住在城里的人了。”村民尧春英笑逐颜开地说。

然而,曾经的王沙坑村并非如此。柴垛随意堆、垃圾不入篓、脏水肆意流……“看不得、坐不得、闻不得”是过去的真实写照。如今,打扫院落、清倒垃圾、摆放农具等都成为村民们自觉养成的良好习惯。

以往闲暇,村民们都聚集在一起打牌聊天消遣时间,精神生活严重匮乏。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该村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并举的发展理念,先后建成文化休闲广场、农家书屋、文化墙等一批配套设施,不仅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净化了村风民风。

现如今,

在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形成好习惯、养成好风气

“四个好”引领下,

王沙坑村在希望的田野上

谱写出脱贫致富的新歌,

正朝着幸福的道路大步前进。

▲改造前的王沙坑村红一村小组。

▲1月21日,王沙坑村一景。

(王武辉 郑莹莹 李劼)

推荐阅读

34°C!阵雨+雷电!抚州“五一”要入夏?

来源:抚州新闻网

原标题:《【扶贫印记】脱贫路上的幸福密码——走进黎川县龙安镇王沙坑村》

阅读原文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