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九十五年成长历史,二十三个珍藏瞬间

2020-04-30 04:2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中车沈阳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沈阳机车车辆厂,始建于1925年。

95年来,一代一代的沈车人在公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以响应党的号召、肩负时代使命为己任,怀揣产业报国、交通强国的梦想,正心正道,善为善成,为国家铁路运输、经济发展和社会民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今天,小编带大家感受二十三个精彩瞬间,回眸九十五载沧桑岁月。

01

皇姑屯修车厂诞生

工厂诞生缘起于1907年京奉铁路贯通。1912年,京奉铁路管理局在皇姑屯机务段内建筑客车库,皇姑屯客货车修理厂开始形成。1923年,奉榆铁路管理局决定创建新厂。1925年4月28日,皇姑屯修车厂正式动工兴建。由北洋政府交通部投资77万银元,选址皇姑屯站1公里处建厂,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筹划建成规模宏大、功能齐全的机客货综合性机车车辆工厂。1928年8月20日,一期工程建成,工厂锅炉鸣放汽笛正式开工投产。工厂隶属京奉铁路管理局,为国有铁路工业,从它诞生之日起就必将肩负起发展民族工业的大任。

图为:工厂一期工程建成后厂区照片(工厂正门、水塔、厂长办公楼、机车厂房等标志性建筑、以及早期铁路车辆等均清晰可见)

02

奉天第一个赤色工会的诞生

工厂是沈阳市早期党的活动和工运发源地之一,皇姑屯老厂址是沈阳市革命遗址,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里就有党的活动。1925年4月,皇姑屯修车厂动工兴建,工厂第一个党支部和赤色工会相继建立。当时,京奉铁路总工会党团书记梁朋万以卖肥皂为名来到皇姑屯,在工人蔡恩起家里秘密成立了皇姑屯赤色工会,为奉天第一个赤色工会组织。它的成立有力推动了奉天地区赤色工会组织的建立和工人运动的发展。1929年,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期间,派出杨一辰、张聿修、陈同和、刘子奇等到北宁路关外段的大虎山、沟帮子、彰武、营口、锦州等地发动和领导北宁路“花红运动”,又具体指示工厂党的负责人张聿修、陈同和要领导好皇姑屯工厂花红斗争。工厂一度成为北宁路关外段工人运动中心,工厂党支部也于1929年底被满洲省委提为特别支部。

图为:皇姑屯修车厂工人开展“花红运动”斗争场面

03

北平号与南京号

历经日伪时期的残暴统治和国民时期工厂濒临倒闭的苦难岁月,1948年11月2日,沈阳解放,工厂从此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工人们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开展“献纳器材,努力生产,建设工厂,支援前线”活动。1949年初,在“打到南京去,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鼓舞下,工厂挑选出40余位技术过硬的工友十天十夜吃住在工厂,在缺少工具,没有氧气、电石等维修物资,工艺技术依靠的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们联合攻关的情况下,终于在1949年1月17日夜里将一台濒于报废的机车修复,并命名为“北平号”。第二天“北平号”在全厂职工兴奋的欢呼声中,盛载着东北解放区人民对北平市民的祝贺之情开赴前线。1949年1月26日,“南京号”机车也在工人们热情高涨的奋战下诞生了。《东北日报》用整版篇幅发表了《北平号火车头》长篇文章。著名作家草明在《东北日报》发表了《在胜利中跃进》《开到南京去》的文章,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长篇小说《火车头》,热情讴歌解放后的铁路工人扭转乾坤、艰苦奋斗的英雄气概。

图为:时任北平市军管会交通接管部部长兼铁道处处长的刘建章(1981年任铁道部部长,照片中右起第三人)代表北平市军管会到车站热烈欢迎

04

为毛主席改造公务车

1950年,工厂选取伪满时期制造客车为毛主席改造公务车。车厢内设有会议室、办公室、寝室、厨房、卫生间、锅炉间、仓库等共计12间。毛主席身材伟岸,同时配有秘书和警卫员,为了布局精细、布置庄重、安全可靠,此项任务由工厂厂长李信亲自组织,客车车间党支部研究和动员,改造方案经东北铁路总局厂务部审核后,组织铆、钳、管、电、木、油、缝等工种约80人,经一月余紧张工作完成光荣任务。

图为:公务车改造概要图

05

抗美援朝中的沈车人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全厂职工响应祖国号召,工厂先后有79名干部和工人奔赴前线,前往通化和安东(即丹东)两地参加机务段驻扎的援朝检修大队,抢修铁路和机车车辆,赴朝新义州,参加修路。当时的机务段是美军空袭的重点,工厂不分昼夜抢修车辆,睡在鉄路轨道上的大棚车里。车里一半是上下铺供睡觉用,一半是用铁板和沙袋做的“防空洞”。工厂人事科科长崔东明在一次运粮途中遭敌机轰炸光荣牺牲。1951年始,工厂受命抢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委托的机车车辆,先后修复蒸汽机车104台、客车51辆、货车617辆。1954年修竣金日成首相的高级公务车。1958年工厂代培朝鲜战争孤儿实习生143人,为期一年。那个年代抢修过车辆的老沈车人讲,“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咱不能让刚过上好日子的新中国,再受外来者的侵犯!”

图为:1953年2月,工厂慰问团与援朝职工合影

06

南北厂的历史

朝鲜战争爆发前,皇姑屯地区原有两大铁路工厂,皇姑屯铁路工厂和皇姑屯车辆工厂,两厂区大体依现皇姑区天山路南北相隔又相邻,我厂俗称南厂、皇姑屯车辆工厂俗称北厂。北厂前身是1938年日本侵略者建造的“满洲车辆株式会社”,朝鲜战争爆发后,北厂奉命整体北迁齐齐哈尔,合并为现中车齐齐哈尔车辆有限公司的前身,遗留的厂房、设备及人员由我厂接管,我厂也随迁设备79台,人员50余人。1954年,铁道部决定恢复和扩建北厂,使工厂货车作业面积和设备状态在全路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1956年,铁道部决定将工厂分为皇姑屯机车客车修理工厂(南厂)和皇姑屯货车修理工厂(北厂),各自独立经营。1958年8月15日两厂重新合并。厂名为沈阳机车车辆工厂。

图为:1958年,工厂庆祝两厂重新合并,沈阳机车车辆工厂成立

07

为国分忧,解决大庆油田石油外运难题

1959年9月26日,以“松基三井”油井喜喷工业油流为标志,举国欢庆中国勘探发现了大庆油田。当时原油产量很大,运不出去。大庆石油会战指挥部召开紧急会议,石油工业部部长余秋雨将军要求铁道部负责设法运出原油,限期制造运送原油的粘油罐车。当时工厂厂长石玉永也和兄弟工厂领导一同参加了会议。石厂长回厂后举全厂之力,边培训边试制边生产,1960—1961两年里,试制生产G12、G12B、G13型三种粘油罐车和G50型轻油罐车共计437辆,受到了大庆石油指挥部和铁道部的表奖。1960年困难时期,粮食短缺,工人加班加点忘我生产,每人只多发两个烤饼,却完成了年产新造货车4114辆的惊人壮举,满足了当时铁路运输的需要,创造了公司新造业务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图为:工厂生产G12型粘油罐车

08

敢于担当,参建人民大会堂

1958年,党中央决定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大庆,兴建人民大会堂、革命历史博物馆、北京火车站等十大建筑工程。这“十大建筑”从1958年9月确定大庆工程的建设任务到1959年9月大庆前夕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建成竣工,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奇迹。老一辈的沈车人也是万千之中这个奇迹的缔造者。当时工厂承担的任务是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第二层钢屋架的制作。从1959年1月初正式投产至3月31日,浸透着工厂职工心血和汗水的4个钢屋架(由121根挑梁、167根次梁组成,共计288根)胜利竣工,全厂上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北京市“十大”工程办公室于当天发来了贺电,表扬工厂职工冲天的革命干劲。进京安装,工厂又从报名请战的人员中,精选91人组成赴京安装突击队。5月23日钢屋架安装提前完成,“十大”工程办公室特意召开了祝捷表彰会,并授予锦旗一面。

图为:人民大会堂钢梁搭建场面

09

工厂劳模受到毛主席接见

工厂人杰地灵。建国以来,公司先后涌现出全国、全路、东北铁路、省市、集团公司级以上劳动模范400余名。他们为企业的发展,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创造了为同辈敬慕,为后辈钦仰的荣耀。他们引领时代风华,挺起公司脊梁。1956年,冯泰镇、李信代表南北两厂并率领樊海亭、左福荣、李允升、张德远、苏可里、马洪坤、李恩普参加全国铁路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1959年,石玉永、刘作民、马惠英出席全国群英会,并获得全国群英会先进集体称号。两次大会,代表们都受到了毛泽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留念,永载共和国的荣誉史册。

图为:工厂劳模捐赠受到毛主席及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合影照片(照片为局部)及当年写下的感言

10

工厂被誉为“亚洲第一大修理工厂”

1962年12月,时任铁道部部长藤代远来厂视察,工厂在汇报中提出,货车检修如能简化车型、品种,推行流水作业,则能挖掘更大的生产潜力。方案报部后批准实施,按照敞车及平车为主要生产对象实行流水作业。1963年至1965年,工厂工艺技术有长足发展。货车检修开始实现“六固定”“三化”流水作业。固定节奏时间、固定作业程序、固定作业台位、固定技术标准、固定工艺装备和固定劳动组织,达到工序专业化、时间同期化、作业同步化。与此同时货车抛丸除锈装备、液压机械调梁装置、货车解体架车机、货车高压喷漆机等一批经济适用的大型工装和非标设备问世,提高了货车的生产能力。1965年工厂货车修理年产已提高到5200辆;1969年达到8000辆;1978年突破10000辆大关。

图为:工厂老厂区照片

11

家国情怀,支援国内外工业建设

1959年起至1976年,工厂先后有近700名职工及其家属,远离故土,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援建国内兄弟企业。1959年2月,工厂陆续抽调167名干部和工人组建兰州机车工厂,并支援非标设备13台。同年12月,工厂又抽调33名干部支援长春机车工厂。1964年10月,工厂抽调245名职工参加西南三线和成昆铁路建设。1966年7月至1976年6月,工厂历经10年,包建贵阳车辆厂,陆续抽调干部和工人291人,支援设备96台、非标设备20台。

工厂还于1971年3月起始,长达20余年,参与援建坦赞铁路,见证了中非“全天候”友谊的里程碑事件。

图为:1976年7月,国务院副总理孙健(右四),率代表团应邀参加坦赞铁路的交接仪式期间,视察姆皮卡机车车辆修理工厂,工厂老领导胡占一(右五)时任该厂厂长

图为:难忘记忆,工友送别赴兰州、长春、贵阳、西南三线工作的同志合影留念

12

为中国铁路线路建设提供重要装备

1965年,工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列SYH1型250米长钢轨运输车组,为中国铁路发展无缝铁路提供了重要的大型成套工程装备。它的研制为加速成昆铁路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1986年,工厂再次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列500米长钢轨运输车组,定型为T11A型,该车组由13种车型共计43辆车辆组成,一次可装运长度500米以内的长钢轨56根,可进行装轨、运轨、卸轨、收轨等多种机械化作业,其运轨量等主要技术指标当时居世界之首。七五期间,该产品连续荣获铁道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69年,工厂工程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制,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TYD-16型道碴自动捣固车,填补了我国筑路机械的一项空白,解决了线路大修工人用洋镐捣固路基的笨重体力劳动和封路时间过长的问题。一台道碴自动捣固车捣固路基的工作量相当于100名养路工人用镐捣固路基的工作量。

图为:工厂生产500米长钢轨运输车组助力我国铁路线路建设

图为:首台捣固车在沈丹线上进行作业实验

13

全路转修内燃机车第一家

我国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从1966年开始批量生产,1971年要厂修时,国家决定将厂修任务交给工厂,此时修理基地的建设显得时间非常紧迫。广大职工急国家之所难,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一边继续检修蒸汽机车,一边改造原有厂房,购置和自制各种试验台、工艺装备和非标准设备,试制柴油机曲轴等重要部件,为试修作了充分准备。1972年试修出3台东方红(1)型内燃机车。1974年,工厂完全停修蒸汽机车,开始批量检修内燃机车,并逐年增产,满足了京沈干线客运内燃化的需要。

图为:工厂检修第一台东方红内燃机车落成典礼

14

开创先河的职工安居工程

老沈阳人难以忘记位于皇姑区昆山西路附近的车辆厂家属住宅旧貌。沈阳解放后,工厂共计接收住宅488栋,总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绝大多数是日伪时期建造的“劳工房”。50—70年代,职工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人均居住面积仍仅达到3.02平方米。1982年开始,工厂筹措资金,自力更生,掀起大规模、大面积群众性建房热潮。1989年首次推出厂内有限产权商品房。1994年,工厂推行有偿回迁新举措,当时沈阳市一没有先例、二没有政策,工厂大胆尝试,加大房地产开发,加快棚户区改造,为职工住宅建设与发展创造了条件。1997年工厂出售公有住房改革,当年即售出公有住房3029套。工厂职工安居工程得到了铁道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工厂也积极在铁路系统和省市介绍房改经验。2013年,公司将总建筑面积90.4万方米的自主建房全部移交皇姑区政府。

图为:公司四区住宅胜利竣工,职工及家属喜迁新居场面

15

工厂运动员参赛北京亚运会

1990年,我国第一次承办亚运会。工厂职工赵勇、赵士贤、郭胜利等5人作为运动员、裁判员参加亚运会藤球队比赛,获得团体第四名成绩。八九十年代,工厂毽球队和藤球队在全国享誉,多次在全国比赛中摘金夺银,为铁路系统争得多项荣誉。工厂职工业余体育活动素有传统,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多次荣获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图为:马来西亚藤球队来我工厂进行友好访问比赛

16

货车造修基础工艺装备水平实现飞跃

公司坚持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坚决落实铁道部运输局装备部关于“以装备保工艺,以工艺保质量,以质量保安全”的方针,努力建设一流的货车检修、制造基础工艺线,创造一流的产品。2001年至2004年,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建成货车检修十条基础工艺线,其中四条被认定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两条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新造货车继1994—1995年完成年产2500辆扩能改造,2003年再次完成年产3000辆技术改造,建成单元模块化14条生产流水线。2001年,铁道部在工厂召开全路加强货车厂修基础质量现场会,工厂建线经验在全路形成了广泛影响。2004年,铁道部新造货车制造工艺装备配置研讨会再次在公司召开。公司货车制造和检修基础工艺装备水平分别跃升为行业先进和领先水平。

图为:2004年,铁道部新造货车制造工艺装备配置研讨会在公司召开

17

公司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002年6月26日,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举行成立庆典。工厂制宣告终结,沈阳机车车辆有限责任公司和沈阳机车车辆工贸总公司成立,向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出关键步伐,公司发展迈上快车道。

图为:公司成立庆典大会

18

中国北车集团沈阳铁道制动机厂整体并入及中美合资

2005年6月,中国北车集团沈阳铁道制动机厂整体并入沈车公司,成为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沈制厂始建于1942年,属国有大二型企业,原隶属于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是全国第一家铁道制动机专业化研制和生产工厂,也是国内机车车辆制动机试验设备的独家生产厂,为国内铁路制动技术进步和制动新技术的推广做出过重要的贡献。2008年9月,公司与美国西屋公司合资成立——沈阳北车西屋轨道制动技术有限公司。合资公司在立足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拓展海外市场,产品远销北美、南美、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发展步入了新阶段。

图为:合资公司120阀制动配件生产场景

19

东搬西建,谋篇布局,企业再造

2006—2010年,公司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抓住沈西工业走廊建设的历史机遇,以改革、改制、改造为动力,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实施整体搬迁,企业再造。2006年5月17日签订搬迁协议,取得16项优惠政策。2006年9月26日新厂奠基。2007年完成经服、沈车医院等全部后勤系统改制工作。2009年完成机车业务和铸造业务调整,通过外部合资合作,内部人员调配,实现人员平稳分流和妥善安置。2009年10月16日公司启动整体搬迁,2010年1月即完成新厂址生产质量认证,同年3月实现达产,抒写了“沈车速度”。公司新厂建设共投入17亿元,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工艺改造。铁道部专家组对公司新厂工艺给予高度评价,多项关键、主要工艺装备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图为:2006年9月26日,公司新址奠基

20

新造货车整车出口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2年10月24日,公司获得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四种车型191辆铁路货车整车出口订单,标志着沈车公司自有史以来,实现铁路货车整车出口“零”的突破。

图为:2013年8月5日,公司隆重举行塔铁样车交车仪式

21

公司启动长钢轨运输车组智能化升级

2017年10月9日,公司启动长钢轨运输车组机械化作业提升项目,并与中国铁路沈阳局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专项课题项目组,先后调研18个铁路局工务处及所属工务段,按照既有问题立行立改、车上装备升级、研制适用于高铁线路的新一代长钢轨运输车组“三步走”策略,积极推进长钢轨运输车组换代升级。2018年完成第一步“立行立改”工作,解决了既有长钢轨运输车组45项局部设计问题和局部功能完善,编制《既有长钢轨运输车组智能化升级实施方案》等共计24项,从设计源头上提高既有产品造修质量,使整列车的结构与运行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与提高。2019年9月,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自动收轨装置等5大类共计19项升级改造项目通过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方案评审,正式进入样机试制试验阶段。与此同时,2020年,公司和齐车公司联合为澳大利亚力拓集团研制的400米长钢轨列车下线交付,实现了长钢轨列车首次出口海外。

图为:公司长轨车智能化升级样车试验中

22

开拓城轨车辆市场

2015年,公司成功研制北京地铁纵向换轨作业车组,填补国内空白。

2018年5月5日,公司与中车大连公司、沈阳地铁集团合资成立的沈阳中车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正式注册,将为沈阳城市轨道业务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图为:北京地铁纵向换轨作业车组作业现场

图为:沈阳地铁城轨车辆检修厂房

23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

十八大以来,公司党委紧紧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有效发挥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在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人才建设、文化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群团工作”中,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公司党委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动了党员干部作风的改进和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突出“生产”、“生活”两大主题,切实为员工办实事,解难题,提升了员工的幸福指数。认真践行“请总书记放心”的庄严承诺,切实将总书记三次视察中国中车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到公司长期发展过程中,着力构建公司高质量发展体系,助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

图为:公司举办中层干部及中青年中层助理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及党性教育专题培训班

本文供稿:中车沈阳公司

编辑整理:中国中车微信平台

闻道有先后,文章有遗漏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原标题:《九十五年成长历史,二十三个珍藏瞬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