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六十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心血付诸笔端,会是怎样的视觉体验?

2020-05-01 20: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赵敏 群学书院

当我们提起“中国古建筑”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宫殿?寺庙?园林?民居?

你对“中国古建筑”了解多少呢?当你带着孩子游览颐和园、长城的时候,你会为他们讲些什么?当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却一脸茫然的时候,孩子们的热情会不会因此受到打击?当你独自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的时候,古建筑会随时映入眼帘,你会想到什么?你会从哪些角度欣赏它们?

特别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文化,一墙一瓦,一砖一木。那么多看似习以为常的画面,其实我们并不了解。那么多闪闪发光的美丽细节,其实我们并没有发现。

六十年研究古建筑心血付诸笔端,

会是怎样的视觉体验?

文 | 赵敏

当今的大小银幕上,无论是国产片还是引进片,时常有因不了解中国建筑文化而肆意使用不适宜的建筑、闹笑话的情况发生。我们更加迫切地希望找到一种力量,让中国文化向国人传播,向世界传播。

文化的有效普及,需要有深厚底蕴的传播者,以及轻松有趣的呈现方式。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就是这样一本有传播力的、图文并茂的科普书。它的作者是一位走遍祖国大江南北考察、调研的中国古建筑专家,所以这本书既具备专业的理论、准确的知识,又有轻松而合理的认知思维和讲述方式。

这本书图文并茂,文字轻松易懂,图片丰富严谨,章节设置与逻辑层次清晰,尽力让建筑知识变得有趣一点、轻松一点,贴合大众的日常生活,让读者更有亲近感。全书以问答形式阐述了中国古建筑的起源、演变和发展,以及社会、文化、工程技术、艺术风格等方面的问题;对古代建筑年代的鉴定、古建筑的演变制度等进行了精辟独到的分析论述。本书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是广大中国古代建筑和东方古文化的研究者不可多得的参考读物。

这样一本旨在向大众宣传“中国古建筑知识”的普及读物,一改往常读者对“古建筑”的古板印象,让这个听起来老气横秋的名字变得可爱起来。

这本书主要分为建筑综述、城池宫殿、佛寺庙宇、结构装饰、保护修复等几部分,而每部分的内容都以问答的形式逐条展开,相信这些疑惑,不仅是孩子经常问及的,也常在我们这些成年人的脑海中盘桓。

全书总共有100组这样的问答,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十分适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读者碎片化的阅读习惯。比如:

最早的建筑是怎样的?

冬天在房屋里是如何取暖的?

马可 · 波罗到过的元大都是什么样子?

为什么在山上建寺院和庙宇?

一般的民间房屋能保存多少年?

……

你可以在一切空闲时间,有针对性地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阅读。

这些问题本身就来自老百姓日常的困惑,而每一条的答案让人一目了然,以小见大,系统性地讲解了比较热门的中国古建筑知识。因此,更像是一本古建筑知识的小字典、口袋书。

作者早年曾应邀赴美国讲学,在八所大学进行演讲。期间很多外国学生提出各种粗浅的问题,作者现场逐一作答,回国后又加以整理,最初是为了书写一份基础材料,方便给国外对中国古建筑感兴趣的朋友扫盲。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更像是老爷爷讲故事,并不深奥,可以帮助零基础又对建筑史感兴趣的读者答疑解惑。

书虽小,却非一日之功,而是作者近六十年的珍贵积累,可谓“大家小书”。

张驭寰(1926—2015),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

《中国古建筑知识一点通》作者

作者张驭寰先生曾担任梁思成先生的助手,协助梁思成先生创办古代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此后多年,张驭寰先生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史与古代建筑的研究工作。由于曾常年对中国寺院建筑、塔、元代木构、城池进行大量的实地考察,有着深入的研究,因而对中国古建筑有独到见解,著作颇丰。后又转任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研究员、教授,直至退休。

这本书是一位耄耋老人潜心研究古建筑几十年的心血成果,是他为中国人和外国人了解中国璀璨的建筑文化搭建的桥梁,是他迫切地期望保护珍贵古建筑的殷切之心,是他希望留住中国文化的根、留住中国古建筑的灵魂的家国情怀。

希望通过这本书,让这100组对中国特有建筑文化的问答成为跳动的旋律,带领我们去重拾那些被民众忽视已久的文化片段,了解那些曾经存在和依然存在的古建筑的过往,深深感悟中国古建筑的流风遗韵,意识到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与文化自觉,迸发出珍爱民族文化瑰宝的内力。

扫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梁漱溟纪念特别讲演 | 《金陵刻经处》新书分享会 | 《谢辰生口述》新书分享会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千古聚讼《兰亭序》| 对话舒国治 | 对话叶兆言 | 周文重大使讲演 | 五作家文学冷餐会 | 博物馆史对话 | 晚年柳诒徵 | 程章灿谈胡小石 | 民国知识人 | 王笛《袍哥》新书分享会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婚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叶圣陶孙女回忆姑苏叶氏文学世家 | 孙中兴谈爱情 | 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高峰论坛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社会心理学会云南暑期班 | 杨国枢先生追思会 | 郑小悠:年羹尧之死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高欢藏品展特别活动 | 魏定熙《权力源自地位》新书对话会 | 2018共读南京之《南京城市史》| 中国首部书店话剧 | 四姝昆曲雅集 | 徐新对话刘成 |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琦教授品读百年越南 | 福克《两性》新书分享会 | 社会学十位长江学者聚首贵阳 | 你所不知道的金庸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之美系列讲演 | 谷岳南京分享会 | 谢宇教授系列讲演 | 对话:林语堂与中国文化精神 | 周志文《论语讲析》新书分享会 | “双十一”消费魔咒特别论坛 | 王阳明逝世490周年特别论坛 | 茶叶:中国与世界 | 大学教授对话著名作家:中小学作文改怎么写? | 文学名刊主编南京见面会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五十讲》| 青年作家费滢《东课楼经变》新书分享会 | 仰之弥高:20世纪中国画八大家特展 |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书籍。阅读原文

原标题:《六十年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心血付诸笔端,会是怎样的视觉体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