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3分钟 | 天问:火星探测器也许能回答屈原的疑问

2020-05-09 21: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国3分钟 ,作者3分钟工作室

中国3分钟

“回应国际关切,传播中国声音”。 《CHINA MOSAIC》是一档由中国网全力打造的全球新闻时事中英文评论节目。中国网总编辑联手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第一时间、第一现场聚焦国际、国内热点事件,回应关切、表达观点,及时传播中国立场与声音。

50年前,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003年,中国载人航天飞船升空;2007年,中国成功发射了首颗探月卫星。在2020年的中国航天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公布命名“天问(Tianwen)”。

和“嫦娥”“墨子”一样,“天问”也厚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特殊意义。这个名字取自《楚辞·天问》——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一首长诗。

这首诗用1500余字,提出了一百多个问题,从宇宙之源、天地构造,问及日月交替、星辰运动,甚至问到了神话传说、历史兴衰。这一百余问中,许多对历史的明知故问透露出了屈原的政治见解,而那些对宇宙、天体的想象和发问,则体现了近3000年前,以屈原为代表的先人对未知的思索与追求。

中国行星探测任务得名“天问”,与楚辞《天问》中的精神一脉相承。出于对外太空和地外生命的好奇,中国预计于今年实施首个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目的地定为火星。按照计划,中国将通过长征五号发射火星探测器,并通过一次发射实现“绕、落、巡”(火星环绕、着陆和巡视探测)三大任务。火星是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有大气、温度适宜,与地球的自转周期也相似,对其的探测极具科学意义。“天问一号”秉承了先人开拓深空的情怀,也在向着开拓人类第二家园迈进。

在此前的节目中我们曾谈到,中国航天成果的命名,普遍代表着中国历史文化,流露着浪漫情怀。相信“天问”系列,会带着对过去的继承和尊重,面向未来探索与创新。

原创文章,版权归中国网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主编:刘倩

原标题:《中国3分钟 | 天问:火星探测器也许能回答屈原的疑问》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