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特稿】汶川,十二年

2020-05-12 0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生死不离》MV

12年、24年甚至数百年之后,

我们都会铭记——

那一时刻,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那一坐标,

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

中国,四川,汶川。

那一场殇,

8.0级地震,近7万人丧生,

1.8万人失踪,37万余人受伤……

那一抹绿,

地震发生后至2008年9月11日,

全军14.6万名部队官兵、

7.5万名民兵预备役人员出动。

满目疮痍,涕泗横流,

治愈悲伤的,是另一些勇敢的故事。

《那一年,人民子弟兵留在汶川的瞬间》

不说震撼,不说泪目,

请相信: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之外,

还有文字与言语远远形容不了的感触。

第一支挺进汶川县城的救援部队

前方等待官兵的,是无数的塌方、断桥和泥石流,一条险象环生的生死之路。被砸烂的汽车横七竖八地翻在路边,像捏瘪了的易拉罐,遇难者的遗体惨不忍睹……与之抗衡的,只有一个决心,“就是爬,也要爬到汶川;就是倒下,头也要朝着汶川的方向!”

5月13日23时15分,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带领200名勇士,历经31个小时的生死挺进,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成为第一支到达汶川县城的救援部队。与外界隔绝33个小时的汶川,灾情终于被传出。

踏入汶川县城的那一刻,他们听到了“一生中最难忘的掌声”。黑暗和寂静中,到处都是露宿街头的群众,由于极度的恐惧、悲伤和疲惫,已经发不出欢呼声了,但还是站着、坐着,用力地鼓掌。

4999米高空的“惊天一跳”

机上的15名首批伞降队员,没有人知道跳下去等待自己的会是什么。

因为这是在4999米的高空,没有地面指挥引导、没有地面标识、没有气象资料……当时,他们已做好了三分之一伤亡的准备。

瞬间,完成惊天一跳,雪白的伞花朵朵绽放,飘向震中孤城茂县。

事前,他们写下了等于是遗书的请战书:“我愿意付出自己的一切,去挽救灾区人民的生命,实现我们军人的价值。”

一片混沌里,他们的身影出现了,当地百姓跑向他们,颤抖地哭喊着:“我们终于有救了!”

图为10年前“空降十五勇士”从震区归来后在机场的合影:从左往右、从后到前依次为——刘文辉、李玉山、王磊、赵海东、刘志保、雷志胜、殷远、赵四方、王君伟、任涛、李振波、于亚宾、郭龙帅、李亚军、向海波。

一名空降兵留给女友的短信

“我去灾区了,别为我担心,看到那么多人被灾情折磨着,作为军人我义不容辞,虽然我可以不去。我没有告诉家里任何人,只告诉你了,那里情况不容乐观,抢险救灾有着一定的危险。记住,如果我留在那里了,别哭,你失去的是一个亲人,那里很多人失去的不止一个亲人,那里建好了去那里看看,别问我留在什么地方。”

这是十五军空降兵部队的一名战士在前往地震灾区前,留给自己女友的短信。

“宝贝,我爱你!别恨我,我是军人!”

这是抗震救灾中一位军官的怒吼。

战友不让他进一座废墟中抢救伤员,他指着身上的迷彩服,“你记住!一个兵,穿上军装的时候,就不再是你老子的儿子,你老婆的男人!你是老百姓的儿子,是国家军人!我今天就对不起她了!”然后,他向着妻子所在的城市方向敬礼,“宝贝,我爱你!别恨我,我是军人!”

进入废墟后,余震造成废墟二次坍塌,他把伤员护在身下,自己受伤。七小时后,他醒了过来,拔下针头再次冲进了救援队伍……

“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

绵竹的武都小学教学楼坍塌,至少埋压了100多个师生。钢筋和楼板摇摇欲坠,残存的墙体时不时往下掉,19岁的战士荆利杰全然不顾。手掌磨破了,没有想到去消毒;手指头出血了,没有想到去包扎;脚底被钢筋刺破了,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余震再次来袭,他听到有个男孩在呼救,转身就要奔向废墟,几个战友和群众将他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可情急之下,荆利杰双腿一软,跪了下去,大声哭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我还能再救一个!”

就问一句:

这世间,有没有可能,

一个人的每一个举动都可歌可泣?

刨挖,他重复最多的动作。

2008年5月16日,汶川县水磨镇的公路被毁,上海公安消防救援队徒手在地震废墟中搜救幸存者。

2008年5月15日,在北川县城参与救助的解放军官兵发现儿童的照片,忍不住痛哭。

托举,他保持最久的姿势。

令人难忘的照片《众志成城 托举生命》。山体垮塌,乱石滚成了陡坡,一条转移被困人员的必经之路被埋,再加上泡了一天一夜的雨,泥泞难行。在转移被困人员时,救援官兵用身体搭起人梯,把生命高高举过头顶。

2008年5月13日,四川北川,刚刚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的3岁儿童郎铮,向解放军敬礼表示感谢。这一次敬礼,以生命的名义。

重灾区北川,官兵们抬着一位伤员走在满是瓦砾的大街上。

战士用4个小时将86岁老人背出山外。

2008年5月15日,绵竹市汉旺东汽中学,灾难过去80个小时,男孩终于被救援人员抬出废墟。他说,“叔叔,我想喝可乐”。

2008年6月,四川省地震灾区彭州市湔江河边,战士趴在还没有修完的铁索桥上,组成临时的“人桥”,让小学生们从自己的脊背上爬过。

逆行,他条件反射般的选择。

2008年5月13日,四川绵阳北川县,武警战士奔向房屋坍塌现场,抢救被困伤员。

2008年5月15日,北川县城,一位医护人员站在倒塌的废墟顶部望着整个县城,背对着镜头的他已是眼泪纵横。

2008年5月17日,部队官兵正在向汶川映秀输送救援物资,艰难行走在沟壑纵横的道路上。

2008年5月18日11时,直升机降落在绵竹市金花镇三江村临时停机坪,开始营救被困村民,这里是灾区最后一个孤岛。

一位头部受伤、满脸血迹的救灾人员在四川德阳地区的绵竹市救灾现场。

就连就地而眠,也是一种随时战斗的状态。

2008年5月15日凌晨,参加抗震救灾的济南军区某部战士在汶川县映秀镇街头休息。

再敬一次军礼,无怨无悔。

后来的你我

后来的我,长大后,成了你。

2008年5月12日,正在丹巴县二中读高中的张国全,经历了汶川地震。2017年8月11日,九寨沟地震灾区一张军人在乱石飞泻处涉险逆行的照片刷屏,照片的主人公就是他。

程强,12年前在送别救援官兵时,他高举横幅”长大我当空降兵”。2014年已经拿到大学通知书的他选择参军入伍,成了一名空降兵,圆了儿时梦想。

2008年5月13日,北川中学学生李阳在武警官兵的帮助下救助自己的同学。大三时李阳选择参军入伍,他说要当个好兵,为家乡人民争气。

蒋宇航,在废墟中被压5天5夜后,被官兵成功救出。他说:“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渴望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夏雪晗,亲眼见到弟弟被救,从此心生参军梦,大二入伍,苦练成为军舰操舵手。

余会武,地震中看到官兵们奋不顾身用双手刨土救人时,深受震撼。16岁就报名参军,因年龄小被退回,大学毕业后,终于如愿成为一名特战尖兵。

后来的你,揣着他的照片走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后来的我,前来报恩。

疫情期间,来自四川汶川县三江镇龙竹村村民,驾驶6辆卡车日夜兼程奔赴武汉。卡车上100吨新鲜蔬菜,是当地村民的自发支援。“作为汶川人,最应该感恩!”6辆卡车上都贴着同一句话:汶川感恩您武汉要雄起!

这是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内科四病区护士佘沙两次请战出征武汉的理由。

后来的你,逆行如昔,义无反顾。

今年除夕夜,下着雨的上海,第二军医大学150名人民解放军医护人员告别家人,从虹桥机场乘军机赴武汉参与防疫救援任务。

▲队支援湖北医疗队员走出ICU病房,摘下口罩的一刻令人心疼。自1月24日起,人民军队从多个医疗单位,分3批次抽组4000多名医务人员,承担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市泰康同济医院、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确诊患者医疗救治任务。

穿过5·12 不负每一个太阳升起的日子

有人说过,以前觉得国家就是一个很宽泛很抽象的概念,就像星空一样,永远存在,但遥不可及,可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我们深切地真实地感知到国家之于一个人的意义:

国家是什么?国家就是母亲,就是无论什么时候,都不会抛弃你给你托底的人。而我们的同胞就是“最可爱的人”,就是在万分沮丧绝望、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依旧会向你伸出手的人。

他们的名字一样,叫“震生”。那年他们对那场灾难还一无所知,但在长大后的某一天,他们会明白,自己的每一个微笑、成长中跨出的每一步,对历经苦难的家人意味着什么。

5月12日,汶川地震12周年纪念日,也是护士节。

这一天,注定要为生命的逝去感伤,也注定要感恩守护生命的那抹“迷彩绿”与“天使白”。

在恩与痛中刻写时日,也在伤与勇中重新出发。请别忘了,是谁,给了我们重新出发的底气。

来源:央视新闻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特稿】汶川,十二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