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汶川印记:脚底板下出新闻

2020-05-12 20:1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央广军事

一个人喜欢回忆往事的时候,表明他已经老了。

我想,对于一个记者来说,没有比这更悲催的事情了——如果你只能靠回忆往事混饭吃的时候,表明你的新闻行动已力有不逮!

但有些往事最近却时常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汶川、汶川……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要求,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作为一名军事记者,我感到,习主席强调的这“四力”,也是对我们所有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国家防灾减灾日来临之日,结合这“四力”,我讲讲执行汶川抗震新闻采访任务的那段经历,算是给诸位一点借鉴和提示吧。

01

在路上,不打无准备之仗

时钟倒回到2008年5月12日。

不是在现场就是在路上的时代记录者——我,正在新疆和田采访两个选题——武警部队奥运火炬手以及和田驻军支援柯柯牙绿化造林工程的事迹。

下午3点,接到央广新闻中心的值班电话,语气急切地告诉我,汶川地震了,目前报是7.8级,应该有重大人员伤亡,不管在哪里,都要想办法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我马上跟时任央广原军事宣传中心主任孙健电话请示报告,他正要通知我赶赴灾区,还反复叮嘱我:到灾区后,一是跟着救灾部队走;二是跟着新闻线索走;三是确保人身安全,人身安全永远比任何新闻都更重要——这也成为我日后抢险救灾报道的重要遵循。

我即刻订票,和田飞乌鲁木齐转飞成都。后来据北京的新闻同行说,地震后,连续两三天北京飞成都的机票都已被抢光。重大灾难发生时,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解放军和武警部队都要派人前往救灾。

——这也成为我日后在采访重大灾难时能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的秘籍——直飞航班没票,就马上从第三地转飞,比死等机票要快。

在和田机场登机后,我致电武警原新疆森林总队徐政委,告知他,我原定的采访行程取消。

令我感动的是,在乌鲁木齐机场,徐政委派人送来一套野战背囊——全套野战食品,雨衣、迷彩服、作战靴、手电筒、洗漱用品等应有尽有——这个背囊确实给我的抗震救灾报道带来很好的保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应急采访的同行可以借鉴,常备一个背囊,装上应急采访的所有必要的设备,一旦有事,拿起就走。

从乌鲁木齐起飞前,我询问空姐,成都双流机场能否安全降落。在得到有可能备降重庆的答复后,我马上用手机联系武警重庆总队原新闻站的同志,告知如果航班备降,要尽快把我从陆路送到汶川抗震救灾一线。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突发灾难事件面前,交通、通信,甚至采访机、笔记本电脑,都最好能有备份方案。

我养成的习惯是,每次外出都携带移动、联通和电信三种不同运营商的不同制式的手机和备用电池,万一灾难来临,我随时可以投入电话连线采访报道。

——2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我也有多次从一个报道选题转往另一个抢险救灾现场的经历,有备才能无患,我从未因为器材装备携带不够而误事。

空中一路忐忑不安,还好,飞机终于在晚上9点多在成都双流机场安全降落。武警四川总队原新闻站接我的同志让我先到招待所吃饭休息,我坚持直接到总队抗震救灾前指。

02

在现场,捕捉最鲜活的新闻

武警四川总队抗震救灾前指设在都江堰——一辆大巴改装的指挥车上。车上侦察、通信等指挥要素齐全,可以通过卫星进行音视频传输。车内参谋干事一干人马正在紧张地忙碌着。

我马上联系中国之声新闻直播间,跟正在指挥救灾的武警四川总队原司令员王佐明做直播连线。从直播连线中,我得知距离都江堰不远的映秀镇损毁严重,急需救援。

在指挥车上,我喝瓶矿泉水,吃个面包后,决定徒步挺进映秀。

道路损毁严重,我换上崭新的作战靴,穿上雨衣,踏着泥泞出发了。冒雨走出大约2公里多,遇到正在抢通公路的武警原交通部队,于是,我马上进行现场采访。得知通往映秀的道路一时半会儿通不了,而且,为了确保安全,实行交通管制,禁止夜间徒步前往映秀。

我不禁有些丧气和失望。这时候,我才感到脚后跟上有个地方火辣辣的痛,就近跑到一辆车上,低头一看,新作战靴已经满是泥泞,脱下鞋袜一看,脚上更是惨不忍睹,双脚全都起了泡,右脚前脚掌和后脚跟分别有两个血泡已经磨破。

——旧鞋子定律。新鞋子永远没有旧鞋子好穿。以后多次的抢险救灾报道,我穿的永远是一双旧鞋子。

凌晨时分,在机器轰鸣的打通道路作业现场,我在抢险部队一台越野车里眯了一觉。

早上醒来,抢险官兵告诉我,这条由成都经都江堰、映秀、草坡进入汶川的都汶公路虽然是全程高速,全长128公里,但是地震导致塌方严重,桥梁损毁,十天半个月也不可能抢通。

后来得知,强震导致都汶公路全线损毁80%以上,50多座桥梁受损,7座桥梁完全垮塌,10多公里的道路被数十处垮塌山体完全覆盖。

5月13日上午,我徒步折返都江堰。中午时分,走到都江堰市外北街的时候,发现武警原四川森林总队正在对压埋在倒塌楼房里的一位老大妈进行救援,于是,我当即停下,进行采访。

以下是报道实录:

导语:武警部队两万多名官兵开进地震灾区后,立即展开救援行动。请听录音报道《22小时的生命接力》。采制:中央台记者孙崇峰。

【救援现场:“进展怎么样?” 混出记者播报】

记者:这里是都江堰市外北街190号,现在是5月13号中午12点,武警四川森林总队官兵正在对被震塌的六层居民楼里的一位老大妈实施营救,她从地震发生开始,已经被困了20多个小时。清理完外围的崩塌物后,发现大娘的右腿被两块石板卡住,并在不断出血。官兵们拿来核桃粗细的攀登绳绑在她的腰上,想把她拖出来。

【现场:一二三,拉呀!!】

大娘的腿纹丝不动,看来这个办法不灵。搜救小组停下来商议对策,都江堰市医院的骨科专家想到了截肢,被大家否决了。天色转眼就黑了,搜救组给大娘送来了面包、水、牛奶,还有御寒的棉被。武警森林指挥部卫生处刘处长一边对大娘进行心理疏导,一边请医护人员为大娘输液,以维持体能。搜救人员分场三组三班倒轮流守护着大娘。

14号上午10点,搜救小组组长、武警四川森林总队教导队副大队长王新兵,两手抱着大娘的腰,在官兵们的协助下,终于把大娘从废墟中拖了出来,大娘已经昏迷,不能说话。

【录音:坚持一下,坚持一下!】

大队长王新兵不顾自己的手被铁钉扎破,鲜血直流,背着大娘送上了急救车。

【录音:六层楼垮了,她能坚持到现在,说明大娘的求生欲非常强,我们很高兴。见到大娘的第一面,我们就觉得应该能够把她救出来。】

救援大娘的22个小时里,这里余震不断。

——救人是抢险救灾报道永远正确的选题,在抢险救灾最初的黄金72小时,永远是生命至上。

但是,能救出活人来的报道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有时候挖了半天,搜救人员付出了巨大努力,最后挖出的多是遇难者的遗体。这次,能救出活人,应该说是非常幸运的。

——在后来玉树地震的采访中,我跟随装备了生命探测仪的搜救小组10多个小时,最后挖出的是一只高大威猛的藏獒。生命探测仪真的很笨,它只能探测废墟里有无生命迹象,但并不能判断究竟是人还是其他生命体——呼吁研发更加先进的生命探测系统。

做完生命接力这则报道后,我来到位于都江堰的武警原森林部队抗震救灾前指,请求派车送我到成都凤凰山军用机场。因为直升机应该是通往震中最快捷的工具,没有之一。

5月13日,成都凤凰山机场,运送救灾物资的直升机即将起飞,记者孙崇峰进行现场报道

5月14日下午2点多,我来到凤凰山机场,直升机正在起降忙碌。

我终于挤上一架米-171直升机,跟机组人员交谈后得知,这是一架负责灾情侦查和空投救灾物资的直升机,并不在重灾区降落,完成任务后仍旧返回凤凰山机场。

虽略感失望,但我还是展开观察和采访。在高空中看到,山河变色,生灵涂炭,原本秀美的大地满目疮痍、多处废墟令人目不忍睹。

两个多小时的空中侦察终于有了重要发现——汶川灾区唐家山等多地出现山体崩塌,造成河水囤积,形成多个堰塞湖。

落地后,我马上发出内参预警:《应高度警惕汶川地震灾区山体垮塌造成河水囤积形成的多个堰塞湖》。

时任央广原内参部主任诸雄潮说,这是汶川地震灾区第一篇关于堰塞湖的预警内参报道,为上级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重大参考。

03

最前沿,永远是新闻的源头

5月15日一早,我接到武警原水电部队贾方亮政委的短信(当时手机信号不好的情况下,发短信比较可靠),告知我原武警水电部队狮子坪项目部正在抢通进入汶川的西线公路,具体就是从马尔康往理县、汶川方向,邀我跟随部队官兵一起,挺进汶川。

我了解到,从成都到汶川的公路有两条。一条是东线都汶公路,强震导致全线公路损毁80%以上,地震当晚,我想要徒步进入重灾区而无法通行的就是这条都汶公路。第二条就是西线,由成都至雅安,然后进入210国道,经宝兴、小金、到马尔康后转入317国道,再经理县到达汶川,全程800多公里。由于交通通讯中断,震中汶川成为孤岛,举国关注。武警原水电部队狮子坪项目部从地震后,就开始自发抢通马尔康至理县至汶川的震损公路。

正在指挥道路疏通抢险的武警原水电三总队九支队指挥员,脸上满是灰尘。孙崇峰 摄

5月15下午,我和新华社原武警支社的张东波社长一起,乘坐途锐越野车从成都出发沿西线赶赴汶川。为了保证开进途中汽油不断供,司机在加油站接了一桶汽油备用,标号应该不太高,大概是92号汽油。

严谨的德国人竟然没有想到,在抢险救灾这种环境下,根本不可能按照标号加油,结果就是,途锐越野车途中燃油耗尽时,加了低标号汽油,而后直接罢工。贾方亮政委马上又从成都新派了车子救援,我们在中途的沙坝乡武警原水电部队一个项目部宿营,这里海拔大约有两千多米,晚上盖上大衣还觉得冷风刺骨。接我们的救援车是丰田越野车,据说专门为高原地区做过优化配置。司机说这车各个标号汽油通吃,让人不得不暗赞这车的设计。

在沙坝乡展开作业

理县至汶川公路边,时常能看到被山体垮塌砸毁的车辆,道路损毁十分严重,重新打通的道路也时常被余震造成的山体垮塌重新阻断。武警原水电部队利用有限的机械装备昼夜奋战,处于边打通边保通的状态,异常辛苦。一个傍晚,在打通公路的作业现场,老百姓为官兵们送来热菜热饭,有辣椒炒腊肉、白菜炒青椒。我问送饭的老乡,你们有吃的吗?吃什么?他说,我们每天喝粥吃咸菜。因为地震后抢出来的粮食是有限的,但是一定要让救灾官兵吃上热菜和干饭,好有力气保证道路畅通。路通了,救援部队和物资进来了,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

我顿时双目泪崩。

——危难时刻显真情。军民鱼水情不应该只体现在危难时,整个社会对于军人的尊崇也不应该仅仅在灾难来临时!

04

在事发地,采制感知到的新闻

5月16日晚上,我们终于到达汶川县城,县政府广场上,驻扎着武警部队汶川抗震救灾前指,部队有武警四川总队阿坝支队,长途机动到汶川的武警原38师,武警原四川森林部队、武警原交通部队和武警原黄金部队,涵盖了武警部队原来的五大警种。

看到帐篷里温暖的灯光,我不禁加快了步伐,没想到被帐篷外固定帐篷的地钉和绳索绊了个跟头,手和胳膊都擦伤了。

晚上加完班,发完稿子,已是凌晨,正准备休息之时,一个女同志闯进了我的帐篷。她说,她是参与抗震救灾的阿坝州委组织部干部,名叫周琼,她住的帐篷有人打呼噜,她睡不着。

我说,那好吧,你来我们帐篷睡踏实了,我们帐篷里的人可能都睡不着了。

我们帐篷里住的是武警阿坝支队的副主任邹虎生,两个参谋干事,还有我。他们照顾我,让我单独睡一个床垫,他们三个睡两张靠在一起的床垫。

周琼说,他们帐篷也是男女混居,只是有人打呼噜,她睡不着。

最后的结果是,周琼和三个男同志睡在那两张靠在一起的床垫上。一个女同志,确实不容易。

——汶川地震重建5周年,我再赴汶川采访报道的时候,周琼已经是汶川县委组织部部长了,还接受了关于汶川灾后重建的相关采访。

在后来的多次抢险救灾报道中,一个帐篷里男女混居的情况非常普遍,毕竟,在那种恶劣环境下,能住上帐篷已经是莫大的享受。

5月17日一早,我和贾方亮政委在前指伙食点用过早餐——大米粥、榨菜。驱车10多公里,赶到汶川到茂县打通公路的现场,我协调中国之声为贾政委做了电话连线报道——

主持人:汶川地震救援,人民子弟兵是主力军。我们只能用感谢、再感谢来表达对人民子弟兵的谢意和敬意。现在马上连线前方记者孙崇峰了解一下情况。您一直跟随武警部队在理县到汶川、汶川到茂县道路抢通和保通的现场。请介绍一下目前最新的进展。

记者:从汶川到茂县打通公路的任务,目前,部队官兵昼夜奋战,已经打通了10多公里。现在在我旁边的就是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请他介绍一下具体情况。

贾:5月12日地震发生后,武警水电部队官兵迅速出动,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我们连夜组织100多人、22台套大型装备,从马尔康向东,迅速向理县和汶川推进,全力以赴打通这条道路,部队干了3天3夜,前天晚上,终于打通了西线进汶川的这条“生命线”。部队在没有水、没有被子的极端艰苦情况下挺了过来。打通马尔康到理县、理县到汶川的道路,意义重大。

现在,我们的部队继续向茂县推进。茂县有10多万人口,目前道路不通、信息也出不来,各级领导和政府高度关注茂县的情况。我们特别要求部队发扬人民军队连续作战的优良作风,每天要干20多个小时,全力以赴,以最快的速度向茂县推进,争取早一分钟打通这条道路。

主持人:这条道路只有40多公里,抢通起来,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贾:主要是前方有几个隧洞塌方,加上山体不断滑坡,我们的保障物资运输难度也很大,这些都加大了抢通难度。但是,为了这条生命线,我们一定全力以赴,尽最大努力、用最快速度,力求早一分钟、早一秒种打通这条道路。

主持人:通过您,感谢我们的武警指战员,希望他们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打通这条重要的生命线。

记者孙崇峰在汶川到茂县抢通公路现场采访

说起打通道路官兵们的艰苦,那可真是无以言表。当时,武警原水电三总队陶谦总工程师告诉我,连续多天的奋战,他们不仅断水缺粮,还要冒着滑坡塌方和余震的危险工作,甚至连内衣内裤都没得换。这些,在5月19日早上《新闻和报纸摘要》播出的这条我采制的《开路先锋》报道里,有充分的体现。

——这条报道中,我正在进行现场播报时,突发山石滚略,所以才有了现场最真实的喊声“往后撤、往后撤!有石头滚下来……”

导语:最先打通理县到汶川生命通道的武警水电三总队130多名官兵和22台套大型机械设备,正在打通汶川到茂县的道路,44公里的距离,目前已向茂县打通了17公里,预计今天(19号)中午即可打通。昨天(18号)深夜,记者孙崇峰在抢通道路的现场发来录音特写:《开路先锋》。

【现场:大型挖掘机音响混出记者播报】

记者:现在是18号的晚上10点,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这里的情况非常危险,路上全是塌方的石头,他们正在清理。右面的山上,随时都会有滚石——往后撤,往后撤……有石头滚下来!

甲:把这个路打通了,可以搞成个循环路。

记:主要是空运的物资到了九黄机场下不来,如果走这条路,只有200公里就可以到汶川了。如果不走这条路,绕道的话,走800多公里才能到汶川。我们的每个官兵,都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才能换班吗?

甲:至少12个小时。

记:那吃饭的问题怎么解决?

甲:现在是老百姓送的,以前是我们在机上配的干粮。在机上,直接吃干粮、喝矿泉水就打发了。

记:我看你肯定好几天没洗澡了。

甲:包括我们干部和战士,都没洗过澡!

记:我听说这次支队长带了好多物资。

乙:这次支队长给每人带了至少一条内裤过来。

记:是没有时间,还是没有条件洗澡呢?

甲:两个都有,时间也不够,条件也不足。

乙:估计明天或者后天就通了,大家有两个晚上一个白天,稍微躺一躺就行。

甲:现在就是不知道后续任务是什么。

乙:可能有更艰巨的任务!

在汶川县政府广场住帐篷的日子,我还跟随救灾部队检查民用火工炸药库震损情况,及时发内参,促使汶川火工炸药库及时搬迁,避免带来次生灾害。同时,完成了对少数民族村寨牛脑寨受灾群众的救援、汶川灾区卫生防疫等方面的新闻报道。

——守着武警汶川抗震救灾指挥部,每天早晚坚持听信息汇总,然后确定采访选题,事半功倍。

每天的辛苦自不必说,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制作,同时针对《国防时空》《新闻和报纸摘要》《新闻纵横》以及央广网网络新媒体等多个栏目发稿,几乎天天忙到凌晨。

记者孙崇峰在汶川采访医疗救护队员

但是,打通道路的工作仍旧是重中之重,道路通了,救援力量和物资才能顺利到达每个重灾区。截至5月21日晚,武警原水电部队连续奋战,接连打通了7条生命通道。

5月22日早上六点半,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栏目头条播发了武警原水电部队打通汶川到茂县等7条生命线的报道《向前向前向前》。

导语:抗震救灾进入第10天,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先后打通7条“生命通道”,为挽救受灾群众的生命赢得了宝贵时间,为输送灾区的物资开辟了通途。请听录音特写:《向前向前先前》。采制:中央台记者孙崇峰。

【现场:汶川至茂县公路通车仪式……】

记者:现在是5月21日下午两点半,武警水电部队三总队100多名官兵列队在他们刚刚打通的汶川到茂县的公路上,看着一台台运送物资的卡车快速驶向汶川,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笑容。

武警水电部队政委贾方亮少将,也曾经参加过唐山大地震抢险救援。

【录音: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承担并成功打通了7条道路,第一条,是从马尔康经理县到震中汶川的道路,这条公路长达103公里,许多人民群众说,这是一条保命线;第二条,就是汶川到茂县的道路,打通这条道路十分艰苦,也是目前茂县通往外界的唯一一条道路;第三条道路,是都江堰到龙口的道路;第四条,是紫坪铺到龙池的道路……(压混)】

为了尽快打通这7条生命通道,官兵们连续奋战,勇往直前。国家交通运输部公路司副司长徐亚华表示,这是一支永远向前的“开路先锋”。

【录音:武警部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迎着困难敢上;另一方面,是机械设备的优势,还有技术的优势,所以,在这次交通的保障方面,发挥了特别突出的作用。】

汶川抗震救灾第10天,为了激励全国人民和灾区群众的军心士气,武警汶川抗震救灾前指决定在汶川举行一次升旗仪式——这面国旗,是曾经在天安门广场上升起过的国旗。

5月22日8时,我见证了第一面国旗在汶川废墟上的升起。当时,最先由央广网刊发了这则图片新闻《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升起特殊的国旗》——

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升起特殊的国旗

中广网5月22日汶川消息(记者孙崇峰摄影报道)上午8点,在汶川大地震的废墟上,升起了一面特殊的国旗,这面国旗来自北京天安门广场。

5月18日,武警驻川某师侦察参谋李江,代表武警某师最先到达震中汶川的200名勇士,到北京参加了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经有关部门批准,国旗护卫队把这面曾在天安门广场飘扬的国旗送给了这个师的全体官兵。

武警汶川抗震救灾前指领导说,升起这面国旗,既是对遇难者的哀悼,也是对救灾将士的激励,更让受灾群众看到了希望和信心。

5月22日上午8点,这面曾经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国旗在汶川废墟上冉冉升起。孙崇峰 摄

05

在最危险处,采制出独家新闻

5月23日,我从武警汶川抗震救灾指挥部得到信息,唐家山堰塞湖要马上进行处置。

跟着新闻走,我决定立即赶往唐家山。汶川距离唐家山虽然只有100多公里,但道路不通,只能赶往唐家山下游的绵阳机场,然后乘坐直升机进去。

经查,第二天下午正好有九黄机场飞往成都的航班,我马上订票。

第二天一大早,我就乘坐武警原水电部队的越野车赶往九黄机场,313国道虽然已经抢通,但是汶川到九黄机场200多公里的路途上,时常出现塌方,有的路段还是单向通行状态。

下午两点多,我终于赶到九黄机场时,心中一阵激动,但是,起飞时间已经错过,我远远看到一架民航客机起飞远去……

我只好在候机大厅孤零零地等待,心想只能夜宿九黄机场了。

没想到大约40分钟后,机场工作人员通知我说,这架航班因成都机场上空有雷雨,稍后返航九黄机场备降。我一拍大腿,感觉“冥冥之中自有神助”。果然,这架航班稍后返回九黄机场,接上我这个迟到的旅客后,再次起飞,安全降落成都机场。

5月24日当晚,我从成都连夜赶到绵阳机场。

第二天上午,我得知抗震救灾指挥部初步制定出唐家山堰塞湖两个抢险方案:一是在堰塞体上打眼填埋炸药炸坝;二是运用大型机械开挖导流槽。

在绵阳机场,我为参与堰塞湖处置行动的武警原水电部队官兵做了直播连线报道。

主持人:唐家山堰塞湖处置行动已经开始,武警部队208名勇士奔赴堰塞湖排险。我们连线前方记者孙崇峰。

【现场:“同志们,根据抢险指挥部的命令,我们的任务作了调整……”】

记者:这里是绵阳南郊机场,现在是25号上午10点。记者看到,“党员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的旗帜迎风飘扬,武警水电部队208名官兵身背单兵野战食品和施工器材,徒步奔赴唐家山堰塞湖排险。

昨晚11点半,记者和武警水电三总队副参谋长马学强通过电台联系,他说部队正在艰难推进,预计还有两个小时,就可以到达唐家山堰塞湖,将马上在堰塞体上打孔,装填炸药,在需要的时候,按照指挥部的决心实施爆破。

记者孙崇峰在唐家山堰塞湖坝顶进行现场播报

记者孙崇峰在唐家山堰塞湖堰顶上进行电话连线直播

后来,经过缜密侦查,指挥部最终选定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方案为开挖导流槽。一是,因为爆破有可能引发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二是,在比较疏松的堰塞体上打眼安放炸药,也有很多困难;三是,炸药爆破量要精准控制,否则将导致不可预料的结果。

做完直播,我准备搭乘直升机到唐家山堰塞体上,但是,却差点儿没上上飞机。

——当时“中国之声”全天直播汶川救灾,某位记者在绵阳机场指挥塔台的直播中,不知是口误还是缺乏常识,把参与救灾的直升机说成了是空军的直升机。塔台指挥隶属于空军没错,但是直升机隶属于陆军航空兵,简称陆航。

——军事记者和非军事记者的区别是,非军事记者容易犯常识性错误——看到军用飞机就认为是空军的。

机场上,直升机飞行员听说我是“中国之声”的记者,坚决不让上,我甚至掏出记者证,跟驾驶员解释,但他要求必须更正错误,我说我们隶属于不同的部门,也没有联系方式,无法马上更正。飞行员还是不让上飞机。

正在僵持期间,原总政宣传局的廖毅文干事在不远处的另一架直升机处对我招手,我马上跑过去,跟他一起上了这架直升机,直飞唐家山。在唐家山的前两天,大都是搭乘直升机进出采访,返回绵阳制作发稿,因为堰塞体上并不具备基本的写稿、发稿条件。

后来,出于安全考虑,上级通知军事记者不要频繁乘坐直升机。于是,我住到了堰塞体上一个专门为媒体记者搭建的帐篷。写稿时,精力集中,我还没什么感觉,休息时,却感到臭味熏天——当时,根本没有条件洗脚、洗澡。后来,睡觉时,不脱衣服、鞋袜,成了大家的自觉行为。

5月31日清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上的帐篷里,一个战士在吃早餐

这个帐篷里有各路媒体,到现在仍为我的同事的,有新华社原军事分社的王玉山记者,新华社原武警支社的刘昕记者等。

——王玉山记者至今仍对当年用我的卫星电话发稿深表感谢。当时他带的卫星电话比较笨重,信号也差。我新装备的最先进的卫星电话,是到达绵阳机场后,武警部队原宣传处派人从北京捎过来的,能上网、信号强。装备虽然不是新闻制胜的决定因素,但至少是重要因素之一。

当时,央广能进入唐家山的记者只有我一个,每天的报道任务很重,《新闻报摘》和《新闻纵横》每天都要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最新进展,还有网站也要图文并茂的报道。

请看报道实录——《武警水电官兵紧急抢险唐家山堰塞湖》。

武警水电官兵紧急抢险唐家山堰塞湖

中广网5月27日唐家山消息(记者孙崇峰)担负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正在昼夜进行施工作业。

昨天(26号)下午4点20分,记者乘坐陆军航空兵的直升机再次到达唐家山堰塞湖的堰顶。记者看到,唐家山山体已经垮塌了一半,不规则的垮塌体堰塞了河道,既有大个的巨石,也有泥沙和小石块。武警水电部队官兵和10多台挖掘机、推土机正在紧张地作业。

武警水电指挥部副参谋长孙来成告诉记者,“堰塞湖的整个塌滑体有两千多万方,一个方案是靠设备挖渠道,进行疏通,还有一个方案是准备爆破。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还要抓紧时间多多调运大型机械设备进来,再一个就是水电部队进来了500多人,因为帐篷和生活物资没有完全运送到位,吃住等都是大问题。”

昨天下午4点半,记者看到,一架米-26大型直升机用钢索吊着一台挖掘机飞向堰顶,空中悬停,把挖掘机缓缓放在堰塞湖的临时机降点,武警官兵上前把套在挖掘机上的钢索解开,米-26又缓缓飞离。

国家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对记者说,“截至目前,米-26直升机已经吊装运送了15台大型机械,整个坝体已经下降至749米,下降了3米。主要担心遇到阴霾天气,今后的几天还需要一些大型设备,天气不好,大型设备进不来,就会影响抢险进度。好在已经有了10多台机械设备,抢险就有成功的希望,对于10天内完成这个任务,我们是很有信心的。”

陆军航空兵的米-17准备在唐家山堰塞湖堰塞体上降落,等待乘机的人们无法站立

挖掘机、推土机和装载机都是米-26直升机吊进去的

米-26直升机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中功不可没,该型直升机是俄罗斯生产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也是吊装能力最强的直升机,单机载重量高达20吨。开挖导流槽所需要的挖掘机、装载机等机械设备,甚至帐篷饮食饮水几乎都是用米-26直升机吊着空运到唐家山堰塞体上。

看到米-26直升机吊着挖掘机飞来,我赶忙去拍照。米-26下降时,狂风卷起飞沙走石,躲到一块大石头后面的我,未能幸免。

米-26放下吊着的挖掘机飞离时,我突然发现变焦镜头不灵了,应该是细小的沙粒吹进了镜头,阻挡了变焦环。我身上、头上也满是尘土沙石。

唐家山堰塞体上导流槽挖掘昼夜实施,我也以每天跟进报道的形式不断追踪报道——抢险救援报道每天都要关注新的进展和变化,这也是受众最关心的。

5月31日,首批抢险官兵准备撤离

5月31日晚上,在刚刚恢复手机信号不久,我就接到家里的电话,说我岳父在沈阳被一酒驾车辆撞伤,颅脑创伤严重,危在旦夕,要我尽快赶回沈阳。

6月1日,挖掘导流槽的工程也基本完工,上午首批官兵就要撤出唐家山。我决定跟随首批撤离的官兵搭乘黑鹰直升机撤出。

黑鹰的载重和机舱容量有限,也就15人左右,登机时,大约有20多人,官兵们都背着背囊等装备。

机长拉起飞机10多米后又落下,说,超重了!他伸出手来喊道,再下去五个!看来直升机“飞行棺材”的恶名也真不是白来的。

以下是《新闻和报摘摘要》6月1日播发的报道实录:

导语: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进入第六天,抢险工程今天(1号)凌晨全部完工,等待堰塞湖水自然溢洪,武警水电部队首批350人撤离。请听中央台记者发来的报道。

【现场:机械施工混出记者播报】

记者:我是中央台记者孙崇峰。现在是31号下午5点,我看到武警水电官兵正在对泄洪槽的边坡进行石块填充等最后的处理。

抢险工程现场总指挥、武警水电指挥部副主任介绍现场情况。

【录音:我们计划到今天(31号)晚上12点,这个工程就结束。现在我们开挖了12万立方米,原计划是10万立方米;开挖深度比原来也增加了,这个会有效地减缓对下游的冲击或者危害。

记者:到底什么时间能够自然溢洪?

主任:具体时间也说不准,这主要取决于上游的来水量,如果说上游有降雨,入库流量增加的话,也可能时间更短一点。

记者:现在看对下游来说,是非常安全的?

主任:威胁还是存在的!】

【现场:直升机轰鸣。混出记者播报】

记者:完成抢险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官兵,搭乘直升机撤离,计划今天撤离350人,其余的官兵6月1号12点钟之前全部撤离,将留下一个小分队对堰塞湖水情进行监测。

【录音:堰塞体的周围设立4个观测点,对水文,对堰体的变形情况,对导流明渠过流情况进行24小时的监测。】

6月1日,首批撤离的官兵准备登机。孙崇峰 摄

6月2日,《新闻和报纸摘要》报道实录:

导语: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进入第七天,抢险工程通过水利专家组检查,预计未来3天内可实现自然泄洪。请听中央台记者昨天(1号)发来的报道。

记者:我是中央台记者孙崇峰。唐家山堰塞湖抢险工程今天(1号)下午通过水利专家组联合检查,专家组表示,抢险工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能够实现自然溢洪。

完成抢险任务的武警水电部队和工程技术人员已经全部撤离,只留下一个20人的小分队对堰塞湖水进行实时监测,小分队由武警水电部队和技术人员组成,监测的办法是采取高科技和人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工程技术人员在堰塞湖四周的山上安装了4个监测摄像头,并已调试成功,可以把监测图像实时传回到后方指挥部。

堰塞湖水位目前离泄洪槽进水口的高度不到5米,预计在未来3天内可实现自然泄洪。

6月2日晚,我在绵阳机场订了成都直飞沈阳的航班,连夜返回成都。在成都武警水电部队前指了解到,唐家山堰塞湖还在等待自然泄洪,还有多个堰塞湖需要抢险。

我马上做了电话采访,在飞往沈阳的航班上,制作完成了汶川抗震救灾的最后一篇报道,在《新闻和报纸摘要》6月3日早上播出:

导语:唐家山堰塞湖抢险进入第八天,水情监测平稳。武警水电部队又担负了清川县石板沟等18个堰塞湖抢险任务。中央台记者孙崇峰昨天(2日)夜里电话连线采访了在唐家山堰塞湖上执行监测任务的武警警官漆文。

记:请你给我们介绍一下今天监测的情况。

漆:今天整个水位上涨了1.2米左右,整个水位的高程735.9米,离泄洪槽还有3.1米。

记:据说堰塞湖的大坝出现了一个管涌,管涌也造成了水的流失,是不是也迟滞了水的上涨速度?这个管涌每天的流量是多少?

漆:是的。专家估计,有的说流量8个,有的说10个。

记:按照目前水位上涨的速度,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实现分洪?

漆:估计最早要两天半,最多要3天。

记:在上面监测遇到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漆:主要是油料的运输。

记:听说今天已经运了两吨油上去。

漆:今天运了两吨油,我们总共是4台发电机,每天要烧8升油,两吨油只能烧8天。

记:你们目前生活给养够不够用?

漆:目前还有饼干、方便面、罐头,估计还能维持半个月左右。

记:希望你注意安全,多多保重!

记者了解到,四川汶川大地震共造成34个堰塞湖,武警水电部队承担了其中存在危害的清川县石板沟、红石河、东河口,什邡市的马槽滩等18个堰塞湖的抢险任务。

他们根据堰塞湖的具体情况,将分别采取开挖泄洪槽或者爆破的方式排险。目前,武警水电部队已经到达清川县红石河、东河口等堰塞湖并展开抢险行动,计划在6月10日前完成所有堰塞湖排险。

——跟踪式报道一个重要原则是有始有终。我却因为家中岳父被撞伤而被迫撤出,这实在是个遗憾。

“我们胜利了!”

后来,高层领导担忧唐家山堰塞湖上游来水慢、四川人民头上悬着一盆水的问题,军队又派兵力到堰塞体上,实施了火炮排险等一系列作业,可惜我都没能在现场进行报道了。

汶川地震过去十多年了,回顾那场波澜壮阔的新闻大战,我始终不渝地认为那句老话说得太对了:脚底板下出新闻!据不完全统计,我在灾区期间共采写刊发内参11篇;采制录音报道在《新闻和报纸摘要》刊播21篇;直播连线报道33次;央广网刊发图片文字报道30多篇(幅)。作为一个军事记者来说,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缺一力都不行。

WANGQITUIJIAN

往期推荐

转载请发送信息至本公众号,并注明出处

监 制:郭连华

主 编:陈万金

编 辑:曹 洋

联系电话:023—67923246

投稿邮箱:3027140761@qq.com

我们有故事,您有关注吗?

记得长按“二维码”,留下您的手印。

重庆武警

微信号 : cqwjnews

武警重庆市总队发布

原标题:《汶川印记:脚底板下出新闻》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