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悬崖村”村民搬迁进城:“拎包入住”新家,原村落开发旅游

澎湃新闻记者 何利权 通讯员 阿克鸠射 俄底科日
2020-05-13 14:13
来源:澎湃新闻
直击现场 >
字号

“悬崖村”。本文图片  四川日报 微信 图

此前备受关注的四川“悬崖村”数十户村民搬家下山了。5月13日,澎湃新闻从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县委宣传部获悉,继前一日“悬崖村”26户居住在山脚下的贫困户搬至县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后,当天居住在悬崖上的特土组和勒尔组31户贫困老乡也搬家进城。

据介绍,这部分老乡将带着简易行李走“钢梯”,大件行李则通过索道下山,然后集中乘车前往县城安置点。根据计划,5月14日还有27户搬迁,届时,“悬崖村”84户贫困老乡将全部搬至县城居住。

昭觉县地处大凉山的腹地,是四川省最后7个将要脱贫摘帽的贫困县之一。今年“五一劳动节”之前,全县最大的一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了抽签分房,涉及四个安置点,4057套安全住房,其中安置了贫困户3914户、超1.8万人,其中包括“悬崖村”80多户群众,这也是四川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四川最大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分房”

“搬进新家,穷日子熬到头啦!”5月10日上午10点30分,在昭觉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首批入住的268户村民中,金曲乡尔古村村民热口克古第一个拿到钥匙。他的新家位于安置点2号点33栋2单元11号,这里将住进一家7口人。

2号点小区共有36栋楼,除了现代化和街区式的设计之外,也能看到一些彝族特色建筑。比如黄墙灰瓦、斗拱设计和窗帘儿等线条装饰,独具彝族特色建筑和汉族建筑特色。此外,2号安置点还有社区活动中心、幼儿园、社区医院等,并分区域设置了中心花园、健身等娱乐设施,可以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子女就学和文化活动等需求。

小心翼翼推开房门,热口克古眼前一亮:新房面积100平方米,三室两厅,有两个阳台,空气对流和采光都很好,卫生间也很宽敞。“没想到装修得这么漂亮,真是太安逸了!”热口克古夫妻俩充满惊喜。

一切都是新的,拧一拧水龙头,小心翼翼摁下墙上的电源开关,从山里到城里,从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到崭新的楼房,热口克古和妻子兴奋眼神里,又透露出一点“陌生”。“电表在哪儿?水龙头怎么开?……”追着领他们进家的工作人员,热口克古像个小学生一样,不停地问。

搬进这样“高大上”的新家,再对比之前的苦日子,热口克古感慨万千。尔古村距离县城有60多公里,热口克古以前走路要5个多小时,现在坐车也要1个多小时。“过去都是靠天吃饭。”热口克古家在老家山上种了3亩多土地,都是荞麦、玉米、土豆,只够吃。全家7口人,挤住在几十平方米的土坯房里,透风漏雨,苦不堪言。

这些年,全家主要靠热口克古东奔西走,到青海、广东打工,补贴家用,一年到头,全家人难得团聚几次。“搬进新家,穷日子熬到头啦!”热口克古说。他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新未来:5个孩子已经都在县城读书,过几天家具搬来后,就可以正式住进新家了,“下半年,我就在县城找个工作干,工地上也行、厂里面也行,全家人在一起,过上好日子!”

上述安置点位于昭觉县城附近的城北乡谷都村、城北乡普提村等村,是全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将安置3900余户、1.8万余人。据介绍,搬迁群众来自全县28个乡镇、92个边远山村,从5月10日开始,计划用5天左右时间全部搬迁入住。其中包括此前备受关注的阿土勒尔村——“悬崖村”的84户群众。

“悬崖村”村民搬迁后将开发旅游

此轮搬迁,“悬崖村”4个村民小组均有涉及。据悉,84户村民需在5月14日前完成搬迁。5月12日,位于山下、交通较为便利的牛觉组开始搬迁,而后两天则是山上的特土组、勒尔组。在新家,当地政府为村民配备了沙发、电视等“九件套”,“大家只需要带些干净衣服和被褥就能入住”。

村民在家门前合影,向大山挥手。

村民向新家进发

5月13日清晨,“悬崖村”薄雾环绕,宛如人间仙境。这里曾因进出村要借助12段218级藤梯,攀爬落差达800米的山崖,而备受全国关注。2017年,通往山上的2556级钢梯建成,村民出行的时间大大缩短。现在,村民又将搬迁至县城的易地扶贫安置点。

当日,天刚蒙蒙亮,“悬崖村”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早早的起来洗脸,穿上民族盛装,打包收拾衣服、被褥等物品。上午9时许,村民背着行李,陆续走出家门,与世代生活的“悬崖村”挥手告别,沿着悬空的钢梯下山,搬进县城。

支尔莫乡乡长、“悬崖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表示,84户贫困户进城后,村里还会留下部分青壮年发展民宿旅游,当地也将对已搬迁村民的土地进行整理规划,发展产业。已搬迁群众到时也可选择再回村里工作,吃上“旅游饭”。帕查有格介绍,“悬崖村”及古里大峡谷将开启新一轮旅游开发,沿山而上将计划架设旅游索道,村民们原有的土坯房也将纳入旅游开发的大盘子。

后续扶持措施帮助搬迁户实现就业

贫困户从原来世世代代居住的大山搬进了县城,搬进了小区和楼房,意味着贫困户从生产方式到生活习惯都会发生巨大的改变,那么如何让他们逐步的适应新的环境?

据融入新的生活需要一个过程,在搬迁之前,昭觉县已经对搬迁入住的群众进行了安全教育和入住培训。据悉,在群众入住之后,接下来的半个月时间里,社区也会举行用水用电防火环境卫生等各类培训,帮助搬迁安置群众更好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此外,对于如何“稳定生活”,昭觉县经过综合调研,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后续产业发展规划和奖励办法的措施:一方面对原有的生产资料和资源进行开发整合,利用产业发展的契机,流转一部分土地,统一规划发展农业养殖、或者大型的养殖场和蔬菜基地。

针对群众传统的种养殖业习惯,县里将组织部分村民回去轮流进行发展畜牧业,给群众一个保底的收入和生活保障;而在县城安置点的周边,十余个产业园也正在抓紧建设中,预计会提供一大部分就业机会;此外,该县借助各种劳务输出的平台,通过对群众进行技能培训,实现外出务工就业。

目前,昭觉县已有3000到5000个公益性岗位得到开发,包括县城安置点也有四五百个岗位,解决了部分劳动能力不足、无法外出打工群众的就业问题,实现就近就业。

    责任编辑:徐笛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