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乾隆王朝》⑨ | 和珅的出现,成为帝国稳定繁荣的绊脚石

2020-05-18 08: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辛峰 十点人物志

领读 | 辛峰

今天我们继续阅读关河五十州的作品《乾隆王朝》。

在昨天的阅读中,我们读到乾隆的家庭悲剧以及他与兄弟们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富察氏去世以后,乾隆后宫中的风云变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政治上雄才大略的乾隆,在家庭和生活中,其实是非常不如意的。

那么,在此之后,乾隆又将带领清帝国走向何处呢?

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阅读吧!

预立皇储

1770年,即第二次金川战争开始的前一年,乾隆正式宣布在自己执政六十年后,将提亲禅位。

既然要禅位,预立皇储一事也就变得愈加迫切,但乾隆所能选择的范围却极其有限。在继任皇后那拉氏被“不废而废”之前,除去早殇和病逝者外,宫内只有六个皇子可供选择。

在这六个皇子里面,看上去还有培养前途的仅有三个,一次是皇五子永琪、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

当年康熙为立储发愁,愁在符合条件的皇子太多,现在乾隆也发愁,但愁的是符合条件的人太少,所以只能矮子里拔将军。

永璇,工于书画,人也聪明,然而刚愎自用,足部又有残疾,形象上有缺陷,剔除。

永瑆,诗文出色,尤其书法名重一时,甚而与刘墉等人并称为清中期四大书法家。士大夫能得其片纸只字,莫不珍宝视之。不过永瑆天生嫉妒心强,好以权术驭人。且守财如命,持家十分苟虐,这样的人怎么能当天下的君主呢?

永琪,能文能武,骑射娴熟,性格上没有什么缺陷,当然更重要的是剔除永璇、永瑆之后,已无人可与之竞争。

在皇储人选上,永琪暂时胜出,但就在那拉氏香消玉殒那一年,永琪也年纪轻轻告别了人世,皇储之位再次空缺。

▲ 《还珠格格》五阿哥永琪

乾隆一生文治武功,即便在历代的皇帝中能与之比肩的也并不多,然而家庭和婚姻生活向来不如意。对于那拉氏亡故这件事,他表面上毫不动容,其实内心受创极深。

自此之后,他再也没有册立过皇后。虽然也曾大肆册封嫔妃,但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也就生了一个儿子,即令贵妃魏佳氏所生的皇十七子永璘。永璘不喜读书,好游嬉,不务正业,当然也不在立储考虑范围之内。

如此,在几个皇子中拨拉来拨拉去,也就成为乾隆无奈的也是唯一的选择。1773年12月21日,他确定皇储人选,实行了秘密立储。人们后来才知道,被他选中的皇位继承人是皇十五子永琰。

永瑆以下,能与永琰比较的只有皇十二子永璂,但因其母亲那拉氏的缘故,自然被排除在了皇位的继承人选之外。而永琰能够成为皇储,除了他性格的谨慎小心,相对其他兄弟更为皇父认可外,与他系令贵妃魏佳氏存活在世的长子也有莫大关联。

乾隆在那拉氏死后不再册立皇后,魏佳氏又是包衣出身,依照皇宫制度,不可能被立为皇后。但魏佳氏以皇贵妃的身份执掌六宫,是真正拥有六宫权力的六宫之主。

乾隆向来有立嫡长子为皇储承继大统的情结,孝贤皇后富察氏生前没有留下子嗣,这份幸运也就被留给了魏佳氏母子。

白莲教起义

1774年8月,山东寿张人王伦在当地发动起义,并在举事的次日攻下寿张,击毙知县。这次起义虽属农民起义,但与人们通常印象中不同的是,起义者之所以揭竿而起并非单纯地出于经济困顿、民不聊生的原因。

除了自然灾害,地方官的不作为和乱作为也是激起民变的直接原因。乾隆一开始就想到了这一点,当他了解到正是由于寿张知县试图逮捕王伦才引发了起义,曾经推测以为是知县的暴政所致。

▲ 影视剧中的白莲教

后来,在重新研究王伦及其追随者的身份背景后,一个日后在很长时间内都让朝廷为之心惊肉跳的字眼逐渐浮现了出来:白莲教。

白莲教是一个主要流行于华北的民间宗教,其近代模式形成于元明。由于历朝都将其视为异端,所以白莲教的活动一直处于半秘密状态。白莲教有众多支派,其中一支名为清水教。

清水教因其教义“饮水一瓯,可四十九日不食”而得名。王伦即为清水教教主。参加王伦起义的骨干成员都是他的教徒。

在当时的制度下,科举选拔社会精英的途径对王伦及其信众来说可望不可即。起义也就成了他们企图用另一种办法获取社会地位的途径。

王伦起义爆发时,华北区域内的各县城多由绿营驻守。绿营战斗力比较弱,因此起义军在占领寿张后,才一路势如破竹,不仅连克数座县城,而且击退了同样由绿营组成的山东省军以及德州的援军,直至对临清形成包围,人马也滚雪球般越来越多。

此时正值第二次金川战争平定大金川阶段,八旗劲旅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调往金川,但京城仍有健锐营、火器营留守。于是乾隆命大学生舒赫德为钦差大臣,同时从健锐营、火器营选派两千人,加上抽调的索伦兵,对起义军进行“围剿”。

随着清军精锐的到来,战局迅速被扭转,1774年9月下旬,历时近一个月的起义终告失败,王伦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自焚而死。

王伦起义是乾隆后期发生的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是清帝国即将走向衰落的预兆,被史家称为出现在盛世之上的第一道裂纹。

惊天大案

在王伦起义之后,数西北甘肃的苏四十三起义声势最大。

后来,苏四十三起义击败前来弹压的清军,率部进逼兰州,乾隆忧心如焚,欲抽调京旗增援的时候,陕甘总督勒尔谨却一反常态,急急上奏拒绝援军。并说只要给他半个月时间,保证可以完全镇压起义。

转眼半个月过去了,起义军不但没有镇压下去,反而依旧对兰州构成威胁,而勒尔谨一筹莫展。乾隆沉不住气了,立命阿桂等人率部星夜驰援。阿桂到达兰州后,根据所了解的情况对勒尔谨提出弹劾。

乾隆在将勒尔谨交由刑部问罪的同时,按照他的命令,有关人员对勒尔谨实行抄家,却仅仅发现七千两白银的财产。陕甘总督仅一年的养廉银即以万计,乾隆怀疑其中另有文章。于是命阿桂一边平反,一边调查。

经过阿桂、李侍尧的深入调查,一桩隐藏七年之久的惊天大案终于缓缓露出水面。

事情还得从王禀望说起。他是山西临汾人,举人出身,后来通过捐资得到知县一职,也因而对捐监的游戏规则较为谙熟。他在担任甘肃布政使期间,串通陕甘总督勒尔谨,以甘肃连年灾荒仓储不足为由,向朝廷奏请开捐。

时任首辅于敏中主管户部,对此深表赞同并奏请乾隆获准。

王禀望上下串通,在捐监案中胆大妄为,以至于户部于敏中、上司勒尔谨都成为他的保护伞。于敏中在死后被清查出两百万家私即全部来源于甘肃捐监案。

对王禀望而言,捐监只是一个假公济私的名目。

明清两代,上缴粮食称为“本色”,以银代粮称为“折色”,甘肃捐监的奏请理由就是解决储量不足,本应只收取“本色粮米”,但王禀望为了方便营私舞弊,私自改成收取“折色银两”。

经过全面审问和查抄,证实甘肃全省涉案官员多达一百一十三人,上千万两捐银中大多被侵吞,其中王禀望最多,查抄个人家产三百余万两。其他行省涉案贪污两万两以上即有二十人,一万两以上十一人。

此案涉及人数之多,金额之大,均为清朝以来所未有。

大奸角

和珅早年参加过科举,但名落孙山,后以生员的出身承袭三等轻车都尉,直至进入宫廷担任侍卫。

1775年,身为御前侍卫的和珅扈从乾隆巡幸山东,得到了与皇帝亲密接触的机会。

山东之行开启了和珅官运亨通的道路,当年他即被升为正蓝旗满洲副都统,第二年又先后被授户部右侍郎、军机大臣、内务府总管大臣、国史馆副总裁等要职,几乎一步就跨入了帝国权力中枢。

▲ 《乾隆王朝》剧照

这一年,和珅只有二十八岁。

与传统戏曲中的大奸角的丑态形象不同,和珅仪表堂堂,声音清亮,性格也活泼开朗,即使已位极人臣,仍爱用市井俚语跟同僚们开玩笑。

乾隆有着很高的文化品位,粗鄙者很难入其法眼。和珅虽然落第,却也绝非泛泛之辈。不仅如此,他还以善于鉴赏古书著称,据说《红楼梦》就是因为受了他的保护才得以公开刊行。

和珅曾投乾隆所好,吹捧乾隆诗才敏捷,写诗立成。但实际上他自己在诗词方面也有一定的造诣,不仅经常与乾隆和诗,而且有诗集存世。

乾隆早年,身边赋诗唱和的主要是弘昼、弘瞻、福彭等人,此时他们都已不在人世,一般奉命陪侍的大臣在心理上又都与皇帝有着很长的距离。

和珅年轻俊美,诙谐活泼,与老皇帝没有那么大的距离感,能够得到其青睐也就不足为怪了。

结语

今天我们读到了乾隆晚期预立皇储、镇压白莲教起义,以及朝廷官场腐败的事件。尤其是和珅的出现,更是乾隆统治下的帝国稳定繁荣的绊脚石。那么,在此之后,乾隆带领之下的大清帝国将走向何处呢?

让我们期待明天的阅读吧!

图片源于《乾隆王朝》剧照及网络。

原标题:《《乾隆王朝》⑨ | 和珅:美男子和大奸臣》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