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见多了用钱入股,见过用羊入股的吗?

2020-05-19 2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清晨,阳光照耀在萨迦县木拉乡的群山之巅,缓慢变幻的光影将这个小乡村轻轻唤醒。

半山坡的一块平地上,一排楼房和7座蓝色顶棚的羊圈格外显眼。一个面庞黝黑的汉子早已忙碌其中。早早起床、检查监督运营情况、安排一天的工作,这套流程已是他近一年来的工作常态。

他就是木拉乡查玛村党支部书记果吉,半山坡上的这个养殖场,便是他倾注了大量心血的萨迦县帕巴岗巴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

站在半山坡俯瞰,山谷中氤氲的雾气逐渐散去,木拉乡中心小学崭新的操场和教学大楼赫然映入眼帘,修葺一新的藏式楼房、农家院落鳞次栉比,阡陌纵横的青稞地里有人在忙着春耕春播,一条宽阔的柏油路蜿蜒向远方。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生产方式的转变、生态环境的蝶变、生活状况的蜕变,汇成了“人富景美牛羊壮”的高原山乡小康新气象。

“职业牧民”旺堆:

“养了半辈子羊,现在才算养明白了”

“书记来得这么早啊!”上午9点多,准时来合作社上班的职工旺堆笑着和果吉打招呼。

“这段时间是接羔育幼的关键期,一定要悉心照顾好这些岗巴羊,注意技术操作规范。”果吉吩咐道。

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模式确实是个技术活。因此,在组建合作社之初,包括果吉在内的村民们都一筹莫展。

“合作社必须要办,落后的生产方式必须要改,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要保!”在村党支部会议上,果吉引导大家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靠天养草、逐草放牧的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

木拉乡农牧综合服务中心的益西解释,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以户为单位的传统放牧方式,没办法落实合理分群、划区轮牧、草畜联动等科学理念,也很难推广高效养殖、良种繁育、放养结合等现代技术。因此,草场退化、牲畜品种结构不良、畜牧业效益低下、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收入结构单一等问题成为牧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

众智谋事必明、众力干事必成,查玛村“两委”,木拉乡党委、乡政府,萨迦县农业农村局等纷纷行动起来。

没有经验,就组织村“两委”班子去萨嘎、仲巴、康马等县考察学习;

没有技术,就从青海请专家过来点对点培训、手把手指导;

没有资金,就统筹资金,并鼓励群众以绵羊、现金、草场流转等方式入股进社;

群众思想一时转变不过来,就发动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双联户”户长,走村入户宣讲。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5月,查玛村与达江村联合组建成立的萨迦县帕巴岗巴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投入运营,入社群众共114户608人。从此,先进技术和理念的普及应用在木拉乡有了“大舞台”。

旺堆积极将自家98只羊入股到合作社,经过培训后成为了一名“职业牧民”,平时拿工资,年底拿分红。“以前一年收入不到6000块钱,现在一年收入近4万元,加入合作社,收入翻了好几番,养了半辈子羊,现在才算养明白了!”旺堆高兴地跟记者算起了致富账。

“合作社的好处可不止你那点小账!”果吉在一旁打趣道,掰着手指头向记者补充起来,“牧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牧业资源有效整合、畜牧业结构持续优化、产业链条大幅拓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牧民收入较快增长、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草原生态压力有效缓解……这现代生态畜牧业的好处真是数不清!”

据统计,2019年年底,该合作社便实现收入132万元,分红近70万元,户均增收6000余元,并使木拉乡6.339万亩的天然草场得到休牧,实现了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兼顾兼得。

“挖机能手”拉巴次仁:

“不被‘绑在’土地上,一技之长摘穷帽”

在木拉乡,和果吉一样很早就起床的,还有脱贫户拉巴次仁。

早上7点多,当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拉巴次仁家二楼端正悬挂的领袖像上时,他已经坐在藏式茶几旁,就着热气腾腾的酥油茶,吃上了糌粑和风干肉。

8点前,他要赶到木拉乡的工程项目工地,驾驶操作挖掘机。今年复工复产以来,木拉乡各项目都按下了“加速键”。今年19岁的拉巴次仁已经是乡里开挖机的“老师傅”,承担的任务自然也更加繁重。

不过,拉巴次仁很享受这份工作。去年一年,他通过在各个工地辛勤劳动,挣到了5万多元。“虽然很辛苦,但是比过去好多了。”拉巴次仁放下手上的碗真诚地说,“党的精准扶贫好政策真是扶到了我们心坎上,特别感谢。村里合作社成立,我不再被‘绑在’土地上了,县里免费给我们办培训班,我有了一技之长,很快就摘了穷帽。”

之前,拉巴次仁家因为缺生产资料、缺技术、缺劳力而致贫。2016年,拉巴次仁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后,便走上社会,远赴阿里打工,但因技能匮乏,又要来回奔波兼顾家务,几年下来并没有挣到多少钱。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萨迦县精准施策,把优先支持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摆在重要位置,紧密结合农牧民群众需求,组织开展装载机、挖掘机、汽车驾驶、厨师、铜器加工、唐卡绘画、养殖技术等技能培训。

据悉,2016年以来,萨迦县累计投入425万元,举办培训班36期,共计培训2030人次,其中贫困户1164人,培训合格率达100%,就业率达90%以上。同时,萨迦县共组建成立405家农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规范化管理、集约化经营,让一大批原来被“绑在”土地上的劳动力解放了出来,实现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5万人次,创收4亿余元。

2018年9月至12月,拉巴次仁参加了萨迦县免费组织的挖掘机驾驶技能培训班。去年,拉巴次仁家的十几只羊也入股到了村里的萨迦县帕巴岗巴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如今,专心务工的他,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今年我再加把劲,争取明年买辆皮卡车。”谈到未来,谈到梦想,年轻的小伙子更加有精神,看了看表,转身穿上工作服,挥手和记者道别,小跑着出了门。

“吉他小将”白玛国杰:

“想去成都上大学,学成建设家乡”

拥有梦想,且奋力为梦想而拼搏的,并不止拉巴次仁一个人。

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学生们经历了记忆中最为漫长的寒假。对于查玛村的白玛国杰来说,这个寒假并不觉得漫长。今年正上初三的他在家专心致志、争分夺秒学习。

在他家的墙上,挂着一把崭新的吉他。这是去年家里脱贫摘帽后,爸爸占堆拿出萨迦县帕巴岗巴羊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部分分红款,特意去城里给他买的。

闲暇时间,他经常抱着吉他,弹上几遍最喜欢的小曲《成都》。“科学和艺术是可以相辅相成、互相激发灵感的。”白玛国杰上初中后,加入了学校的吉他社,聪明懂事的他很好地处理着艺术课和文化课之间的关系,综合素质得到较为全面的提升。

“记者叔叔阿姨,你们在乡里、县里一路上采访,肯定会发现,最漂亮的建筑都是学校,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学习条件,学费、住宿费、伙食费都不要钱,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放假在家中,我也尽量创造好的学习环境,加强自学能力。”窗明几净的屋子里,是白玛国杰自己布置的书桌,短暂的放松后,他再次投入学习中。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萨迦县把发展教育作为扶智扶志、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该县财政每年拿出25%的地方财政收入用于发展教育事业,累计投入3000多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顺利通过国家评估认定。为773名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发放补助资金388.93万元,学前毛入园率达55.08%,中、小学入学率分别达99.9%、99.95%,实现全县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

采访快要结束时,太阳已经落过山头,薄雾开始在乡野里弥漫,几声犬吠从远方的村庄传来,结束一天劳作的人们纷纷往家赶。但在查玛村党支部办公室,果吉仍然在桌前奋笔疾书着。早上在合作社转了一圈后,一整个白天,果吉都在忙着处理村里的大小事情。现在,他正加班加点,用农牧民群众听得懂、喜闻乐见的语言,草拟着“四讲四爱”群众教育实践活动的宣讲提纲。

“虽然现在我们退出贫困村了,但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任务还是很紧迫很繁重,帮扶政策要落到实处,合作社还要发展壮大,村民的思想需要进一步转变,整个木拉乡的党员干部都没松劲,我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和合作社理事长更要作好表率。”果吉说道。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