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晒三比三赛|晒民风 白银武川中山 “一馆村史寄乡愁”

2020-05-21 04:2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你能记得,我也记得,古老的水缸,温顺的毛驴……”这首名叫《中山记忆》的小诗饱含着中山村民们对故乡浓浓的乡愁。而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武川乡中山村有一种颇具乡土特色的诠释——村史馆。

5月的中山村,耳边鸟声啁啾,路旁树木葱郁,正值白银区开展“三晒三比三赛”活动,为了晒出民风,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我们随着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李白福走进了属于中山的乡愁记忆——村史馆,一张张老照片见证一段段难忘的岁月,一行行文字记载百年的乡村发展。中山村位于武川乡西南部,据相关史料记载,先秦时期,境内已有先民繁衍生息,清朝中后期,部分军卒、民屯及部分游牧回族后代长居于此,民国初期,周边皋兰、青城、景泰陆续有地主子嗣及农民迁入。民国初年,由涧沟井、绣砂洞、风拉牌、磨石沟、二道湾、西涧沟各处的社火爱好者成立了社火队,将社火队命名为“中山社火队”,“中山” 的名称由此产生,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是当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便由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另一种说法是社火队集中地涧沟井庄子中间有一座小山,故命名为“中山”。

谈到中山村史馆的筹建初衷,李白福陷入了回忆:2016年10月,中山村第一届“孝亲敬老”活动在村委会顺利举行,村上的老人们、乡贤能人们欢聚在一起回顾着中山村的发展历程及生产生活经历,欢声笑语的村民们深深触动了村“两委”班子心里。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后,2017年9月,坐落于中山村委会前面的村史馆顺利建成,占地面积650㎡,建筑面积96㎡。“村史馆的建立会成为村民们留住乡愁、记住乡音传承发展乡村文化的重要方式。”

这几天有的村民没事便会到这里转转,“看着中山村的生产大事记真是倍感亲切,仿佛一下又回到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一位村民边参观边说道。还有这些石碾石磨、刺绣、剪纸、荷包,件件老物件涌动着浓厚的乡土文化气息,而这些藏品大多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如今,村史馆内陈列着村民们捐赠的传统农耕农具、老式生活用品以及旧照片,生动还原了昔日的质朴村风,详细记述了生产力发展、生活习惯演变的历史脉络,见证了村庄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后,李白福又向大家介绍了村史馆展厅,厅内共有五个版块,第一个版块是前言概述,讲述了中山村的由来及基本简介;第二个版块是发展中的中山,讲述了中山村生产大事记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第三个版块是人文中山,讲述了中山村的教育、医疗、人才以及村级组织建设,第四个版块是衣食住行,讲述了中山村的服饰、住房、饮食、出行的转变;第五个版块是文化习俗,讲述了语言习惯、民谣、谚语以及民俗等。在展厅中,有的村民看着民俗谚语笑着念了起来,“粮食成哈了,麻雀了能吃掉几个”“早上出来红云彩,远处的亲亲不会来”……

在筹建村史馆的过程中,白银区武川乡中山村乡贤参事会于2017年7月正式获批成立,并设立乡贤扶贫基金,积极发挥筑梦济困的作用,三年以来,为中山村在高考被录取的15名优秀学生发放助学金14400元,为5户中山村户内人员患有重大疾病的农户发放慰问金7000元。充分点燃了乡亲内心的热忱,聚能力、凝乡情、树新风,提升了村民归属感。

撰稿:武川乡通讯员

原标题:《三晒三比三赛|晒民风 白银武川中山 “一馆村史寄乡愁”》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