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风雨过后是彩虹

2020-05-22 04:1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庚子年初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

节日盛会叫停

闹市不再喧嚣

马路变得空旷

村镇减少联系

……

汹汹来袭的疫情

改变了往日的生产生活秩序

让庚子年在惊心动魄中拉开帷幕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打好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系列重要指示批示。

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团结带领560万淮安人民,众志成城、和衷共济,一手抓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一手抓提前谋划稳妥有序推进复工复产,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以艰苦卓绝的努力谱写了一首动人的战“疫”之歌。

全面“织网”

统筹推进坚决夺取双胜利

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定扛起疫情防控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全面落实“战时”各项机制,科学防控、精准施策,有效阻击疫情蔓延。

1月21日上午,市委书记蔡丽新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传达贯彻1月20日习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在淮安大地全面打响。

1月26日,我市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升格为联防联控工作指挥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长,实行统一指挥、统一协调、统一调度。指挥部每日定时召开视频调度会,及时掌握调度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1月29日、3月25日,指挥部经过两次充实调整,最终形成“一办十组”架构,实体化运作、实战化运行。

市委书记蔡丽新实地调研“六个工作法”落实情况

针对疫情发展变化,市委市政府严格落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坚决管好关键人头、控好关键环节、把好关键领域、抓好关键措施。精心研究制定“淮10条”通告、创新出台保障特殊时期市级机关事业单位履职运转的“六个工作法”,针对市场供应、物资调度、企业复工、学校开学、医疗救治等超前拿出可行可操作的好办法。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好转,严防境外疫情输入成为疫情防控工作重中之重。我市着力加强源头管控,扎紧涉外疫情防控的铁篱笆,坚决防范境外疫情输入。

淮安市党政亲商会首期活动现场

市委书记蔡丽新亲自倡导、亲自谋划、亲自推动,建立“淮安市党政亲商会”制度,协调解决企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帮助草莓采摘园解决销售难题,要求做好农副产品融入超市的大文章,切实解决农民朋友的农产品出路问题。去疫情最重的淮安区石塘村,赴商场超市、农贸市场等人流密集场所,采取“四不两直”和明察暗访形式马不停蹄地走访调研。

市长陈之常一线督导疫情防控工作

市长陈之常实地察看定点收治医院、集中医学观察点规划建设,到居民小区、农贸市场、商场超市等暗访督查,多次深入疫情防控最前线走访调研。

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号召全市人民投身防疫一线的同时,自己率先冲在一线、干在一线、拼在一线,真正做到以上率下。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实施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将疫情防控“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拓展运用到经济领域,提升经济服务管理工作精细化水平,促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我们坚信,有党中央坚强领导,有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我们一定会战胜病毒,让大家早日走上工作岗位。”蔡丽新、陈之常致全市外出务工乡亲们的一封信,让人倍感温暖,更增添了大家战胜疫情的信心。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市“织”起了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严密“大网”。正是这张高效运行的“大网”,让我市疫情防控取得了决定性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得到快速恢复。

全力救治

白衣披甲“满分逆行”

1月23日,我市出现第一例疑似病例,专用负压救护车迅速将其转运至市四院收治;1月25日,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确诊,由市主要医院呼吸、重症医学、中医、感染科专家组成的专家组,立即联合进驻市四院。

专家指导组专家全程指导每一例病例的救治

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战斗,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我市全面加强预检分诊和发热门诊的监测,对34个二级以上医院发热门诊和各级医疗机构预检分诊逐一过堂,制定完善防控工作预案和救治工作方案,组建包含感染、呼吸、重症等6个专业30位专家的市级专家组,全市医务人员严阵以待。

医疗救治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我市紧急采购8台负压救护车,新建改建负压病房27间,从全市三级医院抽调181名精干医护人员综合组队,分三批次轮流进驻隔离病区。作为全市第一批新冠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市四院、市一院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力以赴投入患者救治工作。

在诊疗过程中,我市严格执行国家新版诊疗方案,认真落实“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将医疗救治关口前移、流程优化,切实保障每位患者的生命安全。

随着疫情的发展,需要更多的医疗力量奔赴防控一线。一时间,“请战”“誓师”成为全市各医院一道道豪迈的风景。“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这个时候我必须第一批进隔离病区。”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被评为江苏省“最美医护工作者”的市四院护士长王红说。

针对不少患者情绪低落的情况,市三院选派优秀的心理专业医师进驻隔离病区,对所有住院病例进行心理干预;市一院抽调专业营养医师充实到治疗团队,强化营养支持治疗……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患者安心治疗,尽快恢复健康。

2月1日,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

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2月1日,我市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治愈出院,3月9日,我市最后一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走出隔离病区,至此,我市66例确诊患者全部治愈出院,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

从首例确诊到全部治愈出院的45天里,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医护人员坚持奋战在疫情排查、医疗救治的第一线,以坚韧不拔的强大意志有效阻击了疫情蔓延。

1月28日凌晨,淮安市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逆行出征

在做好自身疫情防控的同时,我市第一时间组织精干医护力量奔赴湖北支援。1月28日凌晨,淮安市首批援助湖北医疗队29名成员豪迈出征,奔赴抗击疫情最前线。随着疫情的发展,我市又先后组建3支医疗队驰援湖北,援鄂医护人员共计74名。

“穿上这身白衣大褂,就是一名白衣战士,就意味着随时投入‘战斗’。”市二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丁宗励对记者说,“在危急关头,能够到抗疫前线与全国的同行们并肩战斗,并将取得最终的胜利,一定是一辈子自豪的事情。”

一封封豪情满怀的请战书,一张张勒出印痕的脸庞,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成为白衣战士披甲出征最令人难忘的场景。

全勤坚守

疫情大考下的无畏担当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大考,首先考的是各级党委政府,是广大党员干部。

“一面面党旗下,党员、医生、民警、村干部、红色代办员、志愿者主动请缨,坚守在战‘疫’最前沿……”这些生动的画面,成为我市基层党员干部奋战“疫”线的真实写照。

“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涟水县陈师街道寿延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月组织党员在管控卡口一线重温入党誓词,用铮铮誓言擂响抗疫战鼓。

“房车书记”徐庆杨在车上办公

“我必须24小时呆在这里,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心里才能踏实。”被村民称为“房车书记”的徐庆杨,是淮安区施河镇双溪村党支部书记,自疫情防控开始,他把自己的面包车改造成“房车”停在防控卡口,37天没有回过家。面对疫情,全市镇村两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纷纷请缨投身战“疫”,做好重点疫情防控区域的人员摸排、疫情防控、宣传动员等工作,筑起了疫情防控的一道道防线。

疫情发生后,我市充分发挥1.5万个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27.9万多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形成党旗飘扬在一线、堡垒筑牢在一线、党员冲锋在一线的宏伟场面,并广泛动员、组织、发动身边群众,凝聚起全市人民携手同心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

为充分发挥党组织网络与社会治理网格“两网”融合优势,全市5565个网格党支部联合织密疫情防控网,逆向而行、冲锋在前,全力以赴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守护万家和谐安宁。

构筑硬核防控网

全市各县区、各镇村闻令而动,落实严防严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措施。在各乡镇(街道)、村(居),基层党组织组建一支支小分队,对所有近期入住的外来人口、外出返乡民工进行健康随访,跟踪监督,严防疫情侵入社区和乡村;启动4979个高音喇叭,将防控政策和科普知识传递给群众:对重点人员实施民警、医护人员、网格员、村(居)干部“四包一”制度;通过发放《疫情防控倡议书》、利用秸秆双禁“蓝天卫士”系统实时监控等举措,一着不让地推动各项防控举措落地落实落细。

危难时刻显身手!在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疫情威胁的紧急时刻,全市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切实扛起责任、严防死守,筑起阻击疫情的牢固防线。

全民参与

汹涌奔流着的人民伟力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淮安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同时,以各种形式为疫情防控贡献光与热,生动诠释了疫情防控人民战争的深刻内涵,展现了淮安人民身上汹涌奔流着的时代伟力。

“在这个关键时刻,党员的本色、军人的本色不能丢,我必须到一线去,没有理由做旁观者。”来自市体育局的王旭红和公安、卫健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队伍一起,逐车逐人测量体温、核查信息,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我们的国家遇到危机和灾难时,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在清江浦区卫健委,协助清江浦区医疗救治组统计发热人数的市医保局工作人员纪锦俊说。

全市6000多名网格员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

“进行外来人员管控追踪,确保入网入格入家庭,这是当前社区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防止疫情蔓延的根本手段。”盱眙县盱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于军说。疫情发生以后,我市建立“县-镇-村-网格”四级联动体系,全市6000多名基层网格员放弃春节假期休息,以网格为单元,做好重点地区流入人员、有接触史人员、居家隔离人员等重点人员及外来车辆和营业场所的排查工作,对辖区实施地毯式、全覆盖排查,做到格不漏户、户不漏人,确保情况清、底数明。

淮安企业家张丹用直升机向湖北捐赠防疫物资

让爱起航志愿服务中心组织团队所有志愿者向疫情严重地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人人献出一份爱心,短短两天时间里,137名志愿者累计捐款18011.66元;市短视频达人协会会长、网红大喵联合协会里的几位网友,自掏腰包,集中购买了4万余只口罩,免费捐赠;淮安企业家张丹用直升机向湖北捐赠防疫物资的故事上了网络热搜;淮阴区村民刘立生“单刀”赴武汉,以志愿者身份参与火神山医院建设……淮安人民用行动,更用同胞之爱,将涓涓细流汇聚成为坚定信心、共战疫情的强大正能量,生动展现了爱国爱家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情怀。

刘立生(来源:新华社视频截图)

淮安人民奔流着的爱心与力量,构成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坚定基石,也为淮安未来发展注入了无穷的伟力!

全面复苏

坚定而勇决的小康冲刺

“2月和3月,企业社保费减免了150万元左右,这个政策一直到6月,也就是说我们还能省200多万元……”一个个政策“礼包”先后落实到位,让台企淮安旺旺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连连点赞。这是淮安在全国率先迈出支持台资企业发展步伐,专门出台“惠台企9条”的成效显现。

在疫情发生后的关键时刻,淮安用切实有效的政策、倾情倾力的热诚,筑牢了全市台资经济健康发展的“压舱石”。

数月来,我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一系列惠企政策措施,结合自身实际及时推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13条政策”“支持台资企业健康发展9条政策”,并聚焦各类扶持政策的协同落实,制定66条实施细则、建立周报制度,精准解除企业发展的难点、痛点、堵点。

江苏银晟米业有限公司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绿色通道送来复工复产“及时雨”。接到江苏银晟米业有限公司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市行政审批局启动特事特办程序, 24小时内为企业颁发了食品生产许可证。这也成为全市首例通过告知承诺制领取的食品生产许可证。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我市各地各部门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主动开辟复工复产“绿色通道”:出台《有效应对疫情优化审批服务支持企业发展十八条措施》,在全省率先建立“疫情类工单”快速办理机制,对全市220个重点项目实施“挂图作战”“看图督办”,确保重点项目有力有序推进。对国家和地方党委政府认定急需的医疗卫生、物资生产、研究试验等三类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工作,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金融扶持增添发展“金融动力”。我市积极落实金融惠企政策,充分发挥金融“输血供氧”作用,为企业复工复产注入了源源不竭的“金融动力”。淮安弘昌染织厂通过淮安市综合金融服务平台的“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申请贷款,获得淮安农村商业银行为其增加的160万元授信额度,且利率较正常贷款下降0.34个百分点,全程只用了三四天时间。截至目前,全市银行机构累计为42406户企业投放贷款531.58亿元。

《关于应对疫情影响积极促进消费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

“20条”春暖淮安消费市场。4月30日下午,我市大型商场、超市、餐饮、汽车4S店、电商等行业的19家重点企业组团向市民发放消费券,打折让利近1.2亿元,拉开了“春暖淮安消费促进季”主题系列活动帷幕。当天,我市发布《关于应对疫情影响积极促进消费实施方案》,通过现金补贴、消费券使用、政府买单等方式,让市民享受到商品、文旅、健康、养老、家政等七大领域20项消费“大礼包”。

大学城美食街上人来人往

在消费“大礼包”的带动下,清江电机路上的夜市霓虹闪烁,城南大学城美食街上人来人往,中心城区的夜空再次绚烂多彩,一度沉寂的夜经济重新笼罩在浓浓的烟火气之中。

企业复工生产忙

据统计,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工率达99.9%,规上服务业企业复工率超过90%,投资、消费都在加速回升,各行各业正在“满血复活”,淮安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向好发展。

厚厚的口罩无法阻碍心与心的交流,疫情的突袭压不住发展的热潮,凶猛的病毒终究击不垮团结、坚强的淮安人民!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战斗中,淮安人民正以前所未有的斗志和决心,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继续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举措,加快恢复经济社会秩序,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而继续战斗。

风雨过后是彩虹

疫情终将过去

胜利属于淮安

融媒体记者:周洋 杨尚 唐筱葳 孔雪

图片来自淮安报业传媒集团数据库

原标题:《风雨过后是彩虹》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