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通辽市:生态节水农业助农丰产增收 乡村振兴有奔头

2020-05-23 16:5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图片来源:人民日报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着力抓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14亿中国人的饭碗,我们有能力也务必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通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素有“内蒙古粮仓”的美誉。近年来,通辽市深入推进农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三牧”工作的总抓手,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绿色、高效、生态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如今的科尔沁大地,“绿富美”的现代农业身影比比皆是,一幅幅农业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科左中旗架玛吐镇郭家窝堡村王春陆一家五口人,老少三代常年扑在家里的90多亩耕地上忙活,一年到头还总不宽裕。2019年,科左中旗实施的高效节水项目给他家90多亩地全部装上了浅埋滴灌设施,项目不仅省人力,还增收增产,亩均产量更是由原来的近1500斤增加到1900斤。

科左中旗围绕保生态、兴产业、促增收、助脱贫的理念,自2018年来,累计投资17.3亿元,在全区率先大面积推行浅埋滴灌高效节水模式。目前,已实施浅埋滴灌高效节水项目216.73万亩,项目覆盖全旗20个苏木乡镇场、329个嘎查村的26万农牧民。

在扎鲁特旗香山镇永乐村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工人们分工明确,有的在加紧建设水肥一体化机电井房,有的在忙着扶植树苗,一派繁忙景象。扎鲁特旗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依托,打造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可惠及14个苏木镇场、28个嘎查村分场。

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通辽市粮食产量一直走在自治区前列。粮食产量虽高,但背后却存在隐忧,干旱缺水一直是困扰通辽市农业发展的一大障碍。面对水资源短缺以及农业灌溉用水粗放的严峻形势,2011年,通辽市大胆探索,实施了以浅埋滴灌为主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有效解决了粮食功能区原有节水设施陈旧老化、利用率低、节水效果差等问题,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和水平。通辽市不断探索推进高效节水农业,依托土地整治、农业开发等各类节水项目支撑,实施1000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使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绿色、生态。经测算,2018年,400万亩高效节水工程完成后,亩均节水100立方米、年可实现节水4亿立方米,项目区浇灌时间由15天一遍缩短到5至7天一遍,亩均节电17度、农药用量减少20%、肥效提高20%、土地利用率提高14%。通过集成应用科技高产技术,亩均株数由3500株提高到5000株,减少用水量的同时,每亩增产粮食300斤左右。

2019年,通辽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持量水而行,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扎实推进,粮食产量达到169.7亿斤,增产6.4亿斤。在通辽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内蒙古粮仓”变得更殷实、更丰盈。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确保实现脱贫攻坚目标,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通辽市将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调整优化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加快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坚持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重点,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盐碱地改良示范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扬帆起航正当时,砥砺奋进谱新篇。通辽市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把绿色生态农业推向前进,努力谱写着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华彩乐章,奋力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灿烂画卷。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记者:包乌云

原标题:《通辽市:生态节水农业助农丰产增收 乡村振兴有奔头》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