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细品湖北这些“舌尖上的非遗”,是否有你家乡的味道?

2020-05-24 02:4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对于生活在湖北的吃货来说,最幸福的便是,荆楚大地美食遍布。而那些记忆中的美味传统食品,更是我们应该努力传承和保护的。

今天,我们就带你去看看省政府公布的“湖北省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传统食品制作技艺」,体验一把“舌尖上的非遗”!

黄陂三鲜制作技艺

没有三鲜不成席 三鲜不鲜不算好

图/黄陂文旅

黄陂三鲜也叫黄陂三合,是湖北武汉市黄陂区的地方传统名肴,属于鄂菜系武汉菜,已经流传数百年。三鲜是鱼丸、肉丸、肉糕三样菜合而为一的统称,素有"没有三鲜不成席,三鲜不鲜不算好"之说。

图/人民网-人民电视

黄陂三鲜制作工艺繁复讲究,三菜合烧,鱼有肉味,肉有鱼香,别有风味。由于三菜中有鱼、丸、糕三字,人们便赋予其以年年有余、家家团圆、步步高升的寓意,为图吉庆,年节必备。

四季美汤包制作技艺

不到四季美 枉作武汉游

四季美始于1922,曾经的它和“小桃园”、“老通城”、“老正兴”,并称为中山大道上的“四大天王”。“四季美”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当家产品非“汤包”莫属。

图/武汉市文化和旅游局
图/江汉文化

张德隽是现在四季美的负责人。在得知火神山医院工地和很多医院的饭食问题需要援助后,1月26日,他和12名员工就加入了抗疫一线的战斗,无偿提供汤包、烧麦。从1月30日到2月2日,四季美为建设者们免费供应了5万个汤包。

公安牛肉三鲜制作技艺

硬核过早 只服公安

图/湖北卫视

“我们一到公安县就听当地人说,这里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人们一早起来要喝早酒吃火锅,这不一大早一起来,在当地非常有名的牛肉一条街,就已经很热闹了。”这是2012年10月中央电视台《远方的家》《北纬30度中国行》对公安牛肉火锅报道的一个片段。

图/湖北卫视

在公安,牛肉锅又叫“牛肉炉子”,喝早酒,吃牛肉炉子,是公安地区流传广泛的民俗。公安牛肉三鲜精选牛肉、牛肚、牛蹄筋三种食材,夹起一筷放入嘴中,鲜香美味,回味无穷!

东坡肉制作技艺

传承千年的黄州东坡肉

北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初),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挫,被贬至黄州任协团练副使。由于贬职,每月薪俸不多,生活不宽裕。后经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黄州城东旧时营防废地数十亩,让他在那里亲自带人开垦耕种。

▲苏东坡《猪肉颂》

苏轼煮食猪肉,因为“慢著火,少著水”而使汤汁稠浓,味道醇厚强烈。菜因人传,加上黄州人民怀念和敬仰这位名满天下的大文豪,便将他所创的这道香酥软烂的佳肴——红烧肉,命名为“东坡肉”。

簰洲圆子制作技艺

香飘海外 湖北名菜

图/嘉鱼旅游

咸宁·嘉鱼被称为“武昌上游之邑,湘湖要冲之区”,县境内滨江含湖,水系发达。因此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其中尤以嘉鱼簰洲的鱼圆子扬名天下,小小的鱼圆凝聚了嘉鱼人勤劳朴实的精神和当地独特的饮食文化。

图/嘉鱼旅游

湖北嘉安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是湖北省非遗代表性项目《簰洲圆子制作技艺》的保护单位。据了解,自疫情发生以来,它已先后为嘉鱼县人民医院援鄂医疗队、簰洲湾镇政府等抗“疫”一线单位累计捐助物资达20余万元。

虎福瑞麻花制作技艺

百年传承 香酥可口

图/虎福瑞食品

“蜂糖麻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一声声熟悉的吆喝,常常会在随州街头巷尾响起。虎福瑞麻花,又叫蜂糖麻花,溯源于清朝乾隆末年,距今已有200余年历史。

图/随州市曾都区群众艺术馆

甜而不腻,香酥可口,虎福瑞麻花制作技艺不仅保留了祖上传承下来的传统的宫廷麻花秘技,而且随时代发展,在配方、工艺、口感、外形、包装上传承创新,备受大众好评。

宜昌凉虾制作技艺

凉虾 却不是虾

图/爱上宜昌

宜昌凉虾其实并不是冰冷的虾子,而是一种只有宜昌本地才常见的饮品。用大米制浆配用食用石灰水熬成糊状,用漏勺漏入凉水盆中而成。因头大尾细形似虾,故此得名。用它配入红糖、桂花糖水,是夏季解暑佳品,香甜软嫩,入口冰凉。

图/爱上宜昌

图/青春宜昌

如今的凉虾也从只有大米的“白色版”,发展到用玉米做的“黄色版”和用黑米做的“黑色版”了。在宜昌凉虾界有两个元老级店铺,分别是郑信记和彭桂花。中意哪家,就看个人喜好了。

神仙叶凉粉制作技艺

来自大自然的馈赠

图/丹江口文旅 陈志刚摄

神仙叶凉粉,又称为神仙豆腐,是以神仙叶(二翅六道木)为主材料,用水调制而成的食用品。口感醇厚,回味清香。相传从前的饥民,就是靠神仙叶凉粉度过了灾年。

图/丹江口文旅

暑热难耐的夏季,胃口总是缺缺,冷藏的神仙叶凉粉晶莹剔透,犹如翡翠一般,顿时有了提筷的冲动。最后拌入的调味料,可以根据自己喜爱的口味调制,一缕冰凉顺喉入肚,身心舒畅!

非遗在漫长岁月中沉淀下来的

不仅是一份技艺

更是对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非遗人,加油

原标题:《细品湖北这些“舌尖上的非遗”,是否有你家乡的味道?》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