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如何均衡处理画面中的视觉元素?

2020-05-26 10:0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对称与均衡是摄影艺术中一个极重要的构图方式,它同主体与陪体、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都属于形象思维式构图,主要通过视觉和心理的感悟关系来表现作品内涵。与较直观的点线面等组织结构式构图相比,形象思维式构图更偏向于感悟,更注重事物之间的内在和外在联系。

对称与均衡在构图中是一个不易言说的概念。在《风光摄影的美学表达》 一书中,作者 李凡 以4幅作品为例,从画面前景、左右、上下、填充及空间等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均衡处理画面中的视觉元素:

前景对称显均衡

晨曦初露,沉睡的云贵高原在天边一缕晨光的召唤中渐渐醒来。山势蜿蜒着,延伸着,最终消失在紫色和橙色的氤氲之中,昭示着辽远高原的苍茫。淡淡的晨雾中,由于空间透视的变化,山峦影调由深而浅,浓淡相宜,使画面的三维空间感跃然而出。前方两侧的山崖拉开了画面的纵深,犹如一道石门,拱卫着身后这雄壮和幽深的群山峡谷。

在上幅这张照片中,前景两侧的山崖左右对称,且前景影调较深,后景影调较浅,符合人眼观看的视觉规律,即近深远浅,从而使整个构图稳重,达到了视觉上的均衡。

左右对称显均衡

穿行于藏、川、滇三省区之间的金沙江,在苍茫广阔的横断山谷间纵横捭阖,肆意流淌。千万年来的江水奔涌冲刷,使得江岸壁立千仞,一片荒凉与坚硬。川滇交界段是整个长江流域中最为干旱的地区,呈现出一派干热河谷景象,江边陡坡像被烈火烧灼过一般荒芜和干燥。从云南德钦县的奔子栏镇附近向对岸眺望,金沙江围绕四川得荣县的日锥峰转了个“Ω”形的大弯,左右两边的山谷和江水形成完美的对称。山为阳,体现稳定,水为阴,体现动感,山河相间中彰显着天地、阴阳的和谐与均衡。在欣赏自然造化神奇之际,不由得深深感叹:自然才是构图的真正宗师。

200 多年前,昆明大观楼长联作者、被后人尊称为“联圣”的孙髯翁,在游历虎跳峡时写下了《金沙江》一诗:“劈开蕃城斧无痕,流出犁牛向丽奔。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描述了水流湍急,犹如洞天石扉的金沙江峡谷景色。抚今追昔,突发奇想:如果髯翁先生当年能亲临此地,他又会如何称颂这金沙江大拐弯的天造奇景呢?

上下对称显均衡

曾有人赋诗九寨镜海“湖中工笔描树木,难辨难解虚与实。”的确,镜海之美,只要是亲临现场的人,绝大多数都会发出由衷的赞美。

我以为,九寨镜海之美,是在虚实相生中体现出的对称之美,均衡之美,幻化之美。

镜海的对称、均衡和幻化之美,又主要是通过倒影来表达的。由于倒影的出现,体现了一种上下的对称,但对称中又存在着差异,即倒影略暗,影调深于上部的实体,这样可以使画面下部趋于稳重,只有稳重,观众的心理才能得到均衡。如果是倒影过亮,影调浅于上部的实体,会有头重脚轻之感,画面会失去整体的均衡,这是构图的大忌。

从中国古典美学角度来看,突出倒影的存在,通过虚实相生的风景,表达的是“舍形而悦影”的思想。这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绘画创始人、青藤画派鼻祖徐渭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形是具体,影为虚幻,舍形而悦影就是要以虚幻的表达取代具体的形式。中国艺术论认为,真正的艺术形式不是照抄现实,而是超越现实;真实的存在会引起人的物质之念,而影的存在,虚虚实实,若有若无,能让人从具体的物质形式中脱开。这一思想对后世中国艺术家的创作具有极大的影响,很多的艺术形式都与此相关。

中国艺术看重影,强调“舍形而悦影”,通过虚幻来表达对世界、对生命的认知,体现的是以道家淡泊哲学为渊源,结合禅宗虚幻智慧的“禅”意之风景。

计白当黑显均衡

云雾,是元阳梯田的一大特色,由于东面的深壑下为干热河谷,大量的水汽蒸发后上升到达一定高度,温度下降后即形成云雾,以致一年中长达200 多天云遮雾罩。云雾是这里的常客,但又是一个匆匆的过客,更是一个变幻无常的神秘客,没人能准确预测它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态来到,又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形态离开。如果失去了云雾,元阳梯田的美,可能就要大打折扣了。

在摄影的形象思维式构图中,利用空白的心理填充塑造出空间占据的方法是比较有特色的均衡式构图。空间占据有计白当黑、计黑当白、以虚为实、以实为虚等感觉填充方法。照片左上方大面积的空白,就是一种“以虚为实”和“计白当黑”。除了用阶梯式构图传达出动感、递进、节律的感觉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空白、悬念的心理填充来使观众产生遐想:空白后面是什么?云雾从左向右流动,产生动势。用这种空间占据、感觉填充,最终取得画面的整体均衡。

在我国的传统艺术中,利用感觉填充和空间占据来取得全局均衡是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以书法为例,清代书法家、篆刻家邓石如说:“字划疏处可使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其大概意思就是,书法的结构和通篇的布局必须疏密虚实,避免平板和单一,既要注意黑——字形笔画的实体部分,也要注意白——字形距离及行间的虚疏部分,通过黑(存在)来表现白(虚空),通过白,又让观众思绪有酝酿和发散的空间,相辅相成,最终获得整体的均衡。中国画也同样如此,常常通过大片留白,稳中求奇,险中求稳,着意对比的手法,最终形成一个富有节奏的协调整体。

借鉴、学习书法和绘画中的创作思路和手法,能大大开阔视野,提高我们在风光摄影创作中的美学鉴赏力和运用能力。

图文摘自

作 者:李 凡

开 本:16 开

版 次:2019 年12 月第1 版

定 价:79.00 元

这是一本从中国传统美学角度解读和展示

进而证明风光摄影价值所在的书

以 中国美学原理 为基础

借鉴 西方艺术理论

从 构图、光影、色彩、气势、意境 五个方面入手

帮助中国摄影人提高美学修养

进而提升风光摄影创作水平

原标题:《如何均衡处理画面中的视觉元素?》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