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学习“四史” 回眸校史|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5-27 0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是新中国成立后兴办的第一所高等外语学府,是新中国高等外语教育发祥地之一。自创建伊始,上外便继承了革命学校的“红色基因”,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参与并见证了新中国的历史发展。

即日起,官微推出“学习'四史' 回眸校史” 系列,讲述校史故事,以校史为切入点,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四史”)。

新中国成立后,为学习和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国家亟需培养大批俄语人才。1949年11月,上海市委第一副书记刘晓在市委召见时任时代出版社社长姜椿芳,传达了中共华东局和上海市委的决定: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第四部为基础,在上海创办一所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定名为“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

约在开国大典之后不久的十一月间,上海市委通知我去谈一个问题。我应命前去,市委第二书记刘晓同志接见我。他说:“党决定办一个培养俄语人才的学校,一要赶快筹备成立,二要用速成的办法进行培训。”

——姜椿芳《上外的节日》

由姜椿芳口述,秘书记录的“关于上海俄文学校创办经过”

1949年12月3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以姜椿芳个人名义发起的上海俄文学校招生简章,简章内容包括招收名额:即高、中、初三级学生300名,规定了相应的招生条件,还介绍了学习年限、时间及待遇问题。

上海俄文学校招生简章

由于校址还没落实,报名地点就设在位于淮海中路逸村二号的时代出版社编辑部,借位于山海关路的育才中学作为考场。当时前来报考人员各方面差异较大,他们年龄跨度在15岁到40岁之间,文化程度不同,社会身份非常复杂,有学生、个人、农民、店员、教授和法官,还有国民党的军官、法官和行政人员等。考试内容包括政治、语文和外语三门功课。

上海俄文学校准考证

1949年12月29日,《解放日报》刊登了《上海俄文学校揭晓公告》,公布了学校录取的学生名单,共录取学生350名,超出原计划招生人数50人。

上海俄文学校揭晓通告

1950年1月5日至10日,录取的第一批学生陆续报到入学。学校最初的校址位于宝山路(原暨南大学二院),后迁至东体育会路330号(原暨南大学一院,现虹口校区)。学校最初只有南大楼和东大楼组成,连接两个教学楼的是一个明亮的玻璃走廊。大门设在东体育会路上。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学员简历登记表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学生证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校徽

刚换上新校服的同学在校门外拍照留念

开学典礼前夕,用松柏枝装扮的校门(大门正对面即为玻璃走廊)

1950年2月19日,学校举行开学典礼,陈毅市长亲临学校并作报告。

他在《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开学典礼上的报告》中指出:革命的俄语工作者应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应去掉单纯的技术观点和雇佣式的职业观点。只有这样,学到的俄语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以此勉励学员勤学苦练,早日成才。

陈毅市长来校参加开学典礼(左一陈毅市长,左二姜椿芳校长,左三苏侨协会会长齐布诺夫斯基,左四教师松古洛夫,右一教师格列鲍夫)

陈毅市长和苏侨协会会长等来宾在主席台上

姜椿芳在开学典礼上致词

你们是幸福的,你们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外语翻译人才,将成为国家的宝贵财富。希望你们积极进行思想改造,建立革命人生观,努力学好俄语,报效祖国。

……我们的学校不是一般的学校,而是一所革命学校。为什么叫“革命学校”,因为这所学校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那就是满足国家的当前建设需要,让我们国家的人民能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大家来到这所学校学习,是为了今后能更好地位国家建设服务,为人民的幸福生活服务。

——姜椿芳在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陈毅市长非常关心学校的发展,曾多次亲临学校视察并指导。

陈毅市长主持上海俄文学校校务会

聘教师、编教材,这也是学校筹备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工作。在接到筹备任务后,姜椿芳当月即与华东革大所派代表涂峰取得联系,一起与上海苏侨协会领导会谈,商谈聘请开学所必需的苏联教员问题。在苏联教员的选聘中,不仅要求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语言教学能力,正确的政治倾向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

姜椿芳与革大代表会见上海苏桥协会领导

聘请外国顾问及专家暂行办法

在教材的问题上,姜椿芳原本想自编教材,但因为学校从筹备到开学仅仅只有两个月时间,来不及编写,后决定采用现成读本《俄文初级读本》和《俄文读本》,这两本教材都是由姜椿芳署笔名“贺青”编著的,这些教材又被学生称为“贺青读本”。

上海俄文学校教材《俄文初级读本》《俄文读本》

因为学员身份构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第一期和第二期学员入学后都要统一先进行三个月的思想改造,之后才开始学习俄文。政治课也是哲学课,学习内容有恩格斯的《社会发展史》、毛泽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学习方法是大课和小组讨论相结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和地位。

同学们围坐在一起讨论政治课内容

俄语教师集体学习马列主义和毛主席著作

在政治学习期间,学习到社会发展史中“劳动创造人”这一阶段时,全体师生们将当初被叫作“龙须沟”的臭水沟填平,修筑了两条从宿舍到教室和食堂的煤渣路,分别为“劳动路”和“实践路”。

举行修路竣工典礼的主席台

学生与外教伊琳娜老师在修筑的“劳动路”牌前合影

外教老师授课场景

学校在办学之初就采用了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邀请到了多位党政领导和专家学者为学生开展不同主题的报告或者讲座,这些人不仅包括陈毅、夏衍等革命家;还包括资深俄语翻译家、著名的哲学家兼教育家冯定和著名经济学家沈志远等,这些讲座提升了学生的政治素养,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翻译家草婴来学校做讲座

1950年10月19日,学校召开共产党员大会,公布党的组织和党员名单,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中共华东革大外专总支委员会党课旁听证

脱胎于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设上海俄文学校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和发展的步伐,迄今已走过七十余载峥嵘岁月。学校自诞生伊始,即明确办学目标为培养具有革命人生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外语工作者。面对办学场所简陋、师资教材缺乏等不利条件,学校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创造办学奇迹。七十余载风风雨雨,在一代一代上外人不断地坚持和努力下,学校实现了办学史上的多次飞跃和重大突破。

“红色基因”是上外骄傲传承的精神血脉,“国家队”是上外始终坚守的身份定位。与新中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上海外国语大学,始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以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己任。

以史为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从学校发展的历史故事中,上外人汲取智慧,获得力量,凝聚情感,凝结共识。将从校史中获得的强大精神动力转化为建设学校的坚实行动力量,上外人,一直在奋斗!

来源 | 党委宣传部 校史馆、档案馆、博物馆

作者 | 周源源 顾忆青

图片 | 梁义彬 鲍世修 朱立奇 等

编辑 | 李磊

●●●●●

阅读上外多语种资讯,欢迎访问

http://global.shisu.edu.cn

原标题:《学习“四史” 回眸校史|与新中国同龄的上海外国语大学》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