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为山央视《新闻联播》发言完整版曝光

2020-05-27 04:1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全国“两会”上的东台面孔

前天,@幸福东台 官方公号推出了专题(详戳蓝字了解详情)。

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协副主席、东台人吴为山在发言中提出,文化来扶贫使他们有造血功能,建议要加强规划引领,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项的规划当中去。

由于《新闻联播》时长限制,冬粉觉得意犹未尽。今天特刊发完整版提案。

吴为山,男,汉族,1962年1月生,江苏东台人,全国政协常委、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常委,文化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城市雕塑家协会主席,住建部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雕塑院院长,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暨文化名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2017年12月10日,当选为民盟中央常委。

2018年1月,吴为山获得连任,荣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8年3月14日,吴为山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聚焦两会

2020年5月21日-28日

今年两会,吴为山带来的四篇提案均与“文化”有关。我们特将提案摘要分享与各位盟友——

藏品梳理 合理定级 有效利用

关于制定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的提案

美术馆承担着对视觉文化成果的收藏展示、研究梳理、公共教育的重要职责,对于国家文化的传承与积累以及引导美术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人民基本公共文化权益、促进公民道德建设、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美术馆的藏品承载着国家、民族的文化记忆,是美术馆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

近年来,我国美术馆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呈现繁荣景象,藏品数量快速增加。然而,与日渐丰富的藏品资源形成反差的是,由于各种历史原因,至今尚无出台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目前已经颁布的《文物藏品定级标准》《近现代一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主要是根据文物藏品的特性和价值来制定。但是在美术馆的实际工作中,文物类藏品的定级标准对于美术藏品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难以对美术藏品进行合理定级。造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的馆藏文物“必须区分等级”的法律规定不能完全贯彻落实,美术馆藏品法制化管理无从谈起。同时,出现了一些美术馆、美术收藏机构各自为政,自定标准,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这给美术馆藏品的科学保护和规范管理带来诸多困难。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尽快研究制定全国统一的《美术馆藏品定级标准》,明确不同级别藏品的划分依据和具体要求,完善美术馆藏品管理基本制度体系,提升美术馆藏品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二是在美术馆藏品的级别划分上,可参照《文物藏品定级标准》,将藏品分为珍贵藏品和一般藏品,其中珍贵藏品分为一、二、三级。定级的标准应着重考虑“作者”和“作品”两个核心指标项,即一方面要看作者在美术史上的成就、地位和影响,另一方面,还要从藏品本体的艺术性、珍贵性、代表性、稀缺性、完整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

三是美术馆藏品定级是一件复杂、细致的工作,需要慎重对待。国家文化行政部门可组织相关专家,根据美术馆实际情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美术馆藏品特性深入分析,研究提出美术馆藏品的定级原则和定级标准。此外,还需规范藏品定级工作的运行模式,保障定级工作顺利进行,对美术馆藏品定级工作的开展基本的途径和操作程序做出具体规定,包括相关组织机构、运行机制、经费保障等,以确保全国美术馆机构遵照执行。

让革命老区留下艺术经典

关于加强红色题材精品创作,并落实到革命纪念地的提案

近年来,红色题材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其中不乏一些精品力作,但高质量的艺术精品仍然缺乏,甚至还出现一些不理想、低品质的作品。此外,红色题材艺术经典大都被收藏于各大美术馆、博物馆,而相应的有关的老区的革命纪念馆却鲜有收藏。为传承好红色基因,让红色艺术精品不断走进人民。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

《共商国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大型浮雕(局部) 吴为山

红色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红色历史遗物、建筑、旧址等,它们是红色基因的“孕育地”“储存库”。艺术创作应以革命历程为线索,以革命精神为突出点,兼顾区域特点,做好对红色资源的调研。沿着中国革命所走过的路,从建党、革命根据地建立、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夺取全国胜利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进程。在调研过程中,要找准结点,提炼精神,编写脚本。也要注意到印刻在原革命根据地和当时的国统区,甚至境外的红色革命足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进行经典的解读。

二、加强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

在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大师示范引领和传帮带教的作用,注重对红色题材的当代表现方式及其理论的研究,充分体现历史观、艺术观和表现方式;艺术表现要区别于图解情节的简单描绘与刻划,避免将创作流于概念化、公式化、脸谱化,要挖掘思想的深度、历史的厚度、情感的纯度、艺术的高度、审美的新度;在创作中组织学员集中学习“吃透”红色题材,研究新时代红色题材创作的规律,带领学员进行实地考察,如重走长征路等,增强创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三、做好红色题材创作规划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安排,例如,可考虑由中宣部统筹制定红色题材创作规划,合理调配人员和各种资源。同时,要充分发挥红色故事发生地的各级政府、国家艺术基金及各类艺术基金、各行业协会、各艺术创作机构和艺术展览机构、党史研究部门及专家的作用,引导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红色题材艺术创作。

四、深化红色题材精品宣传推介

一是在革命老区策划主题展览;二是梳理红色题材经典作品;三是推动红色艺术精品进教材,培养青少年爱国爱党的情怀;四是结合好革命纪念地所在的城市需求,如雕塑类艺术创作应结合地方区域的文化定位,利用好城市空间,展现城市的“红色魅力”。

文化交心 同舟共济

关于注重通过艺术加强疫后的国际文化交流的提案

在中国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170多个国家领导人和40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通过各种方式,纷纷高度评价中国为抗击疫情所做的努力,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对中国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意义。但是,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面对种种因疫情而起的谣言、阴谋论和歧视言行,在疫情后加强与深化文化交流是消除隔阂误会、促进民心相通相知的重要途径。而艺术能直指心灵,是最好的沟通交流方式。对此,我认为应在疫后注重通过艺术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抗疫故事,消除误解,增进理解,共同发展。建议如下:

一、阐释好中国抗疫故事背后的中国理念

△抗疫创作《使命》

向世界讲好中国抗疫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要用最鲜活、最真实的语言进行表达。一是聚焦抗疫现实,塑造出鲜明的“在场感”和“当下感”。二是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三是歌颂医务工作者伟大的奉献精神。四是要有自觉的超越意识。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引发全人类的思想共鸣,构成中国抗疫故事从现实到精神的表达,让世界更加清晰、真实地了解中国。

二、通过经典作品有效深化国际文化交流

在此次抗疫过程中创作的经典作品,应以其敏锐性和鲜明性、现实性和精神性结合,使作品充满艺术感染力,充分体现新时代最特殊的“抗疫精神”。展现出深藏在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强大的精神力量,彰显伟大的党、伟大的民族精神、伟大的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以及这种制度引领下的全民族的人文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在复杂的形式下,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是人类积极的正能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其价值可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丰富的资源。

三、积极扩宽对话途径,拓展文化交流渠道

大力拓宽对一些国土小、人数少国家的对话途径,做好文化交流的顶层设计,加大配套资金投入,增建文化设施,推动开展文化经典的交流活动,实现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中国文化经典在海外更好落地,让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全面了解中国、认识中国、亲近中国,扩大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同时,加强与国际组织开展文化合作,积极发挥国际组织的作用,推动促进国外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当前,国际疫情还在持续蔓延,但文化交流并没有中断。应特别加强与世界各国著名文化人士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加强与那些了解中国、对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人士交流,以他们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拓展、加深与世界的沟通,使中国文化在更为有效的渠道和平台上更好地传播。在交流传播的方式上要深入研究“线上”的特性,充分利用好线上的独特性及其不可取代性,进行广泛而生动、深刻的交流。

以高质量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夯实扶贫攻坚基础

文化扶贫是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的关键。目前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中西部农村地区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保障任务还十分艰巨。二是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对接不够精准。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还不够高,一定程度上存在群众“用不上”“不想用”的情况。三是开放性、创新性不足。在供给方式上,简单化、灌输式的供给比较多,更加人性化的、接地气的供给方式不够。四是农村文化人才严重缺乏。基层公共文化机构专职人员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水平参差不齐问题比较突出。

根据以上问题建议:

一是深度对接乡村振兴战略,牢牢把握农村文化建设有利契机。加强规划引领,将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专项规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村一品”,挖掘乡村特质,明确发展定位,突出个性发展。

二是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路举措,着力提升服务效能。统筹公共数字文化项目建设,深入实施“互联网+公共文化服务”。如“江苏公共文化云”服务平台,有近600家乡镇综合性文化站入驻,两年多累计服务人次超9100万。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文化和旅游产品交易中心”“农村书屋”“ 云上美术馆”等,促进农村供给主体多元化、服务内容多样化,通过信息化手段推动文艺经典资源共享。

三是着力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内涵,进一步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三农”题材群众文艺作品创作,使优秀乡村文化深度融入乡村居民日常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引导农村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浙江丽水连续数十年举办村民自编自演的“乡村春晚”。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开展乡村艺术普及活动,孵化村民文艺组织,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文化名片。

四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传承发展,大力弘扬农村地区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传统古村落可持续保护和发展,提高农村地区非遗传承人群的传承能力和传承动力,可与国家级、省市级博物馆美术馆结成帮扶对子,通过展览展示和宣传平台帮扶非遗传承人脱贫致富。

五是树牢融合发展理念,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互促共进。加大乡村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普查、梳理、挖掘力度,依托文化创意,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推动有条件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中心提供文化旅游服务功能。促进乡村民宿资源开发和产品建设,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支持开展红色旅游、农业旅游等项目。

六是切实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充分激发农民群众文化自主性。挖掘培养有影响力的乡土文化人才,创新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培育“新乡贤”,鼓励本乡本土走出去的知识分子、企业家、退休干部等回乡参与文化事务。指导实施乡村优质文创项目,吸引优秀人才常驻,定期开展文化艺术公益培训。

相关阅读

2、

@幸福东台 官方微信姊妹号集合,

欢迎冬粉点开并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

本期监制丨小东 编审丨小鹿 主编丨小峰

有爱的人能看到“怦怦跳”↓↓↓

原标题:《吴为山央视《新闻联播》发言完整版曝光》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