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小家传大家 共筑家国梦‖2020年运城最美家庭十大好家风故事之绿色环保

2020-05-29 02: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潘华峰家庭事迹材料

——盐湖区潘华峰家庭

家规家训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

求同存异、民主平等;

尊老爱幼、热爱生活。

潘华峰,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优秀歌手,运城爱心大使,他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他的家庭幸福美满,是社区里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团结邻里、乐于助人。生活中,他们总能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圆满地解决在别人看来非常棘手的问题。妻子既是丈夫事业的好帮手,又是干净利落的家庭主妇,把家庭经营的井井有条。长期以来,她全力支持丈夫的事业,侍奉老人、教育孩子、料理家务,受到邻里的一致好评。夫妇两人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德育人,每年特定时候,潘华峰夫妇总会带着孩子一起做志愿者,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传承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在这个家庭里,尽管每个人的性格、文化、志趣不同,但是他们能求同存异,互帮互助、相互包容,形成了民主平等、文明谦让、尊老爱幼的良好家风。这也形成了他们家里特有的家训---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求同存异、民主平等、尊老爱幼、热爱生活。

真心待人是他们全家的处事态度,与邻居和睦相处,亲如家人,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邻居解决一些燃眉之急,用实际行动为和谐社会的创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勤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华峰夫妇是会统筹规划生活的人,在他们的指导下,他们全家崇尚这种简约却不简单的生活方式,用华峰老师的话说:该省的就省,该花的就花,绝不浪费,一定要做到“钱尽其责,物尽其用”。所以,在他们家见不到一点浪费,对亲朋好友的资助却从不吝啬,华峰爱人说:有好的东西,我们宁可自己不用,也会送给需要的亲友。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家庭开支合理规划,控制水电使用、减少生活垃圾,生活用品做到循环使用,这样做并不仅仅是为了节省金钱,更重要的是不想浪费生活中的有限资源。他们不仅能搞好家庭卫生,也十分注重工作场所、公共场所的卫生及绿化工作,养成了高效、节能、文明的生活习惯,把自觉维护社区公共环境和公共利益当成一贯的追求。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爱护环境是一种美德,遵守法规是一种美德,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爱护公物是一种美德,他们最爱说给孩子的话就是:“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勤俭持家的传统不能丢,生活中点点滴滴要从小事做起,这样才是一个有爱心、有公德、有素质的人”。

一个家庭的和睦不只是对自己家人要关心、关爱,还要处理好邻里关系,恒大是一个比较大的社区,更是一个人群复杂的小区,每当邻居们有什么事情需要帮忙的时候,他们总是热心帮助。华峰一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文明和谐家庭的深刻内涵。他们觉得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随意的伸手、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可以让彼此心里感到温暖,都可以为创造美丽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多年来,他们与邻居和谐相处,彼此尊重,结下了很好的人缘,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作为一个歌手,近年来,华峰除了唱好自己的歌,还和爱人一起投身公益事业,为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社区每次举办的公益活动中,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华峰身兼多职,异常繁忙,但社区的每次公益活动,我们都能看见他的身影。在一次学雷锋志愿者活动中,社区邀请华峰老师参加,电话联系中能感觉到华峰老师声音疲惫,身体不适,就叮嘱华峰老师在家好好休息,可是,活动当天,大家还是看到华峰精神十足地到了现场,用实际行动完美地践行着雷锋精神。

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华峰被评为“运城市爱心大使”,2019年,当选为爱心艺术团团长,他说,“团长”不仅仅是一个称号,它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更应该为之付出努力,让更多的人感受到社会的和谐、家园的美丽、生活的幸福。

世间万物,因和谐而美丽,因和谐而温馨,社会是这样,家庭也是这样。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个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只有每个人都奉献一点爱,家才会更温暖;只有每个家庭都幸福了,我们的社会和祖国才会更加繁荣昌盛。我们祝福华峰老师,更希望他用孝心,爱心、真心去演绎人间的美好,去诠释平凡的幸福,去抒写和谐的内涵,去歌唱美丽的家园。

优良家风传佳话 播爱奉献誉河东

——闻喜县郑喜贵家庭

家规家训

做善事,多帮人,

尊长辈,能吃苦。

在舜耕历山、禹凿龙门的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只要说起优良的家风家教和严格的家规家训,谈及对社会的奉献贡献和楷模引领,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夸赞郑喜贵和董翠云老人的和谐家庭。郑喜贵,78岁,中共党员,原闻喜县水利局局长、山西省劳动模范、山西省水利功臣、全国模范水利局长,退休后和妻子董翠云共同创办了碧海学校、碧海幼儿园、碧海早教中心,并获得了全国优秀民办学校、全国优秀民办幼儿园、全国素质教育示范校、山西省优秀民办学校、优秀民办幼儿园、山西省文明单位、山西省蒲公英儿童文化园、山西省优秀办学者等多项荣誉。老两口和五个子女的二十二口之家个个成员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助人、相敬相爱,被评为运城市文明和谐家庭,是当地有口皆碑的和谐之家。

锐意进取铸辉煌 老有所为树新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郑喜贵冒着政治风险,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率先在全省搞起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农民日报》一年内刊登了十一篇他的先进事迹,在畖底镇任党委书记期间,率先搞产业结构调整,使得畖底的老百姓人均一亩摇钱树,为全省发展经济林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在水利局任局长期间,为闻喜夺得国家和省级多项大奖,连续五年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闻喜水利局荣获五连冠“禹王杯”,妻子董翠云在闻喜工商局工作期间,共获九次“先进工作者”称号,并荣获山西省工商局“工商卫士”称号。夫妻二人退休后,发动家庭成员及亲朋好友,先后筹资960万元创建了碧海幼儿园、碧海学校、碧海早教中心,并在家族良好的家风基础上独创了“郑氏德育法”用于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得到了省、市教育专家的认可和推广,每当别人肯定他们的成绩时,老两口总是说:“人活着就要为社会做点实事,我们只是尽我们所能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我乡镇的孩子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办学十四年来,共培养小学毕业生1300余人,幼儿园毕业生1500余人,安置大中专学生就业一百余人,学校获国家、省、市、县各种荣誉六十八项。

夫妻恩爱齐并肩 尊老爱幼家和睦

不论在以前的工作岗位,还是退休后的再次创业,郑喜贵、董翠云夫妻二人互相理解、尊重、关心、支持。他们要求家庭成员在单位要爱岗敬业做优秀员工,在家庭要尊老爱幼睦邻做出表率,在社会要传承优良家风做文明公民,追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完美统一。董翠云侍奉瘫痪多年的婆婆十年如一日,端水端饭、洗头洗脚。现在他们老两口已过古稀,儿子晓峰和儿媳史金萍无微不至地照顾老人。在这个和睦的家庭里,虽然个人的年龄、辈份、性格、文化、志趣不同,但家庭成员能互相体谅、宽容谦让。在这个奉献之家里,长辈将所有的爱播撒给晚辈,成为孩子们工作学习的坚持支柱和强大靠山,晚辈们传承家风勤奋工作,积极进取让老人心情愉悦、干劲倍增。

为国教儿女成才 为家育晚辈立志

把孩子培养好,是对国家对社会的一种奉献。郑喜贵、董翠云夫妻俩对五个子女从严要求,从小进行养成教育,使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在单位都能尽职尽责,成为单位的骨干和业务能手。五个子女中有四个本科毕业生,孙子辈中有两个研究生,大女儿郑董贤做为高级检察官,多次获省级表彰和市劳模称号,二女儿郑文贤被评为山西省巾帼创业明星、运城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女乡官,三女儿郑洁获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先进工作者称号,儿子郑晓峰是县水利局的高级工程师,在节水设施给水栓的研制上获发明奖,值得老人自豪的是他们的子女思想上能积极进步,业务上能独领风骚,如今老人的孙子们在学校成绩出色,品行优良,外孙王海东获沈阳市优秀大学生称号,张普竣获运城中学锦佳奖学金6万元,孩子们在两位老人的教育呵护下正在不懈努力、茁壮成长。

崇尚科学守法规 倡导文明树新风

这个让人羡慕的大家庭生活方式文明科学,老两口时常教育儿女们注重环保,他们在荒山上创建了碧海亲子林,几年来共栽种刺槐三千余株,让孩子们养成生态环保绿色的习惯,并能以家庭为阵地,普及法律知识,倡导家庭成员爱国守法,家里人积极进取、热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待人热情有礼,董翠云老人为东镇老年协会捐赠桌、椅及办公用品,资助失去父母的石门女孩李菊菊上学,他们的善举为孩子们做出了表率,家庭里每个成员的言行举止中处处体现着文明诚信,与人交往中到处彰显着宽容礼让。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单位,一个好的领导能使单位有凝聚力,有创造力,同样,家庭里的核心人物能影响带动家庭的所有成员有好的修养和作风,并使其发扬传承。郑喜贵、董翠云两位老人德高望重,率先垂范,带领全家人勤奋工作,乐于奉献,提升了整个家庭的威望和影响,这个奉献之家的全体成员,爱岗敬业,团结协作,锐意进取,形成了温馨、和谐、奉献的良好家庭氛围,老人们乐于奉献,大人们勤于奉献,孩子们急于奉献,全家老少都在不同的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奉献的内涵,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追梦路上幸福快乐地奉献着。

原标题:《小家传大家 共筑家国梦‖2020年运城最美家庭十大好家风故事之绿色环保》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