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两会特辑】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人大代表这样评价法院司法为民工作

2020-05-29 02: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衣食住行、求医问药、抚育子女、努力养家……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如此简单。然而高空抛物、“车闹”、杀医伤医、性侵儿童、家庭暴力等违法犯罪行为,又真切地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威胁着人们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促进和谐。人们呼唤良好的法治环境,呼唤强有力的司法力量,呼唤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严惩危害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违法犯罪,维护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通过公正司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送入千家万户……人民法院的“人民”二字始终镌刻在千千万万法院干警的心中,熠熠闪光,诠释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初心与使命。

让生命财产更放心——向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亮剑”

“严惩一切暴力行为!”“大快人心!”“杨医生可以瞑目了”……

2020年4月,“孙文斌被执行死刑”的新闻上了网络热搜,网友纷纷转发评论,为遭遇不幸的医生哀悼,也为法院依法从严审理恶行杀医事件鼓掌点赞。

2020年1月16日,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被告人孙文斌故意杀人一案。马国强 摄

2019年年底以来,部分地方相继发生暴力杀医、伤医等涉医违法犯罪,造成恶劣影响。

“白衣天使”救死扶伤,人民法院保护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出台《关于依法惩处涉医违法犯罪维护正常医疗秩序的意见》等司法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严厉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彰显了人民法院对涉医犯罪“零容忍”的态度和立场;发布2019年以来人民法院依法惩处涉医犯罪的典型案例,为依法审理此类案件提供裁判引领。

孙小果、“操场埋尸案”主犯伏诛,对涉“保护伞”案件集中公开宣判,发布办理恶势力、“套路贷”、“软暴力”刑事案件等指导性文件……

2019年12月23日,云南高院依法公开宣判孙小果再审案,决定执行死刑。新华社资料图

2019年12月17日至18日,湖南省怀化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对被告人杜少平等人故意杀人案及其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进行公开审理并当庭宣判。

一把司法利剑,挥向遮蔽天空的乌云,阳光倾泻。

然而,威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并不仅仅只有暴力犯罪。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2019年1月29日,湖南省娄底市娄星区人民法院公开宣判一起被告人人数达19名、涉案金额高达1000余万元的特大产销注水牛肉案,主犯获刑15年。对于食品安全违法犯罪,人民法院铁面严惩,坚决维护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

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农资打假”典型案例,为保障农业兴旺、农村稳定、农民安心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依法审理“快鹿系”“善心汇”“泛亚案”“钱宝案”等重大涉众型案件,让人民群众的血汗钱不再伴随血泪;依法再审顾雏军案、赵明利案,给企业家吃上“定心丸”。司法保护,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感。

频频掉下的“天降之物”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头顶上的安全”;一些地方相继发生严重干扰公交车司机驾驶事故,严惩妨害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呼声高涨。

公共安全难题亟需破解。2019 年,《关于依法惩治妨害公共交通工具安全驾驶违法犯罪行为的指导意见》《关于依法妥善审理高空抛物、坠物案件的意见》接连出台,回应了社会各方关切,促进相关案件公正稳妥审理。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嘉善尚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嘉善长秀芦笋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军表示,人民法院在依法惩处此类行为的同时,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为老百姓解难题、办实事。

2019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部署在全国法院集中开展涉民生等案件专项执行行动。各地法院在专项集中执行活动中,着重做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2019年10月1日至2020年2月20日,全国法院共执结涉农民工工资案件约12.2万余件,帮助农民工追讨欠薪约51.16亿元,发放司法救助金约2.05亿元。

“感谢执行法官,为我们讨回了这3万块钱,我爸正等着这笔钱看病呢。”2019年的处暑,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法院干警被申请执行人握着手不停道谢。

老百姓的展颜是对人民法院工作最好的褒奖。

2019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民事案件939.3万件,涉及教育、就业、医疗、住房、消费、残疾人保护、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案件144万件。

“人民法院在惩治电信网络犯罪、惩治危害食品药品安全、污染环境等涉及民生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彰显出司法为民的情怀。”全国人大代表、四川久大制盐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符宇航如此评价。

拥抱生活更安心——为妇女儿童撑起法治晴空

“对其中罪行严重、恶劣者,该重判坚决依法重判,该判处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死刑。”

2020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七起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典型案例。简短有力的语句,激起了社会的共鸣。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乎亿万家庭幸福安宁,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护未成年人免遭侵害、尤其是保护女童健康成长刻不容缓、迫在眉睫!”全国人大代表、广东梅县东山中学英语教师李杏玲激动地写下了自己的感想。

严惩与保护并举,制度与政策共进。织细织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网,落实落细特殊、优先保护的政策,人民法院从未停下脚步。近年,《关于依法惩治性侵未成年人犯罪的意见》《关于审理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犯罪案件的意见》《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行为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等相继出台。

2015年3月4日,最高人民法院联合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和司法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依法办理家庭暴力刑事案件的意见》及公布典型案例。

一系列文件的背后,凝聚着人民法院向全社会宣示全面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价值追求,彰显以零容忍态度依法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鲜明立场。

全国人大代表、齐车公司货车分厂电焊工张敬华表示,各级法院要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和惩治拐卖、贩卖妇女儿童犯罪,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

本该甜蜜的“5.20”当天,眼眶青紫尚未褪去的小灿(化名)心情复杂,丈夫拳头挥来的恐惧犹在,但安徽省繁昌县人民法院发出的人身安全保护令给了她面对问题的勇气。

2020年是《反家庭暴力法》实施第四年。作为反家庭暴力法的亮点和实施重点,人身安全保护令制度落实与否关乎立法价值的实现。

“对于遭受家暴的妇女来说,解除婚姻关系非常困难,许多施暴方往往不同意离婚,导致女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仍然处于家暴威胁之下。”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百浩律师事务所主任黎霞表示,人身安全保护令可以快速有效地保证妇女安全,是当下最能直接保护家暴受害者的一项法律制度。

人民法院及时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2004份,遏制家庭暴力的发生,维护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

尊重妇女、保护儿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半边天”的万里无云、祖国花蕾的幸福盛放,让法治的阳光温暖心灵,是人民法院始终不变的追求。

千家万户更凝心——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飞入百姓家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短短24个字,人们耳熟能详、口口相传,凝练着人类崇高的品格与社会理想,更寄托着人们最美好的价值取向。

然而,“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正在挑战人们的道德取向,“谁能闹谁有理”“谁受伤谁有理”渐渐成为新闻中的高频评论……人民的幸福生活乐章,出现了杂音。

国法和情理孰轻孰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司法可以做什么?

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在司法解释中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规划(2018-2023)》,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作出细致安排。

近年来,从加强对英雄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案件纠纷的指导力度,到切实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从鼓励正当防卫、保护见义勇为者的合法权益,到出台办理组织考试作弊、涉兴奋剂案件司法解释,维护考试竞赛公平……人民法院坚持将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与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注重在司法裁判中体现鲜明价值导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裁判的指引、教育、评价功能,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英烈权益的维护就是其中鲜明的体现。” 九三学社江西省上饶市委会副主委、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主任张景辉在谈到方志敏名誉权案时如是评价。

“你们裁判的每一个案件,都注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一次庭审、执行、调解也都是通过以案释法的方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农民马慧娟在视察红寺堡区法院工作时,不由得竖起了大拇指。

清末法学家沈家本曾有这样的观点:不仅立法层面要做到“必协情理”,司法活动中也要“力求情法两尽”。

法槌落下的一瞬间,提倡什么、否定什么、保护什么、制裁什么,便刻入了百姓的生活,载入了烟波浩渺的历史。

2020年5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

董存瑞、黄继光英雄烈士名誉权纠纷公益诉讼案、撞伤儿童离开被阻猝死索赔案、自愿赡养老人继承遗产案、困境儿童指定监护人案、村民私自上树摘果坠亡索赔案……一声声法槌的敲响,都是人民法院对英烈保护、公序良俗、友善共处、诚实守信、孝老敬亲、契约精神的不懈追寻。

“让遵法守纪者扬眉吐气,让违法失德者寸步难行。”立足审判职能,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人民法院用天地之间那柄名为“法治”的天平,不偏不倚地端起了国法、天理与人情。

来源: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

原标题:《【两会特辑】民有所呼,法有所应! 人大代表这样评价法院司法为民工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