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最美方志人】扎根史志芳园的写作人 ——记邯郸市方志专家、作家李春社

2020-05-29 09: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他是地方志专家,他将地方文化的广博、文学语言的练达运用在地方志编纂中;

他是地方文化研究者,他将地方志的严谨、文学的人文关怀融合在地方文化的写作中;

他是作家,他将地方志的历史信息、地方文化的地域风情运用在文学创作中。

他跨界运用,融会贯通,相得益彰,但他更愿意称自已是一个扎根于史志芳园的写作人.....

今日之《最美方志人》,带您了解邯郸市方志专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近照

扎根史志芳园的写作人

——记邯郸市方志专家、作家李春社

李春社参加冀皖地方志理论研讨会

从地方志到地方文化

 李春社,男,1959年3月10日出生于邯郸市永年县界河店乡前曹庄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幼年时代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吃过糠,咽过菜。求学时期正赶上“文革”,他在混乱之中寻求一已的生活道路,那时,他最大的理想,是当一名合格的生产队会计,正是这一理想,成就了他小学、初中扎实的学习功底。到界河店公社中学上高中后,学校三天两头参加劳动,课堂反而成为业余的,高中两年,成为不堪回首的记忆。高中毕业后,他当过农民、修河民工、民办教师。1978年9月,他考入武安师范学校。1980年毕业后,开始了中学教师生涯。1987年至1989年在河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90年,他调到邯郸市峰峰矿区地方志办公室工作,步入志坛,从此,开始了人生新旅程。

 他常常回想步入志坛的那一天。那是1990年7月的一天上午,天很热,他到峰峰矿区地方志办公室报到,爬上六楼,他已是大汗淋漓。办公室的门开着,他走进去,看到五十多岁、头发已斑白的侯主任正爬在桌上专注地写志书,他叫了一声侯主任,侯主任才从桌上抬起头,眼睛从镜片上面看着他:“你就是李春社?”他答:“是我。”侯主任摘下眼镜,指着桌子对面的椅子说:“你就坐在这里办公。三天之内,把这些资料看完。然后帮我写大事记。”侯主任把一撂资料推到他面前,然后又埋头写起来。

 他开始翻阅资料。他是永年人,关于峰峰矿区,他过去没有概念。随着一页页资料的阅读,他才发现,峰峰矿区成立于1950年,是由磁县与武安各一部分组成的,他才知道,峰峰矿区不仅是产煤区,还是古老的磁州窑的产地,不仅有大量的煤炭资源,还有建于北齐的响堂山石窟。峰峰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期,建置最早在三国魏黄初三年的临水县。1955年还成立了省辖峰峰市。还有很多很多信息……不知怎么的,他越读,越愿意读,随着一页页资料的阅读,那些手写的、油印的、报纸剪录的经过岁月浸染的纸片,有一股扑鼻的清香,他仿佛觉得有一股清凉之风环绕全身,身上的汗慢慢地落下了。他忽然觉得,他过去三十年的岁月积累,对人生的迷茫、苦闷,对生活意义的思考与失落,在这一刻找到了,就是志,地方志,这是一个花园,一个迷宫,一个可以探索一生的宝库。

 从那天开始,他跟随着侯主任,开始了《峰峰志》的编纂,从《大事记》开始,串起资料的时间脉络。1950年成立的峰峰矿区过去没有志书,历史资料除来源于磁县、武安旧志外,还有许多的空白。他与侯主任一起,北上北京的各大图书馆,南下上海、南京、福建等地,查阅有关峰峰历史与近代史的零星文献。为了调查本土每个村的地名与沿革,搜集散落于民间的资料,他们走遍了全区180多个村庄。峰峰是一个工矿区,工业是志书的重中之重,为此,他们跑遍了全区所有的大中型企业。

 经过六年的紧张编纂,用圆珠笔写下了整整一人多高的12开稿纸,终于完成初稿。《峰峰志》出版了,老主任退二线了,他接了侯主任的班。从此,他又开始了地方志新的征程,将峰峰矿区地方志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先后主编了《邯郸市峰峰矿区志(1991-2006)》《峰峰矿区土地志》《三河底村志》《陶泉村志》《八特人物志》《邯郸市第十三中校志》《峰峰年鉴》《峰峰人物志》等20多部志书、七百多万字。

 许多人问过他,整天不是坐在电脑前编志,就是出门搜集资料,你不累吗。说实话,说不累是假的,但要说累也是假的。每天按时上班,每天按时下班,上班定心编志,下班放松休息,与所有的机关干部、公务员一样,何累之有?他从不抱怨编志有多累,相反,他总是向别人炫耀编志的享受与快乐。他常说,一个人喜欢什么,而上天安排他就能干什么,而他又有能力干好,不仅自已享受工作的快乐,而且还能得到领导和社会的赏识,名利双收。世界上还有比更这幸运的事吗,还有比他更幸福的人吗。

 在深耕地方志这片土地的时候,他渐渐发现,由地方志向深层挖掘,地方文化进入了他的视野。

李春社赴武安搜集地情资料

从地方文化到文学创作

 峰峰是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在编纂地方志的时候,李春社多次踏上境内的鼓山,对这座闻名冀南的鼓山人文景观渐渐产生了兴趣。而滏阳河又发源于鼓山,他又追溯滏阳河的源头,由滏阳河,而步入滏口径,由滏口径而步入千年古镇彭城镇,由彭城镇而触摸磁州窑,于是,在编志之余,他一边徜徉于历史文献中,一边探险于地方文化的求索中,于是,有关地方文化的文章一篇篇地出来了,分别发表于《峰峰文史资料》《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邯郸人文》杂志,以及各种有关地方文化的选本或专集中。引来外地学者的注意,引发有关专家的讨论,更引起地方政府对保护文化的热情。如滏阳河源头的探讨,过去的观点一直以为峰峰的黑龙洞泉是源头,经过李春社的实地堪察,结合旧志的记载,确认滏阳河的最上源在和村镇的金村。文章见报后,引起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地方政府申报,金村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旅游业也开始起步。比如山底地道,从宋金时期的“躲金洞”,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地道,历史悠久,规模超过冉庄地道,但藏在深山人未识。李春社通过详实的资料和考证,引起有关方面注意,现在已经开发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是邯郸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

 2007年,中国文史出版社分别出版了由他编著的《峰峰矿区第一位中共党员—张学孔传》。作为政协委员和文史专家,他参与《峰峰文史资料》第一辑的编辑,参与主编了《峰峰文史资料》第五辑、第六辑、第七辑,并撰写30多篇、近15万字的署名文史文章,在《峰峰文史资料》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多篇被《邯郸日报》《邯郸晚报》选载。2010年,李春社综合历史考证成果,结合地方志的资料,主编了集峰峰矿区万年历史于一书的《峰峰通鉴》,将历史事件、人物、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融入编年史中,一书在手,峰峰的历史尽在其中。出版后,在邯郸文化界反响强烈,获得好评。

 2015年5月至9月,为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应《邯郸日报》社之约,在“丛台周刊”开设“邯郸抗战纪事”专栏,至8月底,累计已发表抗战文章十七篇,还有数篇待发。

 在地方文化的研究中,他被历史文化深深地感动了,为了更好地表达、抒发他的激情,他又在工作之余,开始了文学创作。

李春社到乡下调研古民俗与古民居

从文学创作再回地方志

 早在80年代“文化启蒙”的浪潮中,李春社就利用业余时间,开始了文学创作。由于在文学上的成就,1987~1989年,他离职到河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学习。两年时间里,他利用七个借书证,像海绵吸水般地阅读,将中国经典著作,和西方人文社科、文学名著尽装肚中。使他从一个文学青年,变成一个学者型的写作者。他将写作看成是对邯郸地域文化的记忆,这种记忆不仅是外在的,更是心灵的,不仅是时间上的历史,更是精神上的历史。他喜欢用西方哲学和观念作参照,用中国哲学作历时性的比较,来研究当代人的生活方式,所以,他的作品在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全人类的视角,让读者能够从更广泛的领域,来认识当下的人物和故事,产生更多的思考和联想。

 多少年来,写作成为他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他在一篇札记中写道:“如果我不写作,这段留在我心里的记忆,便会沉在时间的污泥里,慢慢地死去了。虽然我没有任何义务非要写作。可是,当我放弃写作的时候,曾经经历过、触摸过、体验过、甚至理解过的岁月,会在遥远的地方悲鸣,他们的死,跟让我死一样,令我难过。为了不让自己死,我开始写作。”

 他的写作,总是关乎他生命中的邯郸,邯郸构成他写作的气味与空气。这是他的故乡。华北平原、太行山东麓,成为他灵魂深处气味的来源,那里的人、那里的事、那里的乡土气息让他魂牵梦绕,是他的灵魂中要栖息的、让他的人物要生活的舞台。人物的悲与喜、痛与乐、生存的悖论与悲壮,都结合了他在故乡的感受,他的经验来自于那里,他的性格也来自于那里,他的血液中流着那里的基因,因此,他的作品在某种意义上,是故乡的一个梦幻。他的中篇小说《皇天后土》、《鬼打墙》和《玉米之香》、《十重婚》等等,就是故乡一种梦幻的表达。他计划还要写一个长篇,好淋漓尽致地写出邯郸的大梦幻。

 他关注磁州窑。中国是一个陶瓷大国,人们的日常生活与陶瓷密切相关,每日三餐都要端碗,都要跟陶瓷亲密接触。而他恰好生活在峰峰,由于职业的缘故,他研究地方史志,对磁州窑,这座北方最大的民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窑工的生活、命运、釉泥、窑火,成为他离开故乡后失落的一种泥土气息的最好补偿。中篇小说《窑火》是他第一次尝试写磁州窑,在《章回小说》发表后,特别是在《邯郸晚报》连载后,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他还完成了一部三十六集以磁州窑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本,他期望凭自己的努力,表达邯郸地域上的东西,让邯郸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故事和梦幻被中国、乃至世界所了解和共赏。

 如果说李春社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一些成果,那是他的花,李春社的根,还是在地方志中,地方志才是他内心的文化之根。2012年,李春社从邯郸市峰峰矿区党史区志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上退居二线。随后,他参与主编了《邯郸农业志》。应邯郸市政府之邀,参加新编《邯郸市志》编纂,并担任副主编。在几位老编辑中,因他年纪最小,语言运用纯熟,具有整体架构的能力,还会用电脑,由此,他担当了志书一至四卷的总纂任务。他是总纂者,同时也是章节目的编纂者,对他来说,编纂地市合并后的第一部“大邯郸”市志,是挑战,更是一次学习机会,他勇于接受挑战,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他的视野从一个区、一个县扩展到整个邯郸,而大邯郸合并前,许多资料缺失,特别是某些专题没有前人做过系统研究,这为新志编纂带来困难。如有关文化的邯郸古代文学史、邯郸音乐史方面的,有关经济的邯郸纺织业、陶瓷业、冶金业的演变过程等等。这些内容在编纂中都是从头学习,从头研究,最终完成“纵不断线”的。他与同事们同心合力,仅用四年时间,完成了五卷本700多万字的志稿。

 李春社笔耕多年,获得了许多方面的荣誉。在史志领域,他多次荣获河北省、邯郸市修志先进工作者;2008年5月他主编的《峰峰年鉴》被河北省评为书籍类优秀成果奖,其论文《论地方志编纂中的主编意识》获省优秀论文奖。他是河北省地方志专家组成员之一,参与省内县区志的评审,并被聘为新编《邯郸市志》副主编。《乡音》杂志和《邯郸日报》等媒体对他的先进事迹进行了报道;2007年、2012年两次当选区“十佳政协委员”称号。在文学领域,他荣获峰峰矿区“文艺振兴奖”,2007年当选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是河北省文学院第四期签协作家,担任峰峰矿区红色文化研究会会长。他的电影剧本《我的母亲》拍成后已经在全国公映,即将参加北京青年电影展。

来源:方志河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