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主流媒体看宜昌

2020-05-29 16:2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5月29日

光明日报

01

(2020年05月29日08版)

全文如下

张家胜代表(湖北省宜昌市市长)

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

记者 张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作为全国疫情最重、管控时间最长的省份,湖北经济重振面临较大困难。同时,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习近平总书记时刻心系湖北,用情至真,用心至深,给予了我们巨大信心、巨大鼓舞、巨大力量。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党中央的巨大关怀转化为强大动力,坚持人民至上,不断造福人民,坚决打赢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和经济发展战。

一是奋发有为“进”。坚持目标不变、任务不减、标准不降,“咬定青山不放松”,努力以进求稳、以进促稳。二是千方百计“争”。抢抓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机遇,争取更多项目进入国家和省政策的“笼子”、规划的“盘子”、资金的“袋子”,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格局。三是全力以赴“投”。坚持以投资强度保增长速度,强化“一把手”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一号工程”,每月开展重大项目“集中开工+集中签约+集中推进”活动,推进“比学赶超”,营造敢抓项目、大抓项目、善抓项目的浓厚氛围。四是用心用情“育”。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一手抓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新动能。五是不折不扣“保”。坚决落实“带头过紧日子”的要求,将可用财力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兜牢民生底线,让全面小康的成色更足更亮。六是刀刃向内“改”。按照“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要求,以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决心和勇气,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2

(2020年05月29日09版)

全文如下

湖北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代表:

愿做呵护美丽长江的“试验田”

记者 赵洁采访整理

近两年来,我们始终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等五个关系,全面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加快绿色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我们改进工艺,用铁腕治污守护一江清水,实现了废水零排放,每年从长江取水量下降了50%。

同时,对沿江装置搬迁腾退的900米岸线进行土地修复,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让原有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态岸线,构筑绿色屏障。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共抓大保护,关键在落实。我愿继续将自己领导的企业作为大保护的“试验田”和主战场,用实际行动来推动长江大保护,呵护美丽长江。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5月29日

湖北日报

(2020年05月29日10版)

全文如下

泉水村的美丽蜕变

——宜昌军分区帮扶省级贫困村脱贫纪实

记者 张泉 通讯员 尹涛 朱勇

宜昌军分区组织官兵和民兵帮助贫困户采摘柚子。

驻宜部队官兵清理泉水溪淤泥。

贫困户闵先翠(右二)经过帮扶实现脱贫,住进了新房。乔迁新居后,宜昌军分区负责人到她家中走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希望乡亲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的讲话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是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2015年初,湖北省宜昌军分区会同3家地方单位对口帮扶该市点军区联棚乡泉水村。5年来,他们依托当地的绿水青山,发展“旅游+生态”产业,让泉水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这个原本大山深处的省级贫困村实现美丽蜕变,先后被评为“宜昌市文明村”“宜昌市健康村”,跻身“宜昌最美乡村30强”。

在泉水村的蜕变过程中,留下了怎样的脱贫故事?日前,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去探寻宜昌军分区官兵带领该村脱贫攻坚的制胜秘诀。

一条河流带来的环境之变

泉水河畔,橘子花开,香飘两岸。泉水村又迎来了一个美丽的季节。

泉水村,宜昌市点军区联棚乡最偏远的一个村落,三面被大山包围、交通不便,山岗多、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6亩。

山上流淌的泉水在山脚下汇集,形成一条泉水河,河流穿村而过,泉水村由此得名。

该村三组组长赵金华正忙着接待前来踏青和郊游的驴友。受疫情影响,原本红火的乡村田园旅游直到“五一”节前才逐渐恢复。

在这里生活了50多年的赵金华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能靠泉水河挣钱。

如今清澈的泉水河,5年前却是一条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沟。

2015年,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泉水村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宜昌军分区会同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宜昌市直机关工委、宜昌市交旅投资集团等3家地方单位实施对口帮扶。

“过去村里男子娶媳妇,女方不看家当看水窖。”在村里走访调研时,从时任泉水村党支部书记罗雨的话语中,宜昌军分区领导找到该村的穷根——缺水!

住在有泉水的地方还缺水?带着这一疑问,军分区扶贫工作队来到老赵所说的“臭水沟”源头——一个位于该村二组、三组中心地带的泉水溪湾处。该村老支书赵长军介绍,溪湾是泉水河沿线居民生活、农田灌溉的水源地,后因淤泥堆积失去储水功能,50多年来未曾有过清理,水体发臭,严重影响周边群众用水,户外游和采摘农产品的外来人员都避而远之。

2015年12月,该军分区党委常委集体来到泉水村,牵头帮扶单位召开扶贫工作现场会,明确启动一系列扶贫建设项目,泉水溪湾及河道整治项目率先开工建设。

整治动工那天,军分区协调驻宜部队官兵和原武警某交通支队调来2台大型挖掘机、1台运输车、4台排污排水设备,组织100多名官兵、民兵,投入清淤作业。历时半个多月,扶贫工作队和支援的官兵、民兵一起集中攻坚,完成了清淤工作,共清淤3500立方米,清理最深处达到6.5米。

2016年4月,军分区又筹集资金60万元,对泉水溪湾及河道周边道路进行改造绿化,新建居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设施、生活娱乐活动区。军分区协调地方将泉水河两岸作为点军区美丽乡村步游道示范点,进行加宽改造,形成环境优美的乡村旅游小道。

泉水溪湾清淤整治和河道改造美化后,清澈的山泉水顺流而下。每逢节假日,络绎不绝的游客慕名而来,徜徉在泉水河两岸游玩。50多家农家乐在泉水村次第开张,村民们自家产的土猪肉、土鸡、山药、水果等成了游客的抢手货。每年仅游客消费,为每个家庭带来的收入就达5000多元。

与赵金华一样,享受泉水河蜕变带来实惠的还有贫困户赵春元。由于环境的改善,来泉水村爬山、捞鱼、摘柑橘的游客多了起来,勤快的赵春元被聘请到村里农家乐当“大厨”,每年仅这一项就能收入数千元。

泉水河的环境之变,让原本贫困的泉水村从“求生存”走上“求生态”的转型之路。

一颗柚子产生的收入之变

在泉水河的源头,有座海拔近千米的高山,村民取名为鸡公岩。

从鸡公岩源源不断流淌出的泉水滋养了世世代代的泉水村人,如今它又承载着这个小山村脱贫致富的新使命。

站在鸡公岩顶放眼望去,一边是日渐繁华的现代都市,一边是烟波浩渺的巍巍峡江。

三峡库区蓄水后,峡江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稍高,又没有霜冻,是一个天然的“水果保鲜库”。村民祖祖辈辈有种植柚子的习惯,但由于品种单一、上市时间集中,总是卖不出好价钱,村民们收入微薄。

守着优厚自然资源,却过着穷日子。这是在结对帮扶之初,泉水村给宜昌军分区官兵最深的感受。

“泉水村最大的优势就是有优质的山泉水,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乡亲们脱贫致富大有希望。”采访中,军分区政委黄桂林介绍,从修缮泉水河开始,军分区几届领导班子都围绕着特色资源谋划泉水村发展蓝图。

为了尊重村民的习俗,保护他们种植柚子的积极性。军分区领导与帮扶单位商量,以村民的种植习惯为突破口,扶持贫困户从种好“一棵柚子树”开始,打响了一场脱贫攻坚战。

2016年3月,在摸清了扶贫的着力点后,军分区领导决定大干一场。他们请来农业种植专家,分析全村山上山下水土的品质,研究适合种植的柚子和柑橘品种。组织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民代表到福建、重庆、江西等地,学习考察柚子、柑橘种植技术和品种改良。

由于泉水村的柚子多在每年11月份上市,扶贫工作队商量决定为村里引进红心柚和“耙耙柑”等晚熟柑橘类水果,与该村原有种植的柚子错峰上市,填补该村冬季和春季水果生产销售的空白。

为解决贫困户种植成本的问题,从2016年引进红心柚和新柑橘品种树苗开始,军分区会同帮扶单位出资30多万元扶贫专项资金,购买2.8万棵红心柚和“耙耙柑”幼苗免费发给贫困户,并邀请农技服务站技术人员手把手教授种植方法,最大限度提高种植水果品质。

“品种改良要3至5年的过渡期,这期间我们吃啥呢?种植现有的柚子虽然卖不了几个钱,至少能保证不饿肚子……”正当军分区从福建运回改良柚苗时,贫困户闵泽福的一席话给扶贫队员们浇了一盆冷水。

为了打消村民的顾虑,缓解柚子和柑橘改良期间贫困户收入减少的问题,军分区协调其他帮扶单位,又为每个贫困户制定了脱贫“双保险”:设立专项扶贫资金,每年为每个贫困户提供4000元专项资金;协调宜昌市退伍老兵农业合作社,免费为贫困户家庭提供板栗薯幼苗,在柚子改良的田间套种,并签订保底收购价。

军分区司令员黄长清多次上门动员帮扶户何兴安,鼓励改良柚子品种,并保证为他找销路。终于,一人带动两人,两户带动三户,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参与到柚子和柑橘品种改良队伍中来。

以前,泉水村的柚子和柑橘都在11月、12月这两个成熟季内采摘。去年红心柚、“耙耙柑”开始挂果后,乡亲们的柑橘采摘时间从前一年11月份一直延长到第二年的3月份。红心柚和柑橘系列水果价格也一路水涨船高,村民每亩果园的收入从不到2000元提升到1万多元。全村有80多户贫困家庭形成了以柚子和柑橘为主的种植产业,每年仅种植这一项,贫困家庭人均收入就超过5000元。

一颗柚子树带来的收入之变,让泉水村民的生活从“求温饱”到“求环保”转变,满山遍野的柚子树和柑橘树让泉水村的山变绿了、人变富了。

一条道路引出的发展之变

今年50岁的泉水村村民闵先翠,日子曾过得紧巴巴:生病的丈夫需要长期吃药,唯一的儿子在镇上读高中。为了方便照顾孩子,身体有残疾的闵先翠在家附近的厂子干些手工活,挣点小钱维持家用。丈夫的医疗费、孩子的教育花费花去了微薄收入的大头。2015年,她家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从小生活在农村,闵先翠张嘴都是直白话:“以前我在村子里呆的时间少,也不知道享受了哪些具体扶贫政策。我只知道村里路修通拓宽后,现在每天进出的小轿车、大货车就没断过。”

闵先翠朴实的话语,说出了这几年泉水村的变化。

优美的自然环境,引来了无数自驾游客;香甜可口的泉水柚子,源源不断地运往外地。这一进一出的背后,是一条路带来的变化。

进出村的唯一公路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最窄处不到4米,两车相遇时只能相互退让,成了限制泉水村发展的一大瓶颈。

在乡村旅游、泉水蜜柚种植慢慢形成规模后,该军分区又联合帮扶单位打响了扶贫攻坚的第三场战役:修路。

军分区拿出100万元作为专项修路资金,又协调军地帮扶单位设法筹措经费1100余万元,用于村级道路改造建设;军分区还协调地方借力乡村路网提档升级的政策,将泉水村作为全区第一个农村路网改造试点村,进行政策性扶持。

资金到位,修路工人进驻,村里忙得热火朝天,村民们也纷纷自愿加入到修路队伍中来。贫困户有的主动让出自家的果园用于拓宽路基,有的主动参加修路施工,有的把自己的院子腾出来作为施工场地……不到半年,泉水村连接外界的公路全部硬化、刷黑,路基宽度由原来的不到4米拓展到9米。帮扶单位按照旅游公路的标准,还对公路沿线6座桥梁进行了美化设计。

公路通车那天,村民们像过年一样,自发走出家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庆祝通车。

“村里的路修好了,柑橘种植产业发展起来了,生态环境美化了,泉水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了。”军分区副司令员柯尊斌介绍,泉水村帮扶单位趁热打铁,帮助村里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聘请三峡大学旅游学院阚如良教授帮助设计泉水村旅游发展规划;每年柚子和柑橘成熟季节,军分区会同帮扶单位在村里组织策划采摘节活动,邀请旅行社组织游客进村开展乡村一日游、走进贫困户果园开展柚子采摘等活动。

一条路让泉水村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5年前,三分之一的年轻人靠外出务工为生;如今,大家纷纷回到村搞起种植和乡村旅游。年轻人回乡创业,成为带动泉水村发展的主力军。

截至去年底,泉水村人均收入超过1.5万元,全村400多户、1600多人过上了甜蜜的日子。

扶贫感言

人不负青山 青山定不负人

宜昌军分区政委 黄桂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赋予的珍贵资源。坚定不移践行“两山”理论,把扶贫工作与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紧密结合,富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相互融通,就能做到脱贫致富和可持续发展。

在有关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泉水村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中靠“山”“水”搭台,抓生态产业,大力开展山泉水保护、河道整治、村庄环境美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利用山水绿色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和种植养殖等生态产业,并依托蜜柚和柑橘种植产业,打造集户外游、采摘、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一条绿色农产品产销链串起所有贫困户,实现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有产业”的生动局面。

如今,村里漫山遍野的果林更绿了,山泉水更清了,村民的腰包渐渐鼓起来了,绿水青山回馈乡村振兴的效果更加显现。

泉水村的脱贫实践再一次充分证明,环境就是民生,碧水蓝天就是幸福。只有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金山银山才能做得更大。

依靠特色生态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协同发展,泉水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正如习主席所说,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泉水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不断奋进。

本版图片 刘海龙 摄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5月28日

光明日报

(2020年05月28日15版)

全文如下

守住“六保”底线 稳住经济基本盘

——专家解读政府工作报告

搭载防疫物资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出发。新华社发

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高校毕业生百日攻坚现场招聘会”首场招聘会在呼和浩特举行,参加招聘会的高校毕业生在“人才E站服务区”查询岗位信息。丁根厚摄/光明图片

随着长江沿线城市复工复产逐渐铺开,长江中上游航运需求逐步增加,三峡水域水上运输日益繁忙。郑家裕摄/光明图片

【经济界面】

编者按

从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668元,增加到2019年的14668元,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十八洞村,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快车道;在“数字平台经济促就业助脱贫行动”中,一批就业创业机会,带动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就业增收;得益于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贵州省从江县马安村祖英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交的税减少了,还扩大了生产规模……“六稳”、“六保”政策落实一线,从市场主体到人民群众,都有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要用改革开放办法,稳就业、保民生、促消费,拉动市场、稳定增长,走出一条有效应对冲击、实现良性循环的新路子。

“中国经济一定会率先实现企稳回升”

关键词:经济基本盘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主要因为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不确定性很大,我国发展面临一些难以预料的影响因素。这样做,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六保”是今年“六稳”工作的着力点。守住“六保”底线,就能稳住经济基本盘;以保促稳、稳中求进,就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专家解读:

中财办原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杨伟民: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经济增速目标,有利于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不提经济增速具体目标,并不是说不重视经济增长,更不是说要任由经济增速下滑。现在比GDP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六保”,更好地完成“六保”任务,就会稳住经济的基本盘。

虽然没有提增长速度目标,但经济增长的目标是融入其他目标之中了。比如提出了“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就业目标。经济增长与就业有着正相关的逻辑关系:经济增长,会扩大就业;扩大就业,也可以带动增长。可以算一笔账:假定如果实现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的目标,新增就业人口的平均年收入是5万元,全年就会增加4500亿元的收入,增加的收入大部分会用于消费,消费的扩大,又会带动其他行业的恢复生产甚至增产,其他行业生产又会带动更多的就业和收入,最终将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

新冠肺炎疫情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疫情发展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虽然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但全球疫情仍在蔓延,输入风险始终存在,国内聚集性疫情时有发生,警报还没有解除。面对这种形势,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六保”任务,是积极的、进取的,而不是消极的,是符合实际、实事求是的。

无论是保住就业民生、实现脱贫目标,还是防范化解风险,都要有经济增长支撑,稳定经济运行事关全局。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复工达产进度正在加快,我国经济在逐步恢复。从4月份的情况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3.9%,用电量、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指标增长都由负转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投资等下降的降幅在收窄,充分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潜力。特别是政府工作报告加大了政策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就业优先政策要全面强化等。这些政策落实到位,“六保”任务是能够完成的,中国经济一定会率先实现企稳回升。(本报记者张翼采访整理)

扩大内需,着眼长远发展

关键词:民生导向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内需潜力大,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民生导向,使提振消费与扩大投资有效结合、相互促进。推动消费回升。通过稳就业促增收保民生,提高居民消费意愿和能力。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提高专项债券可用作项目资本金的比例,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000亿元。

专家解读: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丁元竹委员: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编制之年。面对国际国内错综复杂的经济社会环境,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是党中央针对疫情冲击,加快恢复生产,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国家经济社会中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做出的重要部署。

当前,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对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扩大国内需求,确保就业稳定,稳定生产生活,促进社会有序向上,避免经济下行压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疫情冲击和面向“十四五”规划,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有待于更合理资源布局,尤其是,随着包括5G在内的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通过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可以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复杂的国际市场,把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上议程,不是简单重复过去的扩大基建投资,而是着眼民生,着眼长期发展,尤其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六保”要求和应对新技术革命挑战,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公共领域投资和扩大公共消费。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扩消费,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扩大有效投资,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后劲的“两新一重”建设,要优选项目,不留后遗症,让投资持续发挥效益。

让广大居民获益是实现有效扩大内需的关键。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有科学有效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公共服务政策,还需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配置体制和机制,把项目运营与就业、居民生活、居民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本报记者张翼采访整理)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关键词:保就业

2019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1352万人,调查失业率在5.3%以下,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今年高校毕业生达874万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就业保障。实行农民工在就业地平等享受就业服务政策。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困难群体就业。

专家解读:

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莫荣委员: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加大“六稳”工作力度,强调保居民就业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就业优先政策的思想。我们认为,通过“三措并举”保就业,可以实现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目标:

一是降成本、保企业、稳就业存量。针对重点地区、受影响行业和群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实际需求,通过精准施策,采取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利率下调、社保减免、援企稳岗、复工复产、就业服务等措施,帮助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稳定就业。

二是实施特别计划扩大就业。财政、货币宏观调控政策及其他经济社会政策等进行调整协同和配套,实施一系列特别计划,积极增加新的就业,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对新就业形态顺势而为,补齐短板,加快数字平台经济创新发展,扩大新增就业空间。

三是完善结构性政策防失业。通过今明两年职业技能培训3500万人次以上,高职院校扩招200万人,使更多劳动者长技能、好就业,同时缓解短期就业结构性压力。灵活就业人员等低收入人员实行社保费自愿缓缴,取消涉及就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本报记者邱玥采访整理)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关键词:脱贫攻坚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大剩余贫困县和贫困村攻坚力度,对外出务工劳动力,要在就业地稳岗就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深化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强化兜底保障。搞好脱贫攻坚普查。接续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力让脱贫群众迈向富裕。

专家解读:

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代表:2019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109万,贫困发生率降至0.6%,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在今年剩下200多天的时间里,要确保剩余551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贫困户外出务工和发展产业遇到困难,给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带来新的挑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并在就业扶贫、消费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东西部扶贫协作、兜底保障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坚定了各界对于打赢这场硬仗的信心和决心。要聚焦脱贫攻坚剩余任务,啃下“硬骨头”,确保剩余的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实现高质量脱贫。要在稳定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就业、扩大本地就业渠道、创造更多公益就业岗位上发力,以稳就业来稳收入。要拓展消费扶贫和电商扶贫空间,用互联网拓宽农特产品销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此外,还要加强对返贫和新致贫人员的监测和帮扶,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使脱贫成果更为扎实。脱贫摘帽县要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成果,并迅速转入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去,促进乡村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李慧采访整理)

“真金白银”送给企业

关键词:减税降费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强化阶段性政策,与制度性安排相结合,放水养鱼,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今年继续执行下调增值税税率和企业养老保险费率等制度,前期出台六月前到期的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期限全部延长到今年年底,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缴纳一律延缓到明年,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要坚决把减税降费政策落到企业,留得青山,赢得未来。

专家解读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过去一年,我国实施了规模空前的减税降费政策——2019年1月1日起,实施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政策;4月1日起,实施深化增值税改革政策,降低制造业等行业的增值税税率,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5月1日起,降低社会保险费率……2019年,减税降费2.36万亿元,超过原定的近2万亿元规模,制造业和小微企业受益最多。

今年,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国家又部署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这些政策涉及税费多、受益主体广,精准有力助企纾困,推动各类企业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恢复运行,体现了财税政策在关键时刻的关键作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预计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如此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无疑将继续为企业纾困减负,要把减税降费红利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添力加油。减税降费减的是政府收入,降的是企业成本,稳的是市场预期,增的是发展动能,优的是营商环境,提的是治理能力,必将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陈晨采访整理)

积极的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关键词:财政政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赤字率拟按3.6%以上安排,财政赤字规模比去年增加1万亿元,同时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上述2万亿元全部转给地方,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强化公共财政属性,决不允许截留挪用。要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重点领域支出要切实保障,一般性支出要坚决压减,各级政府必须真正过紧日子。

专家解读: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财政学系主任刘怡: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赤字规模约3.76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意味着推出一个约8.5万亿元的财政政策大包,是集中精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实现政策有为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安排。伴随着当前全球疫情和经贸形势极大的不确定性,短期阶段性地将赤字率提高至3.6%,有利于稳定并提振市场信心,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有效对冲疫情影响,真正发挥财政政策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新增的1万亿元赤字与同时发行的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将全部转给地方,主要用于支持减税降费、减租降息、扩大消费和投资等确保“六稳”“六保”的支出需要。通过特殊转移支付机制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体现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执行效率;在资金的使用上,还将更加注重进一步发挥乘数效应和杠杆效应。

“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是对今年财政工作的整体部署。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不仅为促进经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助力市场主体纾困发展提供切实保障,也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推进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有力支撑。(记者陈晨采访整理)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5月28日

湖北日报

01

(2020年05月28日03版)

全文如下

“育新机开新局”中

展现湖北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引发代表委员强烈共鸣

记者 张泉 王际凯

“你们是湖北6000多万人民的代表,我要看望一下大家”“针尖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

习近平总书记5月24日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连日来在代表委员中引发广泛热议。大家一致表示,要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化为疫后重振、浴火重生的信心决心,在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努力堵漏洞补短板强弱项,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奋力谱写湖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我们倍感温暖

“总书记深情满怀的话语,充分体现了对湖北、武汉的关心关爱,很温暖!”全国人大代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龙舟坪镇花坪小学副校长刘发英说。

“虽没有现场聆听总书记讲话,但仍有‘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感觉。从‘风暴眼’到一步步迈向‘安全岛’,总书记始终关心着荆楚大地,激励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人民也感受到总书记的温暖。”全国政协委员、省文联名誉主席熊召政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炼油二部班长马少斌说:“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激动、深受鼓舞。”他表示,回去后,要第一时间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带到公司、班组,带领大家撸起袖子加油干。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我们倍增信心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更加坚定疫后重振的信心和希望。”全国人大代表、黄石市委书记董卫民说,随着中央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的落地,政策优势将转化为发展优势。对黄石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力量聚焦到产业转型升级上,通过改革创新,推进新旧动能有序转换,提升经济发展质效。

全国人大代表、荆门市市长孙兵说,总书记特别指出,当前摆在湖北面前的紧要任务,就是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这为湖北打赢“两场战役”、夺取“两个胜利”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确保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锐表示,下一步,长航集团将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全面推动长江干散货、集装箱、液货运输和水上加油业务全面达产达效,推动城市游船业务复工复产,确保水上化学品船舶洗舱站和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年底前建成投运。

总书记的系统谋划,让我们倍生干劲

“总书记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发展作出了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全面提升的战略部署,充分体现了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情怀与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中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清明说,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国药集团的全产业链资源优势,推动在鄂企业在制药、器械、流通、医疗等上下游产业链各板块的统筹联动,积极参与湖北公共卫生体系重要项目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加快建设适应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密集集中特点的公共卫生体系,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这为我们规划工作者指明了方向,作为规划人,应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为武汉迈向更加高水平的规划转型之路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全国人大代表、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江南分中心部长亢德芝表示。

全国人大代表、李时珍医药集团总工程师夏恒建说:“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我们要把总书记对湖北的关心,化为实际行动,发挥湖北中医药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为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织牢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作出更大贡献。”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2

(2020年05月28日03版)

全文如下

基层干部信心更足了——

撸起袖子加油干

奋力夺取双胜利

记者 邓伟 黄璐 周寿江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在荆楚大地激荡春潮。

“我们感受到了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考察湖北到过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宜昌沁邑民俗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谢蓉说:“我们一定听总书记的话,带着乡亲们加油干,把乡村旅游做好,把农副产品做好,争取尽快挽回疫情带来的损失。”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深入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该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认为,许家冲村之所以成为无疫情村,离不开村民平时一些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说垃圾分类和污水集中处理、人居环境卫生等,包括疫情期间,村民坚持戴口罩、不串门、不聚集,我们要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把这些好做法坚持下去。”

在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坚守一线的社区书记董守芝拍手叫好:“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这会让我们基层的联防联控更有力。”

董守芝认为,发挥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作用,不仅能更好应对疫情,还能给居民就医带来方便。“我们社区要继续守好疫情防控第一道防线,让1.6万多名居民平平安安。”

眼下,罗田县燕窝垸村“第一书记”徐志新正带领村民们积极恢复生产,他拿起手机录视频,在网上为村里的原生态蜂蜜和板栗推介代言。

“总书记说,湖北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多年积累的综合优势没有改变,在国家和区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没有改变,这为我们疫后重振增添了无穷信心。”徐志新认为,只要树立信心,发扬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团结一心、紧跟党走的老区精神,一定能渡过难关。他说:“党中央还研究确定了支持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一揽子政策,我们要积极主动抓住机遇,带村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把燕儿谷建设成大别山贫困地区乡村振兴的标杆。”

总书记说,摆在湖北面前的紧要任务,就是全力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枝江市委常委、纪委书记、监委主任郭先友表示,枝江纪检监察机关将进一步加强政治监督,紧盯一线,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聚焦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政务服务中的关键环节,督促整治消极懈怠、推诿扯皮、办事拖沓等作风问题,做到企业的忧和急在哪里,监督工作就延伸到哪里;企业的痛点和难点在哪里,监督服务就跟进到哪里,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把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化为具体行动,把中央的支持政策落实好。”省自然资源厅综合处负责同志孙燕介绍,全省自然资源系统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当好用地服务“店小二”,解决企业和项目用地难题,进一步强化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提升资源服务效率,降低企业资源要素使用成本。同时,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和“十四五”自然资源保护与开发规划,加快构建与湖北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升自然资源服务和支撑效能。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03

(2020年05月28日06版)

全文如下

29个重大项目启动申报国家支持

宜昌抓项目稳投资加快经济复苏

记者张乐克 通讯员杜玉婷

5月26日下午,湖北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举行第102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宜昌市打好疫后重振民生保卫战经济发展战情况。

宜昌市副市长张凤岐介绍,3月下旬以来,宜昌市慎终如始抓防控,有序推动复工复产,逐步加快复商复市,畅通经济循环,市场潜力正在释放。截至5月26日,该市保持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连续89天零报告,企业整体复工率达99%、复岗率99.7%,经济社会发展秩序快速恢复。

宜昌紧盯国家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窗口期,抢抓一批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据介绍,包括沿江高铁武汉至宜昌段、宜昌城市轨道交通、三峡枢纽联运转运体系翻坝油气管道等29个重大项目,启动申报中央专项支持,争取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畴。此外,该市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三农”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和新增预算投资,共计申报1045个,资金381.7亿元。

该市新谋划工业技改项目190个、总投资250.9亿元,谋划新基建项目59个、总投资92.9亿元。6座过江通道纳入国家规划,其中4座为“2025年前重点推动实施”。

宜昌千方百计扩大社会投资,持续开展“集中开工+集中签约”活动,总投资448亿元、51个重大产业项目实现开工。为克服疫情阻隔,5次开展网上集中签约,三峡集团、葛洲坝集团、中国中铁、中船重工、中燃集团等一批项目落户宜昌。截至4月30日,宜昌5000万元以上项目开复工1078个,累计开复工亿元以上项目690个。

投资增幅回升,离不开多管齐下纾困输血。宜昌在国家和我省90项稳产稳企稳业政策基础上,出台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25条”等多项政策,仅社保费免征、降率、“单基数”认定等惠企政策,就为1.7万家企业减负10.77亿元。

“千名干部进千企”提升营商环境。宜昌1427家工业企业、1515家服务业企业、435家农业企业,都有专人服务,实施清单管理,今年以来累计解决企业难题1555个。

针对疫情造成企业资金困难,宜昌搭建“企业方舱”,指定主办银行“综合问诊”,“一企一策”制订纾困方案,各种渠道累计帮助企业续贷58.36亿元、展期82.75亿元,延期还本付息265.71亿元,应延尽延的政策落实率达到99.7%。总共新增授信550.3亿元,放款329.7亿元,促成表外融资167.41亿元。

△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

来源丨宜昌发布综合

编辑丨晓浪 编审丨翟婷婷

转载须注明来源

原标题:《主流媒体看宜昌》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