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殷宋五泽》34两代名相的交集

2020-05-29 17:3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编者按

一代名相是伊尹,他为商朝的开创立下汗马功劳;一代名相是魏征,他为唐朝的立国不遗余力进谏。如今,他们的墓冢都位于豫东商丘的一个古村落——魏堌堆,东西相望,距离仅约数百米,这里可谓中原厚土,内涵丰富。“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矣。”这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宰相魏征去世后对其人生价值的最高评价。

在魏堌堆村采访时,当地的群众都说他们村名的来历,就因魏征埋葬在这里,才称为魏堌堆的。那么,一代名相魏征去世后为什么会埋葬到魏堌堆村呢?根据文物资料记载,魏堌堆村又有魏堌堆遗址,这个遗址是否指的就是魏征墓?为何文物部门又将堌堆遗址保护碑立在伊尹墓附近呢?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在该村寻古问今,去探秘传说背后的真相。

魏堌堆村葬魏征 一代名相冢冷清

魏堌堆村,位于虞城县谷熟集南3公里处。这不是一个普通的村落,它在2015年入选河南省首批传统村落,当时商丘全市仅入选14个。魏堌堆村能在商丘数千个村落中脱颖而出,是因其厚重的人文底蕴、丰富的建筑遗存和世代流传的传说故事。因为这里有伊尹墓祠、魏征墓、花戏楼、古庙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魏堌堆遗址,还有妇孺皆知的非遗传说故事。

虽然魏堌堆村中最有名气的是商代名相伊尹墓,但村名的来历却和埋葬在这里的另一位名相魏征有关。魏征是巨鹿郡人,唐代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文贞。魏征早年值隋末战乱,曾投瓦岗农民起义军。后入唐太子李建成掌管图籍的洗马官。李世民即位,先充谏议大夫,继任中央行政长官之一的侍中。而也就是从此之后,魏征与李世民发生了很多传世故事,提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名句。因魏征以直谏敢言著称,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的谏文表为《谏太宗十思疏》。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征病逝。

如今,魏堌堆村东北有魏征墓。在2016年的5月,笔者再次到魏堌堆采访,在当地文物保护员惠治臣的引领下,于村东无垠的绿色田野中看到一座孤零零的坟冢,惠治臣说那便是魏征墓。位于麦田间的墓地,高约2米,周长约10米,只有一通残碑和一棵柏树相伴。与村北伊尹墓的香火缭绕相比,这里显得异常冷清。据说,平时只有一些零星的群众和魏姓后人前来祭拜。而在伊尹文化馆馆长毕道亮的记忆中,在他儿时,魏征墓的大小是如今的数倍,远远望去如同小山丘一般,是名副其实的“堌堆”。只是后来村民从此取土填坑,堌堆就小了下来。因魏征墓当时大如堌堆,在此附近形成的村落也被称为魏堌堆。

唐相古村传说多 大墓或是衣冠冢

魏征乃唐朝重臣,为何一代名相葬在并非家乡的魏堌堆村呢?当地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唐初,李世民东征,行至商汤故都南亳境内遇虎。李世民纳魏征之谏,心存怜悯未将虎射杀,从而征东大获全胜。魏征死后,李世民就把魏征埋葬在了猛虎横卧的南亳都郊一代贤相伊尹墓附近。此外,魏堌堆村还流传着魏征为何葬此的另一个版本故事。据传,因伊尹一代名相的影响,魏征曾经来到了其墓地,并按照风水学说选取了位于伊尹墓东南方向的位置来作为自己的墓地。“魏征认为自己的作为和名气不亚于伊尹,所以应该葬于他的上首位。”惠治臣如是说,他经过多方考究得出了魏征墓地选在魏堌堆的原因。但巧合的是,虽然如此,伊尹墓却世代香火鼎盛,而魏征墓却逐渐日渐冷落。这其中的故事,也被寓意为“命中注定”的诠释。

这些传说故事凸显了当地民众朴素的理念。若谦虚的魏征在世将自己墓地选择在此,其想法也当是怀着对伊尹的崇敬之情,一如范仲淹将自己的墓地选择在名相姚崇墓附近一样。更何况魏征是否真正葬在此地尚需存疑,因为在其他各地还有几个魏征墓,如陕西礼泉县九峻山、石家庄晋州赵魏村、尉氏县洧川镇魏征庙村。真正的魏征墓当在陕西礼泉昭陵,其他几处墓地或是衣冠冢、纪念墓,因为将魏征墓作为自己的陪葬墓是唐太宗亲自定下的,大臣陪葬墓当中数魏征墓离昭陵最近,李世民还亲自为魏征墓碑撰文书丹,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也是惟一的一次。《旧唐书·魏征传》:“征薨,时年六十四。太宗亲临恸哭,废朝五日,……陪葬昭陵。”唐太宗为魏征墓碑撰文几月后又推到墓碑,磨成无字碑,及辽东会战后再复立碑等事件,更证明魏征墓在昭陵附近。魏堌堆村的魏征墓,尚需文物部门日后发掘考证。

南亳故村堌堆多 考古遗址探厚重

魏堌堆村不但村名与魏征有关,其村落的形成也与魏征有关。相传程咬金带兵夜间经过此地,得知魏征去世后葬于此,想要祭奠一下,在错将柏树栽于伊尹墓周围后,留下几个军卒守护两位名相的墓冢。守墓人后来在此居住繁衍,加之古庙会的形成不断聚集人气经商,形成了今天的魏堌堆村,虽历经黄河泛滥淹没而延续至今。当地相传的村北“谷熟集为南亳故城,伊尹墓为皇宫中轴南望之地”说法则是不对的。古谷熟城与南亳城是两城,南亳城曾属谷熟县辖属,致使很多人将其混淆为一城。《正义·括地志》:“宋州谷熟县西南三十五里南亳故城,即南亳,帝喾所都也,汤都也。”今魏堌堆村属南亳故地。

“魏堌堆堌堆多,数罢东来数到西。”在魏征墓堌堆的西侧,还有一个被成为“魏堌堆遗址”的堌堆,这也致使很多人将村名中的堌堆与堌堆遗址混淆起来。魏堌堆遗址指的是以伊尹墓祠为顶部的周边约10万平方米的区域。1970年备战,民兵挖防空洞,在祠西南角挖出空心砖墓和随葬陶罐等。1978年文物普查,发现此处是西汉空心砖墓群,仅南北东西十字钻探一下,发现不少空心砖墓,疑似西汉梁孝王刘武家族墓地。整个遗址文化层厚达4.5米,下层内含大汶口文化的罐、瓮、盆、杯等器物,有夹砂和泥质灰陶,纹饰有方格纹、蓝纹等;中层含有龙山文化的遗物,器型有鼎、深腹罐、单耳罐、碗、平底盆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镞、蚌镛、陶纺轮和陶网坠等,属造律台类型遗址;上层埋有许多秦汉时期的空心砖、石棺墓葬,叠压达三层,内涵相当丰富。该遗址对研究南亳遗址具有重要的意义,198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行走在魏堌堆,不禁感怀。伊尹、魏征两代名相入土后,竟在这样一个偏远的小村庄相遇。一个清明贤达,一个刚正不阿,都在中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盖因两人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跨越千年,精神相续,其治国理政的理念流传于世,延绵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这也正是我们今天怀想两位名相的真谛。

作者简介

马学庆,本科学历,中共党员,现任宁陵县商务局局长,宁陵县史志办主任。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郑州大学穆青研究中心研究员、河南省范仲淹研究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商丘市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兼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商丘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商丘市优秀中青年科技专家。先后在国家、省、市级媒体发表论文、文学等各类文章千余篇,专著有《范仲淹与商丘》《古宋七子》《殷宋五泽》《寻踪梁园》《大明名贤吕坤》《宁陵通史》《厚重宁陵》《古葛探源》《己吾考略》《老坚决》等10余部。

总策划:刘少杰

统筹:江涛

原标题:《殷商之源 文化沙龙|《殷宋五泽》34两代名相的交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