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改革有深度 未来有高度——天津自贸试验区五年巡礼

2020-05-29 21:0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五年前,一项重要战略决策为推进天津和京津冀地区乃至国家的整体发展带来了全新突破口。

五年来,着眼于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这里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深入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推动区域发展走新路、开新局、谱新篇,特别是在优化营商环境、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探索金融开放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重点领域,发挥着“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引领作用。

五年后,驻足回顾一路奔袭而来的发展历程,昔日的北方经济重镇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驱动下,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对外开放平台。国际投资多样化、贸易通行便利化、物流枢纽智能化、营商环境法治化等一系列跨越式发展成果,令其以全新的姿态告诉世界,这里是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

 

“放”得开也要“管”得住

作为中国长江以北的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背靠京冀、辐射“三北”,四通八达的陆海空联运枢纽为这里与国内外多地的经贸往来架起了合作“桥梁”。挂牌五年来,围绕“放管服”、投资、贸易、金融等重点领域开展的系统集成式创新,让这里迅速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

随着各类外资的接踵而至和大小项目的扎实落地,天津自贸试验区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外向型经济格局,推动了天津乃至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这一来一往间,也是对天津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完善程度的考验。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天津自贸试验区看来,吸引外资、壮大外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企业在这里扎根,怎样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获得感”。

“刚来天津时,企业选址是首要问题。”高济医疗新零售副总裁黄伟川告诉澎湃新闻,“高济医药有限公司在2017年落户天津自贸试验区中心商务片区,为了让我们入驻更为便利,天津自贸试验区在第一时间建立工作组,并指派对接负责人为我们进行详细讲解,帮助我们制定、推进和落地相关计划,这样的‘上门服务’为企业省下了很多跑路的时间。”

 

入驻便利、服务高效、业务开展没有“水土不服”……或许是大多外资企业对这里的第一印象。为方便企业群众办事创业,从成立之初至今,天津市累计向天津自贸试验区下放市级权限近900项,实现“应放尽放”。

挂牌五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三大片区均建立了综合统一的行政审批机构,并在全国率先实现“一个部门、一颗印章”审批和企业设立“一照一码一章一票一备案”一天办结。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经营许可“一址多证”、税务“综合一窗”等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强自身迎来“满堂客”

对外资企业来说,一个地区在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程度或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去留。路易达孚集团是全球老牌农产品贸易企业,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于半个世纪前。

“路易达孚(天津)国际贸易公司在2018年落户天津港东疆片区,正是被这里的政策‘红利’、港口物流、结算汇等优势所吸引。”路易达孚集团北亚区副总裁焦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落地天津自贸试验区对我们从事的大宗农产品进口贸易和相应的国际结算、融资等跨境业务有着政策上的便利。特别是在降低融资成本、优化贸易流程等方面,为我们开展和扩大业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开放的市场和良好的环境是激发外商投资活力的先决条件。五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深入推进投资便利化改革,建立更加开放透明的市场准入管理模式,全面落地和完善外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外商投资项目备案缩短至1个工作日。通过实施境外投资管理方式改革,3亿美元以下项目由核准改备案,并全面推行对外投资“无纸化一日办结”备案模式,办结时间从3个月缩短至1天。

同被“港口”优势所吸引的还有高济医疗。“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趋势下,天津自贸试验区拥有交通区位和市场邻近优势。”黄伟川告诉澎湃新闻,“除京津两大高端市场外,像日本、韩国这样的周边海外市场,也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多的资源和空间。”

 

在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过程中,天津自贸试验区建成了高水平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实现与国家层面“单一窗口”标准规范融合对接,出口退(免)税申报成功纳入“单一窗口”管理。在实现覆盖船舶抵离、港口作业、货物通关等口岸作业各环节全程无纸化和贸易领域证书证明电子化管理的基础上,实行免收企业海关报关信息传输费,并落地实施百余项通关监管创新措施。

据了解,天津自贸试验区2019年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下降至36.8和3.27小时,比2017年压缩72.54%和83.75%,通关效率在全国口岸中名列前茅,为我国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排名大幅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正如焦燕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所讲:“天津自贸试验区不断优化营商环境、调整产业布局、深耕企业服务等做法,吸引着许多国际化企业。”

“硬实力”搭配“软环境”

天津自贸试验区的整体发展建设与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密不可分。2015年出台的《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金改30条”)为其打开了探索实践的“大门”。五年来,“金改30条”准予实施政策已全部落地。

在此基础上,天津自贸试验区出台银行业市场准入报告类事项清单,成功落实外资股权基金及管理公司注册经营模式,并开展金融综合监管试点,在央企创新型金融业务、私募基金与大资管、跨境投融资、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创新型操作案例。2019年11月,“FT账户”体系在天津落地,标志着天津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进入了全新阶段。上线四个月,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开立457个FT主账户和900个FT子账户,办理FT业务454.75亿元。

“FT账户落地天津后,确实给路易达孚从事的大宗商品跨境业务带来了很多便利。不仅如此,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港口、融资、贸易便利化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也让我们深感受益。”焦燕告诉澎湃新闻,“我们期待天津自贸试验区在推进贸易便利化、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监管和‘放管服’等方面能够有更大的创新。”

 

如果说开放与创新是天津自贸试验区通过多年摸索积攒下的“硬实力”,那么法制化、国际化、便利化就是这里为企业创造的“软环境”。在对标国际打造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的过程中,天津自贸试验区积极推动地方立法,制定实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结合《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和《进一步深化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以下简称《深改方案》)出台了200多个配套文件,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除此之外,天津自贸试验区法院、自贸法庭、知识产权法庭、自贸检查室、贸促会天津自贸试验区服务中心、贸仲委/海仲委天津自贸试验区国际仲裁中心等法律机构的设置,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建立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与营商环境提供着专业的司法保障。

“由点到面”产业发展显巨变

十四年前,天津凭借良好的工业基础和政策、区位、人才等优势从4个国内竞争城市中脱颖而出,承接空客总装线在中国的建设。2009年成功交付的首架空客A320飞机,成为天津冲向“亚洲飞机制造维修中心”的“发令枪”。

历经多年倍道而进,这里陆续完成了18架A330和478架A320飞机的交付,同时也集聚了空客、庞巴迪、西飞机翼、古德里奇、海特飞机等260余家国内外知名航空企业。在空客、庞巴迪、中航直升机等龙头项目的带动下,已有60多个航空项目落户天津自贸试验区,其中,世界500强项目5个,龙头项目15个,行业产值超过780亿元。如今,航空产业已成为天津的支柱产业之一,天津也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航空产业基地。

 

随着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航空产业早已不再局限于工业制造,天津自贸试验区瞄准因国内民用航空业务量不断增长而带来的售后、维修和租赁服务需求,先后出台《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实施办法》《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若干措施》《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机场片区规范和指导企业适用保税维修再制造政策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航空保税维修试点的探索与实践,全力推动产业创新升级。

对于政策创新带来的重大利好,全球领先公务机制造商庞巴迪深有感触。“庞巴迪(天津)公司从2017年开始为市场提供境外注册飞机保税维修服务,相比之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创新保税维修政策后,企业能在满足客户航程需求的同时,为其节省飞机进出(境)费用。”庞巴迪(天津)航空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畅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客供辅料免税、保税工具可以监管出区等政策,让我们能更高效的为客户提供飞机紧急地面维修支持,这种便利化提升了企业在业内的核心竞争力。”

航空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海关特殊监管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之间的联动和依存度日益紧密,天津自贸试验区洞察“跨越保税围网”对加强航空产业协作的重要意义,创新推出保税维修再制造四种模式,并逐步推动有条件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企业开展保税维修业务。

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成为全国首家依照地方性法规,获批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开展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的企业,并于2019年完成了第一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的保税维修业务。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已有7家企业获批开展保税维修再制造业务,其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4家,海关特殊监管区外3家。

 

如果说从“一条总装线”中“走出”来的航空产业是天津自贸试验区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推动产业不断壮大升级的发展缩影,那么融资租赁就是制度创新“试验田”下耕耘出的一块“金字招牌”。凭借极具吸引力的制度优势和40余种独具特色的租赁模式,以及“专家+管家”的服务形式,截至2020年3月,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各类租赁公司达到3700多家,其中商务部认定的外资租赁公司1500多家、SPV项目子公司超2000家,总注册资本金超七千亿元,租赁资产总额超万亿,发展规模领跑全国。

五年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新兴产业培育也呈现“多点开花”。国资委管理的97家中央企业中,已经有20家在天津设立商业保理公司,约占全国央企背景保理公司的60%;保理企业的整体开业率达到40%以上,远高于全国20%的平均开业率。另有汽车贸易、跨境电商、生物医药、科技创新等细分领域均实现蓬勃发展……在天津自贸试验区“由点到面”的产业布局中,蕴藏着建设面向世界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的发展大格局。

改革有“深度”未来有“高度”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推动中国走向制度性开放是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使命所在。挂牌五年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始终坚持以国际化视野和颠覆性思维统筹谋划改革创新,高水平推进区域建设,战略性布局未来发展。

据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天津市滨海新区区长杨茂荣介绍,截至目前,《总体方案》中90项任务和175项创新措施已全部完成;《深改方案》中128项任务已完成123项,占总量的96%。接下来,天津自贸试验区将围绕《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推进改革创新工作向纵深开展。

《行动方案》是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的“自选动作”和“任务清单”。据天津市商务局局长、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爱国介绍,2019年,天津自贸试验区在其他自贸试验区没有干、不敢干的领域,提出了具有突破性、首创性和天津特色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构筑开放合作的先进制造研发和现代服务产业体系、打造陆海空联动的国际航运资源配置枢纽、增强产业金融和创新金融的服务辐射功能、建设京津冀协同开放的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建设高效透明法治规范的国际化营商环境等五个方面、100条措施。

“这100条措施全部是具体制度、政策、功能、项目,含金量高,且难度大,但却是紧密结合区域发展实际的‘干货’。”张爱国介绍说,“另外就是全国首创多和国家事权多。其中48条改革创新措施是全国首创,包括提升航空产业优势、支持开展抗癌药品跨境电商模式进口试点等;涉及国家事权的超过70%,这部分推动落实起来难度较大,需要我们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仰头望峰高路窄,唯有坚持方能登顶。”于天津自贸试验区而言,改革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不仅是践行“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制度创新试验田”的应有之义,更是迈向“打造面向世界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园区”这一更高目标的必经之路。也正是在国家制度创新“试验田”效应的辐射下,天津自贸试验区五年来不断吸引和催生了资本、主体、技术、人才的集聚。

据天津市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天津滨海新区副区长张忠东介绍,截至2020年3月底,天津自贸试验区累计新登记市场主体66166户,注册资本约2.22万亿元,其中累计新增外资企业2714户,实际利用外资101.30亿美元;自挂牌之初至2019年底,累计实现进出口贸易额11029.23亿元人民币,区内企业累计新开立本外币账户8.1万个,跨境收支2117.5亿美元。

这些数字印证着天津自贸试验区五年来的发展足迹和改革创新力度。而《行动方案》的全面落实,也将进一步推动天津自贸试验区制度、政策、功能、产业的创新升级,加快这里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世界一流自由贸易园区目标迈进的步伐。

来源:澎湃新闻

原标题:《改革有深度 未来有高度——天津自贸试验区五年巡礼》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