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致想长大的小孩和不想老的大人

2020-06-01 18:2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致想长大的小孩和不想老的大人

来源:南方传媒书院

作者:刘艺、颜志雄、刘紫仪

小孩总想快快长大?

01 对大人的生活充满好奇

    小时候,女孩子总喜欢踩着妈妈的高跟鞋,涂上鲜艳的口红,在镜子面前畅想长大后的自己;男孩子总喜欢将家里的电器拆散,在那里组装修理,假想自己是伟大的科学家;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过家家”,分成几个家庭,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那时候的我们依恋大人,模仿大人,对大人的世界充满好奇,对长大后的家庭生活充满了期望。

02 以为长大不再受父母的管束

    小时候,当我们吃了一颗糖又想再吃一颗糖的时候,父母总说小孩子不能吃多了糖;当我们晚上过了九点或者十点还想看电视的时候,父母总说小孩子不能晚睡;当我们想和小朋友一起出去玩的时候,父母总说小孩子不能乱跑;当爸爸妈妈吵架的时候,我们的一句“不要吵了”换来的却是“大人的事儿,小孩子别管”。那个时候,我们渴望自己快点长大,不再受父母的管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自由劝说父母的争吵。

03 认为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小时候,总觉得父母给我们的生活不是最理想的,他们没有远见从小就培养我们的兴趣爱好;他们没有关系让我们读重点初高中;他们没有那么多的钱把我们送去国外留学;他们更没有能力规划我们的未来。于是,我们渴望自己快点长大,用双手去造就未来,追求自己想要的独立的生活,不再走父辈的老路。

    小时候,我们会因为作业没完成被老师批评、通知家长而烦恼;我们会因为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回家找家长签字而烦恼;我们会因为父母安排的各种补习班、兴趣班耽误了我们玩耍的时间而烦恼。

     小小的脑袋里装着各种烦恼,却总以为,大人的世界比自己的快乐,于是天天盼着,何时才能长大。

为什么成年人也想过儿童节?

01 成人飘飘欲仙,渴望返老还童

     这一届的成年人不太好带,作为“超龄儿童”,非但不觉得不好意思,还想抢着过儿童节。这让儿童们情何以堪啊。

可是,哪个不想再当回孩子,成年人的压力有多大?老一辈人可能给年轻人一个不屑的眼神,并语重心长地说到:“想当年老子那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们年轻人能吃得了这苦吗?”这要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会连连点头,您说得对!不好反驳,但又感觉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第一批90后,很多人还没脱单,就已经开始脱发。据叮当快药2018年报告显示,在我国,平均每6人当中就有1人有脱发症状;去年上半年,一边脱发一边补发的80后占比竟高达40.5%,已成为购买护发、植发产品的主力军,而90后的脱发人群占比也有38.1%。脱发群体正日益年轻化。

《后浪》的毒鸡汤无法在年轻人群体炸开锅,《入海》却让大家默默的抹了一把眼泪。成年人熬夜加班、不敢生病、做一只社畜,还背负着房贷、车贷。他们大多数日子都处在快节奏、高压力、重焦虑的状态,难道不应该找个日子释放压力、宣泄情绪吗?毕竟是真的“压力山大”。现实生活的残酷,成人世界的复杂,剥夺了童年的快乐,人们怀念那些没有勾心斗角、利益冲突的时光。

    成年人的童真情结也是他们想过儿童节的原因之一。动画在他们心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想要看一部动画片都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才能找到一户有电视的人家。《大闹天宫》是一代成年人的回忆;《小蝌蚪找妈妈》带来了水墨动画风;《黑猫警长》、《虹猫蓝兔七侠传》都在大人曾经的童年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至今回味无穷。

   不仅儿童会喜欢动画风格,大人们也情有独钟。那些遥远的记忆,天马行空的幻想在现在的小朋友看来是多么的平淡,但或许这就是代际之间的沟壑吧。不过,这些都不能阻止成年人对动画、动漫的热爱,否则《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哪吒》等国漫单凭小孩买单,难以在中国的动画界掀起波澜。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古代“大人”的解释是高尚人物,在当代,成人亦时而搞怪,偶尔孩子气,想要萌哒哒。

02 童年有遗憾,创伤难复新

成年人群体中生活阅历丰富的有80后、70后、60后等,他们的童年大多是在劳动中度过的。春耕秋收,农田是他们另一个家,是将时间和感情倾注在上面的家园。读书的小孩要在放学后割一筐猪草、挑几担水、或者到野外放牛……

 而90后们,还记得曾经多少次看着远处的小卖部,但又囊中羞涩,兜里几毛钱足以快乐一天;还记得多少次期待着过生日,即使没有奶油蛋糕,家长也会煮两个大鸡蛋;还记得有多少一起玩游戏的小伙伴,随便找个场地,踢毽子、跳房子、跳绳、打弹丸……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既单调又充实。小时候总希望自己能快快长大,长大后可以买吃不完的零食,可以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曾几何时,长大后最想回到的却是童年,压抑的天性,对世界的好奇,脑袋里的很多问号,都想再重新体会一遍。

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理论:“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会对人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中国裁判文书网的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2017年,每年公开的猥亵儿童罪相关刑事案件数量不断走高。2016年公开审理的猥亵儿童罪一审案件达400件,2017年,这一数字上涨至569件,平均每天发生1.56起。

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通过对2008年至2013年六年间媒体报道的697例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案件进行调研,发现697例案件中84.79%的案件是父母施暴,其中亲生父母施暴占74.75%,继父母或养父母施暴的占10.04%;所有案件中父母单方施暴的案件更为常见,占76.47%。

每年都有大量的儿童受到伤害,性侵、家暴、甚至被拐走。那个年代孩子同样遭受过各种冷落,体罚、挨打,有时家里人甚至不给小孩饭吃。那时医疗条件差,法治尚未完善,家长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对教育的重视度远远不够……都可能给孩子留下阴影。

孩子会慢慢长大,童年留下的伤疤很难愈合,如果埋藏在心里未能得到释放的话,会形成很大的心理疾病。

迈克尔·杰克逊童年无色彩,长大成名后喜欢看动画片,并修建了儿童乐园;奥黛丽赫本晚年回到荷兰,直视那个曾经令她受到创伤的地方,勇敢面对……

大人们可能有童年的遗憾,儿时或许遭受过痛苦,或许童心一直被压抑着,他们也希望能有这么个日子,彻底摆脱现实烦恼,洗涤心灵,追求内心的放松、释然。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闯江湖的媒体人和他们单纯的孩子

一腔热血闯江湖的媒体人,归来仍是少年

依然像从前一样爱着新闻。

喝过最烈的酒,尝过最甜的糖。

年少轻狂的日子,我们一身匪气,说要和这个世界赤手空拳,轰轰烈烈干一场。

                                                                        ——陈安庆老师

       小时候,守在电视、报纸、广播旁,给自己描绘了一个广阔恢宏的江湖,艳羡记者仗剑走天涯的豪情,便难耐激情,想出去看一看、闯一闯。

       长大了,想当个游侠,把这个世界上的真相告诉天下,就去了。结果发现生活很现实,东奔西走,南来北往,辛苦,考验体力也考验脑力,坑蒙拐骗”获取内幕,然后通宵达旦写稿子,年复一年。有时候也发现,年轻,尚稚嫩,怀抱的满腔理想与这世界格格不入,写满了真话的稿子老被压下来,想要追查什么却老被阻拦……

     我以一双未涉世事的眼睛和一颗蠢蠢欲动的想成为媒体人的心去仰望那些曾经恣意豪放的身影,也不知能否探得一二他们沉着冷静外表下的内心。但我知道,那些闯荡在江湖的记者,还坚守着理想和新闻专业主义的媒体人,儿时的憧憬和梦、选择新闻的初心、对事实的执着,一定永远留存。

     走出半生,他们还是少年。

爸爸(妈妈)是记者,是什么感受?

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朱迅,有着一个新华社记者爸爸。

这是一个又有点辛酸委屈,又十分动人的故事。

“小时候,我不知道父亲是谁。我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作为新华社记者的父亲就被派驻海外。”她在《我的爸爸是新华社记者》中写道,“上幼儿园了,每当小朋友问我父亲在哪儿,我总会跺跺脚,就在脚下,地球的那一边。”

 常年出门在外,记录着世间的故事,也见惯了千家万户的故事,唯独无法谱写属于自己家的完整故事。作为记者的孩子,可能不少小朋友们都难得父母的长时间陪伴,只知道他们也许在地球的任一角落,也许在深夜悄悄归过家又离开。驻外记者之类,更是孩子童年的“缺席者”。

但是,“他驻外10多年,缺席我成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重要时刻。但蓦然回首,我却似乎一路都在循着他的脚印。”

       父亲和另一名记者一同被派往巴拿马,从这两位年轻记者每天经历的枪林弹雨、眼前飘过的金钱美女中,她明白了“发财请走别路,怕死莫入此门”。这就是信仰,这就叫忠诚。

     她的心,从小就被种下了新闻的种子,追随父亲脚步成了主持人。做媒体的,总会接触到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各行各业最顶尖的人。名利权情、各种诱惑,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父亲用毛笔写下泰戈尔的一段话:“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不要走错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的天职,不要理会那恶俗力量的引诱……”

      一个童年时鲜少见到爸爸的孩子,却从他那了解到丰富真实的世界,获得了为人、为媒体人的品质,是遗憾也是圆满。

     尽职的记者为人父母,大多献身事业而对家人有所“亏欠”。可同时他们的那种严谨、正直、忠诚、热爱和情怀往往会感染自己的孩子,让他们获得一种独有的滋养。很多记者的孩子都对世事感触颇深,对新闻怀抱热情,即便未来不走媒体这条路,其身上也多少都会保有媒体人的种种品格。

     这是父母给孩子们的最好礼物!

儿童节真谛:像个孩子

心思纯粹而单一

    人之初,性本善。儿童的心思是一张白纸,单纯而单一。正值天真烂漫的年纪,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应该让他们无拘无束的成长,大胆发挥想象力,探索未知的世界。在《十万个为什么》知识海洋里遨游,在青青绿茵的草地里奔跑,与小伙伴们快快乐乐的玩耍。

  

    家长教育子女要正确引导,让孩子个性发展。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给孩子安排满满的补习班,挤占了孩子几乎所有的空闲时间;了解到儿童造星娱乐消费的暴利后,将孩子包装为名利场上的赚钱工具;家长放纵孩子沉迷王者吃鸡,导致孩子误入歧途后自己捶胸顿足,后悔莫矣。别让孩子在小时候就成为复杂动物,在一片陌生的天地撞得头破血流。要尊重孩子的感受,考虑孩子的想法,这样孩子才能守护内心的纯洁,不被世俗、名利、暴力污染。

在六一这个节日里,大人找寻纯粹的本心,守护孩子最初的纯洁。

世界很大,想去看看、闯闯

     

     昔日,一份“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信火爆全网。大人们想要追求向往的生活,小孩同样如此。

在西部贫困地区,记者采访一位放羊的小孩子。

记者:你为什么放羊呢

小孩子:赚钱啊

记者:赚了钱干什么呢

小孩子:娶媳妇

记者:娶了媳妇干什么呢

小孩子:生娃

记者:生娃为了什么呢

小孩子:放羊啊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孩子的视野狭隘到了固化的生活圈,重复着上一辈人的生活方式,没有自己的梦想,甚至没有兴趣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孩子的世界应该是天马行空的,是敢想敢拼的,是有一股子倔强和激情的。

     我们说孩子可以任性,大人不能。但是,儿童节,回味一下那种大胆说“我想”的放肆,说不定,就突然找回了对世界万物的热情与激情。

这是个所有大人、孩子都回归无忧虑的日子

     

    大人没几个不羡慕孩子的,应该说,羡慕理想中的孩子。那一份童真、自由快乐,是人间难得。那份单纯懵懂甚至无知,让他们活的潇洒无畏。

事实上,现在的孩子,也未必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快活。大城市里的孩子,作业、课外班应该已经占据了他们的大半时间,而农村偏远地区的孩子,可能已经一边翻山求学,一边为家里干活了。

《道德经》有言:“我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 至真、柔弱、淳朴,是本性,也是终点。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童心,都偶尔孩子气,撒娇卖萌耍宝,比划个小孩子才有的动作,耍个小孩脾气,自称一下“宝宝”,说我们只是装成大人的小孩,表现出一丝脆弱、天真,放下成人世界里的严肃、伪装,找寻应该拥有的童年与快乐。

有句话说的好,小孩子总想快点长大,急于体验未来的生活;长大了又想回到童年,希望疗养受伤的心灵。

六一儿童节,不仅是给孩子的节日,我想,应该也是一个大人小孩共同回归无忧无虑、无欲无求的快活神仙状态的日子。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