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夏桀隐居湔江河谷故地

2020-06-03 18:0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欢迎关注“方志四川”!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

夏桀隐居湔江河谷故地

易旭东

商王闻讯,发出“征蜀”的“伐岷山”令。

《竹书纪年》记载,夏桀“伐岷山”,称“岷山道”。秦时李冰守蜀,壅江作堋,多得湔氐之力,开建龙溪、娘子岭,通往冉駹的山道,又称“冉駹山道”,后人称“松茂古道”。

商朝与古蜀国怨恨再次加深……

“南巢”,禹夏在成都平原的老家、故地。

《尚书》记载:“成汤放桀于南巢。”

《竹书纪年》《淮南子》《帝王世纪》等文献说,夏桀带着妻妾主动逃至南巢之山。

“巢山”在哪里?

历代感念杜宇的诗词,至少有上百首之多。

李白、杜牧、李商隐、苏轼、黄庭坚等,都曾经感怀过。

曾任成都府安抚使参议等闲职,陆游在成都七年,常在“巢山”吟诗、垂钓、下棋……

写下《剑南诗稿》和《天彭牡丹谱》。

《剑南诗稿》中,有五首关于巢山的诗,即《巢山》二首和《山居》三首。

“晚造平淡”的田园诗作。

《巢山》诗说:“巢山避世纷,身隐万重云。”

《山居》诗说:“平生杜宇最相知,遗我巢山一段奇。”

吟咏的“巢山”,并非合肥巢县的巢山。

在《天彭牡丹谱》,陆游开篇就说:“牡丹,在中州,洛阳为第一;在蜀,天彭为第一。”“洛花见记于欧阳公者,天彭往往有之。”欧阳修记载的珍异品种不稀奇,成都彭州全部有。

成都官员,在彭州湔江河谷有山居别业。

“悔作东吴万里归”。陆游坚信自己“前生定蜀人”,称成都为“吾蜀”,希望在成都终老、长眠。以杜宇自比,也在湔江河谷“海窝子”修有“山居”,过着“隐士”一般的生活。

彭州至广汉一带的湔江,“成汤放桀于南巢”之地。离三星堆很近。

湔江(图片来自网络)

文献中记载的“南巢”,夏朝遗民迁徙到成都平原的聚居地。

夏王朝“南土”的毗邻区。“南土”,指今天南阳、江汉平原、鄂西北一带。据不完全统计,南阳目前已发现夏文化遗址8处,鄂西北和江汉平原发现夏文化遗址15处……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量绿松石,正是来自十堰、襄阳。

《烈女传》说:“汤遂放桀,与妾同舟,流于海,死于南巢之山。”

夏桀“与妹喜及诸嬖妾同舟浮海,奔于南巢之山而死”。

妺喜真正地爱上夏桀,无法割舍,更难以放弃,选择陪伴夏桀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跟随夏桀迁徙的夏朝遗民,也将中原的一些山名带入四川。

《史记》中,岷山皆作汶山。洛阳附近也有汶山。

《国语》说:“齐桓公伐楚,过汝河,望汶山。”钱穆说:“汶山,即岷山,在今鲁鲁山。”

熊耳山在洛阳南部,阿坝州的松潘也有熊耳山。

洛阳的洛河,古称雒水,三星堆旁的鸭子河,古名正是雒水。

khyung tshang,古代戎族对三星堆城的称呼,汉语直译,即为“雒邑”“老丘”。三星堆遗址所在地广汉,久有“雒城”之名。汉语中记载的“雒城”,在西汉时期即已存在。

三星堆一带的“洛”字,在《山海经》中已有记录。

《中次九经》说:“岷江之首,曰女几之山。……洛水出焉,东注于江。”

洛水,亦作雒水。《汉书•地理志》上,广汉郡雒县下条说:“章山,雒水所出,南至新都谷入湔。有工官。莽曰吾雒。”雒水,即今石亭江,与湔江、绵水同为沱江三大主源之一。

湔江,又称青白江,即今流经三星堆遗址旁的鸭子河,古称雁江。伊、雁二字,上古音为邻纽旁对转,音本相近。《国语》里的伊水,可视为今三星堆遗址旁鸭子河的古称。

广汉鸭子河(图片来自网络)

来自“洛阳”的“雒城”。当年,夏桀由洛阳迁湔江河谷故地时,看到三星堆一带的地形地貌与二里头斟鄩出奇的相似,就毫不犹豫地在这里建立了行宫。

史称“越南蜀朝”首都,称为“螺城”,螺字古音与“雒”亦颇相近。

按照《竹书纪年》等文献的记载,夏桀在位51年,以斟鄩为都31年,“流放南巢”20年。根据对甲骨文的释读,夏桀在湔江河谷的“南巢”生活的时间更长……

三星堆文明,在夏朝灭亡后出现。

金沙文明,在《竹书纪年》中,被称为“夏启杀益”。

在《左传》中,被称为“后杼复国”。

夏桀曾经与商王朝进行战争最频繁的国家。

“蜀夏同源”。

崛起的古蜀国,也是与商王朝军事摩擦最频繁的方国。

商朝地域非常广大,领土最大时,东北已达辽宁,西北进入黄土高原的渭水下游,南抵长江流域(武汉盘龙城),涵盖寒带、温带、亚热带等多种地带,高原、山地、平原等多种地貌。

商王朝的后半期,对古羌的战争之没有间断过。

国力强大。到武丁时期,镇服了少数近商居住的古羌,大多数仍不愿臣服。

甲骨文中,涉及“执俘”“获羌”记载,比较多。

既有在征伐诸羌时的俘虏,也有商的属国,还有与战争的各族抓来进献的俘虏。武丁却非常重视,从抓的俘虏都要挑选出古羌战俘,甚至专门组建了一支军团——“多马羌”。

除了“藏羌彝走廊”上的古蜀国外,“西北走廊”上古羌的势力也比较雄厚,占有千里之地,人口不少。不是所有都与商王朝为敌,记事刻辞中,也有古羌向商王朝进贡卜骨的记载。

武丁命令“多羌”去打猎,还占卜羌是否有灾祸,是否有死亡。马羌被武丁征伐过,后来臣服,从奴隶中选拔出来,因此有“命多马羌”和“多马羌臣”“小多马羌臣”的卜辞。

“多马羌臣”,管理马羌的官。

“小多马羌臣”,管理马羌的小官。

“蜀射蜀御”。商国派使者到古蜀国谈判,射手和驾车的驭手,居然都是“古成都人”。

“古成都人”多为古羌后裔,具有骑马的技能。

至少4000年以前,古蜀先民就骑马挥刀,驰骋疆场。

骑兵,陆战之王,最强大的兵种。

马,游牧世界革命性的一个交通工具。

草原世界的文化,可称“马的文化”。

马为游牧世界驯服的畜种。马的使用,游牧生活方式出现前就已开始,潜在力量的彻底发挥,前3000年后游牧部族的贡献。农耕部族国家的用马,都是先后从游牧部族学来……

游牧部族骑在马上作战,中国所称“骑射”。

古蜀战争舞台上耀眼明星。

机动性,骑兵最大的优势。冲锋排山倒海,气势宏大,步兵根本挡不住。持续作战能力强,善于长途奔袭,对后勤补给依赖性小,能连续作战,只要带少量补给,就能奔袭千里投入战斗。

安营扎寨。军营里帐篷林立,军旗飘扬。

强盛时期,衣冠楚楚,队列整齐,军旗飘舞,骑着高头大马,手握制式兵器。古蜀人挥动长鞭,驱赶满载货物的牛车,双手推动独轮车(俗称鸡公车)。一支强大的成建制的武装力量。

鸡公车(图片来自网路)

已经具备远距离、进攻型的作战能力。

历史性转变出现在周代。

位于大秦岭南的“蜀”,与大秦岭北的“周”发生紧密联系。

三星堆王朝解体,“古成都人”迁移过程中,“辫发”的一支族群迁到成都金沙,“笄发”的一支族群迁入陕西宝鸡,这就是周人。宝鸡的一些出土文物,证实了与古蜀国的亲密关系。

迁到金沙的“辫发”族群,开拓创新,奋发图强,重新建立一个堪与三星堆媲美的国度;远上陕南的“笄发”族群,命运多坷,在异国他乡,必须重新取得耕地、河流、青铜,甚至是强大的周王朝的信任。在渭水河畔,这群顽强的“古成都人”,建立了“弓鱼国”。

一个活在过去的“弓鱼国”。

陕西宝鸡弓鱼国墓地出土西周中早期玉器(图片来自网络)

对三星堆有着无限追忆、缅怀的王国。

“蜀周同源”。

中原已是周朝的天下,弓鱼国投靠周朝,册封诸侯,在寸土寸金的周畿获得一方蕞尔之地。西周年间,迎来一个风光的政治婚姻,王室重臣井伯之女井姬下嫁弓鱼伯。

婚姻带来的和平终究短暂,最终挡不住衰落的脚步。

西周穆王时,矢国逐渐强大。

弓鱼国被迫迁往渭水南岸茹家庄一带,依靠渭水天险与矢国周旋。弓鱼国墓地那个被缢死的古人,最后一位国王的骨架,在矢国势如破竹的军队面前,弓鱼国消亡。传说归于平静。

三星堆金杖上,雕刻着一张弓箭、一条鱼、一只鸟,鱼被弓箭贯穿而入,同样的图案,还出现在金沙金带上。金是古代重器,将图案刻在金器上,一定意味着战争、盟誓、迁徙等大事。

三星堆遗址出土金杖上的鱼与鸟形象(图片来自网络)

弓鱼文化,“三星堆文化”的一种不完全延续。

前1046年,杜宇参加武王伐纣的战争。

在殷代甲骨文中有“蜀”称,“古成都人”协助周王讨纣作战。

“夏周同源”。

夏人周人同源,周人也来自成都平原。

文献记载,“周先祖从梁山止于岐下”。

周人也自称是“后稷”后代。

《山海经》记载,后稷(周始祖)“葬于都广之野”的成都平原。

“神主”,指宗庙中的前代国君的铸像。在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铜器中,共有各种青铜人像50多个,包括人头像、大型青铜立人像。实际上,都是夏代宗庙中的“神主”。

《左传》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一个城邑,有陈列前代国君铸像的宗庙是都城,没有,是一般城邑。汉代以降,“神主”用画像、书写先君名讳的牌位代替。

夏代是古羌人建立的国家,建立者大禹,父亲是鲧,爷爷是颛顼,颛顼的爷爷之是黄帝。面相有共同特点,有形状像河一样的眼睛,上下眼眶平而长,有像大海一样的嘴,非常宽阔。

《史记》说,大禹“河目海口”。

夏朝王族的标准形象。

四尊人头像上,都贴有金箔,用黄金来表现除了眼睛、眉毛以外的脸上皮肤,“神主”的特殊身份。正是夏王朝的先祖,即黄帝、颛顼、昌意、鲧的“神主”

“神主”大禹,“东方巨人”。三星堆最大的青铜立人像,身高1米7左右,连座通高2.62米,重180公斤,在国内出土的夏商周文物中,尚属首例。头顶花冠,河目海口,身躯瘦高,一袭长衫细布礼服,手臂和手粗大,两只手呈抱握状。

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图片来自网络)

《论语》说:大禹“恶衣服而致美于黻冕,卑宫室而尽乎沟洫。”不讲究衣服,却追求礼服礼冠;不讲究宫室殿堂,却追求沟洫水利。

《说苑》说,大禹“衣裳细布”,礼服是华贵的丝绸细布所做。与青铜立人像表现的形象完全相同:两只手呈抱握状,一只手握的治水用的耒耜,另一是呈抱握形的手势,引导性动作。

在山东出土的汉画像石上,大禹的形象正是一手执耒耜,一手作手势,与青铜像类似。

大禹的“神主”所握的耒耜,筒状包金箔的木耒耜,与大禹的“神主”同时出土,长142厘米,直径2.3厘米,黄金净重约0.5千克,目前解读为金杖。

大禹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神主”大禹,身躯瘦高,与文献记载的大禹身高相同。

《竹书纪年》说,大禹高“九尺九寸”。

同时代的尧舜,身高分别“七尺二寸”“六尺一寸”……

夏桀与商纣,夏朝与商朝的最后一位国君。

两人相似,好像商纣是夏桀复生。

两个朝代的灭亡,也是十分相似。

夏朝从大禹开始,共17代国君,历时400多年。商汤灭夏后商朝建立,传到商纣,被周武王所灭。大禹与商汤,都是有为的明君,后代夏桀和商纣王,传说却也都是有名的暴君。

周武王像(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修筑宫殿,夏桀作瑶台,商纣王作鹿台,寻欢作乐。

同样的商汤伐桀、武王伐纣。

商汤伐桀时,夏桀兵败而死。夏朝灭亡。

武王伐纣时,商纣王登鹿台自焚。商朝灭亡。

大禹兴于西羌,夏朝盛于河洛,夏人亡于东夷。

西兴东渐。大禹文化源头在西蜀,成功在河洛,东传江浙,甚至于日本。

大禹塑像(图片来自网络)

秦人因征服巴蜀而兴,以巴蜀为基地统一中国;巴蜀汉中,成全刘邦而统一天下;赵匡胤征蜀以后,而统一长江流域。历史上,不少朝代是以巴蜀为开国基地,向东发展,统一全国。

大禹文化与古蜀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共同的血缘、族缘、业缘、水缘,相融互动,争奇斗艳、相得益彰。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易旭东,知名纪实作家,非学院派天府文化学者,北宋人物史研究学者。在国内外报刊发表纪实作品400余万字,近50篇作品获各种奖项。

前期回顾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易旭东

配图:方志四川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温馨提示

如喜欢本文,请分享。

转载请注明:来自“方志四川”(ID:scsdfz)。

原标题:《【方志四川•历史文化】易旭东 ‖ 越南开国之王原来是“古成都人”系列之六:夏桀隐居湔江河谷故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