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原色”点亮北疆 “蒙古马”奔向远方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发展记略

2020-06-08 04:2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在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上,乌兰木伦镇犹如一颗绿色明珠,熠熠生辉。

乌兰木伦镇镇区全景图

乌兰木伦镇位于伊金霍洛旗东南部,隔乌兰木伦河与陕西省大柳塔相望,属于内蒙古呼—包—鄂“金三角”区域。这里被誉为“太阳石故乡”,煤炭探明储量达百亿吨,从1978年至今,累计向东部发达地区输送原煤超过15亿吨,输送清洁电力超过350亿千瓦时,有力地支持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建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村镇”“全区十佳星级文明镇”“全区小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环境优美乡镇”“中国绿色名镇”“自治区级重点镇”等荣誉称号,2019年成功获批全国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地区。

今天,这片黑金丰腴的土地上,绿色新动能释放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正在领跑金色新未来。

“红力量”统领:从穷乡僻壤到北疆名镇

时代的船帆从不惧怕汹涌沧浪,正如推动船帆前行的奋斗者从不隐匿信仰的光芒。

回首过去,在抵天达地的时代坐标里,有享誉南北的“乌兰木伦奇迹”;在热火朝天的发展大潮里,有响彻寰宇的“乌兰木伦温度”;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征程上,有攻坚克难的“乌兰木伦力量”……

这里曾是穷山恶水的“黑珍珠”。虽然,乌兰木伦河从这里流过,却没有恩泽一方百姓,全镇7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良田不足百亩。解放初期,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穷山饿石头、瘦水向南流、人住沟里头,少穿没吃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只见饥民外出逃荒,不见富户荣归故里的穷乡僻壤。

1993年底,原布连乡和布尔台格乡两乡合并,设立乌兰木伦镇,全镇辖16个行政村,106个社,总面积802.9平方公里,总人口29318人,总耕地4.1万亩。

1997年,建起大大小小18 座煤矿,乌兰木伦镇财政收入完成1100万元,首次突破千万元,成为全盟财政收入突破千万元大关的乡镇。

1998年初,从乌兰木伦镇分设出布连、布尔台格两个乡。

2005年11月,苏木乡镇机构改革,原布连乡和布尔台格乡并入原乌兰木伦镇,两乡一镇合并为现在的乌兰木伦镇。全镇辖16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12个居委会,总人口58000人,总面积726平方公里。2005年,乌兰木伦镇产生的税收再创奇迹,达10.5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木伦镇的发展不断跃上新层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发展新纪元。

主题教育专题党课学习

草原上有句谚语:看准北斗星,就不会迷失方向。党是我们扬帆起航的总舵手、总指挥,是深孚众望的坚强核心。听从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基层组织的“根”和“魂”。数十年来,乌兰木伦镇的全面发展得益于始终听党话、跟党走、感党恩,始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走心、融入中心同心、党群工作暖心、服务员群众贴心的主线,始终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从而成功带领全镇从“后进镇”变成“排头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木伦镇党委紧紧围绕党建主业,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全面提升组织力这个重点,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乌兰木伦村党员活动

——严把党员“入口关”。党员是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镇党委全面细致做好拟发展预备党员的政治审查和培养教育工作,2016年以来,累计发展农牧民党员37名,其中35岁以下年轻党员14名,大专以上学历党员15名,为村级基层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充实了后备力量。

——创新党建“联动制”。牢固树立一切工作到支部的导向,坚持以“一核三极”区域化党建为统揽,积极构建“村(社区)企联建、和谐发展”的党建模式。各村联合16个包联单位和34家帮扶企业共同成立了联合党支部,4个城镇社区与驻地企业联合成立综合党委,建立了村企之间“组织上联合、发展上联动、利益上共享”的党建新机制。

——激活支部“内生力”。在嘎查村“两委”换届工作过程中,圆满完成16个村4个社区换届选举工作,正职“一肩挑”比例达到43.8%,进一步选优配强了村“两委”班子,解决了部分村党组织负责人工作不胜任、不正确履职、班子整体战斗力不强、工作开展不力等卡脖子问题。

——强化组织“向心力”。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党员固定活动日”“党建联系点制度”等基本组织生活制度,确保党员教育管理和组织生活经常化、规范化。在一场场严肃活泼的活动中,每名党员干部都经历了“熔炉淬火”,祛除了“杂质”,“提纯”了思想,锻炼了党性。近年来,各嘎查村累计开展党员固定活动日26次,参与党员达13600余人次,党员参与率达到80%以上,一些村内重大事项得以有效解决。

——保障村民“自治权”。推行“四权四治”模式,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权,都按照党支部履行决策组织权、村民代表会议履行决策表决权、村委会履行决策实施权、村民监督委员会履行决策监督权的体制框架进行,让农牧民当家做主。将所有村级重大事项都按照决策启动机制、民主表决机制、组织实施机制、监督评议机制的运行模式进行民主管理,切实维护农牧民的合法权益。

新时代龙腾虎跃,新生代砥砺前行。在这片到处都蕴藏着“黑金”的土地上,如磐石般的红色信仰凝聚起更深沉、更持久的红色力量。

正是在一届又一届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在一代又一代乌兰木伦人的奋斗中,这颗“黑珍珠”变成“绿明珠”,天蓝水清、地绿人富。2019年,完成全口径税费收入136.6亿元,完成镇级税收收入2.85亿元,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支点。

“绿能量”引燃:从黑灰遍地到绿水青山

时代的号音嘹亮,鄂尔多斯高原千帆竞发,乌兰木伦镇正在“绿色”跑道上领跑新变革新征程,而起跑的时间,乌兰木伦镇用了三十年。

1987年,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在内蒙古建起了第一座煤矿,地点就选在了乌兰木伦镇。至此,乌兰木伦镇彻底结束了靠天吃饭的“穷”日子,当年,上千名农牧民告别了“苦”日子,走进煤矿当了工人。

神华集团在乌兰木伦镇开荒式的建矿,拉开了乌兰木伦镇经济高速发展的序幕。小镇聚起了金山银山,但几十年挖煤、卖煤,当地环境早已是满目疮痍。90年代当地人常说一句话,“看八达岭长城到北京,看煤海长城到乌兰木伦”,用来形容乌兰木伦河到大柳塔一带,煤矿之多。据资料统计,从1987年到2000年当地采煤沉陷区多达5万亩,乌兰木伦河乱采、乱挖、乱排污水的现象触目皆是。

怎么办?乌兰木伦镇选择了向黑色要绿色,用深入肌理的蜕变引发了一场区域蝶变,为“绿色煤都”鄂尔多斯打开了新突围之路。如今,这里产煤不见煤,取而代之的是连绵不绝的绿色世界。

——生态恢复,让黑色矿山“绿起来”。

2005年,镇里最大的露天煤矿——武家塔煤矿画出了一张规划图,以往的规划图都是如何谋划开采煤炭,而这张规划图却是谋划如何填埋矿坑。至此,武家塔煤矿扛起了乌兰木伦镇矿区生态恢复的大旗。

而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治理,也成为乌兰木伦镇摆在首位的一项重点工程。2018年,该镇按照“生态建设+工矿企业+产业+农户”的模式,启动实施伊金霍洛旗重点采煤沉陷区天骄御苑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目,该项目占地面积5.1万亩,项目总投资1.46亿元,分两期实施,目前已完成生态林建设1.4万亩,铺设灌溉管网100公里。该项目实施后将带来巨大改变:曾经的荒山变为花果山,成为老百姓的金山银山;矿区大量闲置的矿井水用来浇灌树木,得到有效利用;项目区老百姓可以参与到项目的实施、管理,从中获得收益,为百姓增收;为发展生态旅游打下良好基础。投资5亿元建设50万千瓦“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光伏”项目,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5000人就业岗位,实现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收取租金和工资性收入,年人均增收1.5万元以上的社会效益。推动产业布局由“地下”转为“地上”,推动产业结构由“黑色”变为“绿色”,推动采煤区域由“包袱”变为“财富”,推动地貌形态由“沉陷区”变为“风景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效提升,努力打造全国采煤沉陷区治理示范区和全国智能光伏产业示范区,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方共赢,让乌兰木伦镇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投资5亿元建设5000亩沙棘经果林基地,1座国家级沙棘研发中心和1家现代化智能化的食品加工厂;二期和三期计划用5-10年时间,投资5-15亿元,建设5000亩沙棘精选林和5万亩沙棘经济生态林,建设1个生态旅游项目和生态康养项目。延长产业链条,利益联结解决本地500人以上农牧民和贫困户就业,农民通过土地租赁和流转得到土地收益;通过建设农家乐和牧家乐,结合林下种养殖和采摘,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收入。最终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现在,乌兰木伦镇6 个露天煤矿全部得到治理,平均植被覆盖率达85%以上,比原始地貌高出3倍。

——专项整治,让天空“蓝起来”。

持续打响“蓝天保卫战”,通过大力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矿区扬尘可视化监管、矿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散煤燃烧治理等措施,保证“鄂尔多斯蓝”成为一张最靓丽的生态名片。2019年,深入开展非法煤场专项整治行动,投入800余万元,依法取缔非法煤场6处,累计取缔79处,清退占地并恢复地貌2000余亩。投入1100万余元进行绿植栽种。2020年,投入820万元对人居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投入6.57亿元,对鹏南、霍洛湾矿、鹏越红河、兴生源、三同圆、北通、盛邦7家煤场和站台实施全封闭改造。

——三水共治,让河道“清起来”。

乌兰木伦镇境内流域共九条河,分别为乌兰木伦河、布连沟河、阿贡沟河、石灰沟河、忽鸡图河、呼和乌素河、尔林兔河、活沙图河、活泥兔河。其中,乌兰木伦河在乌兰木伦镇境内总长为46公里。但多年来,河道脏乱差成为全镇的“拉分”景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乌兰木伦镇持续加大生态建设、管护力度,统筹推进线、区、河流域生态绿化和环境综合整治,坚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同步发力,全力攻坚水源地保护等重点任务,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水污染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三水共治”。

层层加压,保护河道。遵循河道自然规律,根据河道功能定位,坚持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相结合,将生态理念融入城乡建设、河道整治、旅游休闲全过程;实行镇、村二级河长组织体系,建立水岸线巡查检查制度,强化河流日常监督和考核问责。镇里和当地企业共同投资3亿元对乌兰木伦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先后共清理塘坝55处、石料厂18家、违建5500平米,清理河道乱栽种树木23万株,倾倒河道矸石等垃圾约6万立方。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

综合治理,保护源头。建立体系统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河道水质监测网络,开展沿河各矿及乌兰木伦镇生活污水处理厂中水源头提标改造工程,矿井水全部上山用于绿化浇灌,实现矿井水零排放。严格水岸线生态空间管控,依法划定治河工程保护范围和河流水域岸线管理范围,编制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明确规划岸线保护区、保留区、控制利用区和开发利用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利用;加快恢复河流水域岸线生态修复,沿岸各矿在河道土质堤坝处,栽植沙障、种植树木。

努力让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环境更优美、人民更幸福,守护好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乌兰木伦镇的生态履历是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活注解,更是一座依煤而兴的城镇的赶考之力。

哈沙部落水上乐园

明媚的“天空蓝”、怡人的“生态绿”,已经成为乌兰木伦镇的金不换名片。目前,全镇林地面积约4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2%,植被覆盖率达到87%。“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之间,正逐渐呈现出清晰的“内生力曲线”。

百转千回,绝不降格以求,百转千回,才能百炼成钢。以“绿底子”为密钥,乌兰木伦镇已经扣开了韧性更足、结构更优、质量更高、动力更足、前景更美的梦想之门。

“金质量”领航:从单一引擎到多元振兴

梦想是什么?是金灿灿的美好未来。

以“高质量”为路,筑梦新时代。这是新时代给予乌兰木伦镇的新希望,更是乌兰木伦镇回应新时代的新担当。

从2003年起,当地陆续引进神华煤制油、内蒙古国电建投等一批煤炭深加工项目,让“黑金”绿色变身,走上了经济由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的路子。同时,依托资源、项目,全镇16个村全部有了集体经济。

神华煤制油公司

从“一煤独大”到“多元开花”,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乌兰木伦镇正在多方位探求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

——“动力乌兰木伦”行稳致远。全年实施500万元以上项目27个,完成投资3.3亿元。神华煤制油、国电煤电一体化和各大煤矿等重点项目稳定运行。2019年,境内煤矿24家,年产销原煤1.1亿吨,生产油品80.6万吨,发电82.7亿千瓦时。

——“幸福乌兰木伦”花香满园。脱贫工作成果丰硕,全面实施“百企帮百村”行动,主动与34家帮扶企业对接,达成“互补共赢”“资源共享”“需求供给”的共建共识。镇党委统筹各方力量,精准施策,累计投入资金约100万元,开展到村到户、电商扶贫和保洁清扫服务等产业扶贫项目,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00余万元,为居民的生活、教育、就医等各方面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镇建档立卡贫困户26户62人稳定脱贫。

哈沙部落

——“休闲乌兰木伦”强势崛起。以乡村振兴为杠杆,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优先旅游业,重点推动哈沙图田园综合体项目,引进伊金霍洛旗旅游投资有限公司投资1200万元打造的乡野风情民宿正在按计划逐步改造,投资1500万元建成3000平方米云上农场观光农业体验园、2000平方米连栋温室科技示范园,景观水系、七彩长廊、水车乐园等项目投入运营;投资1.18亿元建设总占地面积5.62万平方米的奥新颐养中心和投资5700万元建设总占地面积2.84万平方米的奥新国学堂。

——“富裕乌兰木伦”前程似锦。目前,全镇16个村中,1000万以上1个,500万以上1个,50万以上3个,10万元以上8个,5万元以上3个,人均纯收入23210元。投资998万元建设查干苏村昌茂绿怡生态农场项目,投资1.2亿元建设乌兰木伦村井下煤海探秘项目,投入520万元建设苏勒德霍洛村醋场项目。每年拿出部分固定财力用于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民生事业,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美丽乌兰木伦”凝心聚力。以人居环境整治为抓手,坚持问题导向,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精准发力落实,针对镇区重点整改区、农村牧区、工矿企业区等不同类型区域,深化认识、分类施策,协同推进、长效推动,全面整治。强化目标任务,聚焦向心力、凝聚力,激发居民群众内生动力。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四会”组织等自治作用,开展“栓整人家”“美丽庭院”、文明积分兑换等评选激励活动,调动群众参与环境卫生清洁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道路绿化提升改造

——“便捷乌兰木伦”通达南北。紧邻鄂尔多斯市中心城区,包神铁路、包茂高速、鄂尔多斯国际机场合围四周,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立体交通网越织越密,使这里成为投资发展的新“高地”。

在乌兰木伦镇,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化作铿锵步履,以行动擘画出的时代闪亮答卷,让“金色未来”的成色更纯、底色更亮、根基更牢。

这是从历史走来的乌兰木伦镇,这是奔向未来的乌兰木伦镇。

亿万年前,这片土地埋葬过郁郁葱葱的绿色,被岁月淬炼为黑色的宝藏。

几百年前,一代天骄成吉思汗遗鞭于伊金霍洛,吟颂的赞美之词至今回响。

几十年前,这里开启了中国西北第一镇的“新纪元”。小镇的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20亿元。2019年,成功获批全国经济发达镇改革试点地区。

今天,从地下到地上,从黑色到绿色,从靠煤而兴到生态多元,乌兰木伦镇聚起的“宝”,不仅是绿水青山、宜人环境,还有着商气、人气集聚带来的经济发展新动能。红色的力量、绿色的能量、金色的质量,“三原色”都化作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乘风破浪。乌兰木伦镇如矫健的蒙古马一样,胸怀凌云之志,脚踩厚实沃土,奋蹄疾跑,奔向更加宏阔灿烂的远方。

丨来源:鄂尔多斯日报

丨责编:苏娜丨校对:韩娇 杨柳 刘博

丨审核:朱肸

更多新闻

原标题:《“三原色”点亮北疆 “蒙古马”奔向远方 ——伊金霍洛旗乌兰木伦镇发展记略》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