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阅读另一个张爱玲

2020-06-10 09:3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魏小河 魏小河流域 

书架上许多书还未拆封,今天翻检视察,拿下几本来看。

《重访边城》是前月买的,那时一起兴买了不少旅行书,突然想起张爱玲曾去台湾写过一篇游记,便一并购了这本《重访边城》。

《重访边城》约莫是2008年首先在台湾出版,那年《小团圆》问世,无疑是一场热热闹闹的张迷盛宴。不甚清楚《重访边城》这稿子是谁发现的,总之也是未刊稿,便和一些旧文凑合在一块,出了书。

按文体来分,这是一本散文随笔集,收录了上世纪50年代之后,张爱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旧文和部分未刊稿,还将《对照记》收了进来,总而言之是一本颇为斑驳的集子,里面不乏应酬文章,比如给《亦报》给皇冠写的祝贺文,和书评作者的辩论等等。

这些篇什其实无甚可看,但因为是张爱玲,似乎又有了价值。

人人都爱张爱玲,据说天下“张迷”有千万之多,实在声势浩大,可张爱玲自己偏偏深居简出,整个后半生过着不为人所知的生活。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因为我们对她的生活不甚了解,才更使她成为传奇。

张爱玲的小说当然是使她受到广泛读者喜爱的真正基础。但她与胡兰成的那一场“低到尘埃里”的爱情八卦,加上脱离大陆,远赴美国的不甚清晰的后半生,还有她的死亡,都让她的生命本身具有了传奇性。

她的人生被谈论的次数,恐怕要高于她的小说,至少与她的小说是混为一谈的。

这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不好谈,也不可以谈,正好如此,也只能如此,便如此是了。

当我们想起张爱玲,脑中总会浮现那张她叉着腰昂着头的照片,那是她50年代离开大陆在香港时拍的,照片中的她约莫三十来岁,还很年轻,但她最受瞩目的作品都已经完成。

于是张爱玲便是这个张爱玲,一个倔强的,有些古怪的,才华横溢的,天才女作家。我们对她的印象集中于此,如此深刻,也如此单一。

但是,小说之外,爱情故事之外,民国才女之外,张爱玲还有很多面向,《重访边城》虽然都是一些张爱玲的边角料,但是从这些边角料里,可以看到另一个张爱玲,一个更生活化,更真实的作者。

这本书所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很不张爱玲。

比如《谈看书》的那两篇长文,几乎如同学术考证,大大研究了一番人种学,字句之间丝毫不见张氏的惊奇和华丽,这是知识性的张爱玲。

还有《谈吃喝画饼充饥》,洋洋洒洒几千字,从中国吃食,一路讲遍全球,美国、墨西哥、欧洲、印度、日本……视野之广,现今专门写吃食文字的作者看到,想必也要佩服。

书里还收有他给爱默生和梭罗做的作者小传,是为1961年香港出版的《美国诗选》所作,想必是约稿。这约稿写得很正宗,如果不说是张爱玲写的,一般人不大看得出,她刻意将个人特色收住了,将读者的注意力吸引在评传的对象上。不过他写爱默生的这一句,还是很亮眼,她说爱默生文章多,常出警句,使“他的书像珊瑚一样,在海底缓慢的形成。”

其余文章,多是报纸副刊的稿件,所写往往是为了说明什么,对研究者有帮助,对一般读者则不那么富有兴味,重中之重的《重访边城》不知为什么,读来总是和《异乡记》比,这一比,就差了许多。

不过,这本书中另有一篇文章,实在光彩夺目,标题很简单,《忆胡适之》。

从最初的通信开始,到他们在美国的相处,整篇文章饱含细节和情感。

最使人惊异的是,这分明不是那个孤高不可一世的张爱玲,她说,“跟胡适之谈,我确是如对神明”,在此之前,谁能想到张爱玲和胡适还有一段情谊,谁又能想到张爱玲也可以像个不带刺芒的学生。

张爱玲是读不够的。

除了四十年代的上海,其实还有很多个张爱玲。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