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深读】旅游扶贫结出“致富果”

2020-06-17 08:2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旅游扶贫是物质和精神的“双扶贫”。旅游开拓贫困地区群众的眼界,可以接触到新的思想观念和现代生活方式,可以改变当地相对封闭、落后的生活状况,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近年来,我市将旅游产业发展与生态乡村建设、推进精准扶贫有机结合,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挖掘旅游产品、推进“四级联建”等手段深入推进旅游扶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底,我市74个省级以上旅游扶贫重点村和96个市级旅游扶贫重点村已全部脱贫出列。2015年以来,全市通过乡村旅游带动约11万人口脱贫,完成任务数居全省第一。

在旅游扶贫的实践中,我市形成了“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多样的形式。旅游扶贫,正在叩开一扇扇致富之门。

岳西县巍岭乡“金榜乡村”。通讯员 储杰 摄

“景区带村”

激活旅游扶贫

建一个景区,富一方经济。拥有17家A级景区、40余处乡村旅游景点的潜山市,2019年,共接待游客107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01.03亿元,荣获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县市。

潜山市每天都在见证景区发展激活扶贫动能的传奇,演绎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大美壮歌。2016年以来,该市通过旅游扶贫已带动6731户、25956人脱贫增收。

天柱山1号公路穿村而过,各类体育赛事接踵而来,旅游从业者达千人,年旅游收入近1亿元……位于天柱山南麓的茶庄村,依托天柱山景区,发展旅游,带来百业兴旺,去年成功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

在茶庄村土生土长的该村党总支部书记宋曰凯清晰地记得,曾经的茶庄村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较差,导致大量年轻人外出务工谋生,而青壮劳动力的外流,又加剧了村庄的贫困与落后。2014年建档立卡时,该村有贫困户180余户,贫困人口达500余人。

后来天柱山发展旅游,景区投资2亿多元对茶庄村公路两侧的民房、危房进行改建和风貌改造,人居环境改善,旅游公路通村,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景区向贫困户优先提供摊位,租金实行优惠政策,实现贫困户46户168人创业就业;景区还吸纳周边贫困群众在景区从事保安、保洁、绿化等工作,月工资2000元左右,实现贫困户23户40人就业。

近年来,茶庄村还成功开发了多个旅游景区景点,村内有70%农户端上了旅游的“金饭碗”。脱贫户朱灿,住在景区入口,利用自家房子发展农家乐,还卖些土特产,一年纯收入就有20多万元。像朱灿一样在家发展农家乐的,全村有80多户,年营业收入达2000余万元。

天柱山脚下的天柱村,也曾是潜山市8个深度贫困村之一,闭塞的交通、薄弱的产业基础使得当地长期摆脱不了贫困。近年来,依托紧邻天柱山景区的区位优势,该村将美景化作脱贫动力,于2018年实现了整村摘帽。

“只有大伙一起发展,才能把村里的旅游‘蛋糕’越做越大,让更多的贫困户受益。”2008年回到家乡天柱村建农庄,发展旅游的葛结林,已带动50余户贫困户就业,吸纳18户贫困户以小额扶贫贷款入股参与分红,与周边4个乡镇100余户贫困户签订加盟协议,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其农产品,并带动了30余户农户发展农家乐。

“我和爱人都在这打工,考虑到我们身体不好,山庄给我们安排的活都很轻松,一年我们能挣3万多元。”天柱村58岁的村民芮立顺说,他家四口人,儿子精神残疾,女儿在上学,自己身体也不好,多亏了这份工作,让他家实现了稳定脱贫。

与天柱村相隔不远的马潭村,开发的漂流项目,每年能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为村集体增收11万元,全村120余名男劳力成了筏工,20余名“村姑”成为景区讲解员,300多贫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人均年收入达3万元。

“家园变景区”

走出脱贫新路

大景区有大景区的优势,小家园也有小家园的潜能。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古村落、特色产业村等特色资源,通过“能人带户”“公司+农户”等方式,加速发展乡村旅游,让老百姓的家园变成身边的景区,使旅游业直接承载扶贫功能。

炎炎夏日,岳西深山里的巍岭乡夹河村金榜组又迎来了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小山村里常常游人如织,客房几乎天天爆满。

金榜是一个仅有26户96人的小村民组,深藏在大山深处,没有知名景区、没有便利交通,只是一个依山而建的普通村庄。2015年,储杰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同哥哥一起创办“金榜乡村·岳西金榜自然村”项目,以自然村为载体,运营乡村生活,发展“民宿+”综合旅游,让金榜一跃成为游客的热门“打卡地”,并成为岳西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牌。

“金榜乡村”如今有23间客房,皆是村民自家房屋,储杰帮他们统一揽客,统一管理,去年营业收入达到了150万元。贫困户储茂艳是最先加盟的村民,他家现有7间客房,他还在客厅设了土特产专柜,一年能有十多万元收入。“过去在村里,想挣钱得出大力气,现在打扫客房、卖土特产,坐在家就有人上门来,可真是轻松了许多呢。”储茂艳说。

储杰介绍,家乡原生态的生活、房前屋后的山水、夏日凉爽的气候,均是吸引游客的“法宝”。当家园变身景区,农家不起眼的葛粉、茶叶、蜂蜜、土鸡、土猪肉等农特产品开始供不应求,带动了村里种养业蓬勃发展,农户实现了脱贫增收。

怀宁县清河乡太平村,境内有笔架山、神仙台、娘娘洞等自然景点,青年水库坐落山间,古泉河穿境而过,生态环境好。2016年太平村被列入省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该村抢抓机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整合各级扶贫资金,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打造了一个垂钓中心、两处水果采摘园、两家星级农家乐,日接待游客达四五百人次。

村民孙长富发展的100多亩果园,每到采摘季,一天收入能达2000多元。他的采摘园还是村里的扶贫基地,有11户贫困户入股,每年能分红2500元;采摘园用工也以贫困户优先,每人每天能有近百元收入。

在文化旅游业迈入大众旅游、全域旅游的新时代,以周边游、休闲游、自驾游为主的乡村旅游,已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拉动消费的重要增长极。

宜秀区罗岭镇林春村也在谋划农旅融合,发展乡村旅游。该村最大的田园综合体,占地3000多亩的润家生态园,为转型旅游,还新聘请了旅游职业经理人。“我们打造的‘欢乐农场’已于5月底开园,目前已接受了多场预订,‘欢乐农场’的定位是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主要有亲子游、科普游、冬夏令营等。”该公司新上任的旅游职业经理人丁南飞介绍,接下来他还将准备开辟夜场经济、康养旅游。

“生态园务工以贫困户优先,每年工资支出200多万元。”丁南飞说。贫困户甘胜龙常年在基地务工,负责田间管理、家禽养殖,因为勤劳肯干,一个月能挣3600元,目前已实现稳定脱贫。

“村里也正在围绕白虎山做旅游开发,东边建民宿、南边建茶园、西边建养生谷、北边建严凤英纪念园,建好后让村民入园经营,共享乡村旅游发展成果。”林春村党总支书记章根深说。

旅游+扶贫

探索新路径

记者从市文旅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市乡村旅游新业态不断拓展,形成了生态旅游观光、户外攀岩、采摘体验、民宿民俗、滑雪温泉、农事体验、自驾游营地等类别较为齐全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但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不高。

今年我市将实施乡村旅游业态培育工程,以农业生态、农村景观、农事体验为特色,推动一批观光体验产品;以古村落、古建筑、古遗址、民俗馆等为依托,整合一批研学旅游产品;以温泉、中草药以及自然生态等为吸引物,发展一批康养旅游产品;以乡村旅游风景道、漫游步道和古道等为载体,建设一批乡村廊道(自驾、徒步、骑行)旅游产品;以体育运动、亲水登山、房车营地等为元素,打造一批户外休闲产品。

同时,提升民宿品质。我市旅游民宿发展处于起步阶段,今年市政府高度重视,请专业机构策划和规划,对全市民宿进行高点定位,制订乡村旅游民宿地方标准,实施旅游民宿精品工程建设。

此外,我市还将实施“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民将当地农副土特产品实行旅游性包装,就地就近销售,推动农林牧副渔等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实现增收;支持乡村旅游重点村依托文化中心、超市等营业场所建设电商服务站、农副土特产品商店,在邻近的景区景点、高速公路服务区设立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打造一批“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示范基地”;推动线上旅行商与乡村旅游企业合作,开展在线宣传推广、特产销售、旅游线路营销。优先支持有条件的重点村利用已有资源建设乡村旅游(扶贫)电商平台。

来源:安报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祁源源

原标题:《【深读】旅游扶贫结出“致富果”》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