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云南迪庆德钦县:上海援建滴灌设备,让冰葡萄酒产业重焕新生

澎湃新闻资深记者 赵实 发自云南迪庆
2020-06-27 08:30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梅里雪山,澜沧江畔,白马杜鹃,百年教堂,冰葡萄酒……

这是属于平均海拔3000米之上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专属浪漫。

沿着梅里雪山的盘旋公路驱车而下,天空的湛蓝与雪山的洁白映照下,山涧峡谷之中,一大片葡萄园,这样的景致格外诱人。

这片地处梅里雪山与澜沧江交汇干热河谷的葡萄园,海拔2000米,是德钦县云岭乡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

峡谷中的葡萄基地。 本文图片均为澎湃新闻记者 赵实  图

在葡萄园中,澎湃新闻记者看到,新的滴灌设备已经在这个冰葡萄基地有序安装,完成后,将一改人工灌溉的诸多不便与传统水管的弊端问题,可直接将来自于雪山的冰川融水引入,自动对葡萄进行浇灌,可覆盖400亩葡萄园。

“工程将于今年9月底建成,10月投入使用。”德钦县扶贫办副主任李春燕说,这项葡萄基地滴灌工程建设,正是上海对口帮扶德钦的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项目的内容之一,是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基础设施项目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整体项目将惠及47户2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4人。”

藏族村落的冰葡萄酒往事

德钦,藏语意为“吉祥如意,和平安宁”,县内平均海拔4270米,为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县,素有“云岭之巅”之称。

全县总人口6.8万,有藏族、傈僳族等13种世居民族,其中藏族占81.6%。脱贫攻坚伊始,全县共有贫困村32个(含10个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813户12316人,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和生态限制开发县。截至目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累计脱贫销号2806户12287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0%下降至2019年的0.06%。

德钦的脱贫,冰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德钦县的冰葡萄酒历史悠久。目前,冰葡萄酒已成为县里的支柱产业。

德钦与葡萄的关联,实际上从十八世纪就已经开始了。1860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将葡萄传入德钦,从此,德钦县开始种植葡萄。在德钦县内至今保存着纯正的法国“玫瑰蜜”葡萄名品。

位于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的茨中教堂,就是这段历史渊源的现实佐证——这座由法国传教士于1867年修建的天主教堂,当年的葡萄园依然生生不息,2亩的面积中,种植的正是1884年从法国引进的“玫瑰蜜”葡萄,如今,当地藏民还在用其酿制葡萄酒。

充足的阳光,巨大的昼夜温差,疏松的砂石土壤,以及雪山冰川融水,使得德钦非常适合赤霞珠葡萄的生长,用于酿造并红葡萄酒。

因此,德钦县将葡萄产业作为县里支柱产业,2000年时,就已经开始尝试发展冰葡萄酒产业,在云岭布村和燕门茨中试种了120亩。取得成功后,德钦县以“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发展葡萄产业。

上海援滇干部、德钦县副县长顾春华介绍,德钦县种植的葡萄以赤霞珠品种为主,还有霞多丽、美乐、西拉、烟73等十六个品种,种植葡萄面积13840亩,产量达5925吨,产值3830万元,户均收入达1.38万元。

上海援助,冰葡萄产业再焕新生

香格里拉工业园区德钦葡萄产业园区,目前拥有4家葡萄酒酿造企业,梅里酒业有限公司是其中之一。

但是近几年,位于德钦县云岭乡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却在生产上遇到了难题。

德钦县云岭乡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的生产线。

云岭乡布村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负责人娜卓玛说,这片基地从2007年开始种植赤霞珠葡萄,“过去就是靠人工拖着皮水管浇水,耗时费力,浇这一片地就要老半天。2014年供水工程修好后,还常常发生塌方等地质灾害事故,葡萄园灌溉、村民生活用水都面临很大的困难。”

车间主任赵增先说,由于灌溉和人工的问题,过去,每亩葡萄地只有300公斤葡萄产量;再加上酿造工艺的特殊性,葡萄须自然结冰后采摘,使得每亩仅产出100多公斤的冰酒原料葡萄。

直到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的落地,上海市总共投入投资430万元,用于梅里冰酒冰葡萄基地基础设施项目,除了用于滴灌工程,还计划修复基地蓄水池,对原有水源头水池进行提升改造,同时钢管拆移安装1000米,新建钢管400米,更换1扇闸门,修建水源头拦水坝200立方混凝土水坝一座。

“滴灌设备建成后,能有效节约人力以及水资源,灌溉效率也更高,到时候只要水阀一开就可以灌溉,一点也不费力。”赵增先估算,滴灌工程以及水源头改造工程投用后,将使每亩产量增至500公斤,冰酒所用的原料葡萄可以增至300公斤。

李春燕介绍,该项目将惠及47户24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户4人,可以使种植户户均年增收500元左右。目前,葡萄园还以每工时100元(包吃)的方式,每月安排10-60名当地村民在流转基地务工。葡萄产业改变了当地村民的收入结构,除了传统的种植,农民还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在葡萄酒企业就业的收入。

“不仅如此,项目节约出来的水,还可以用给附近的纽巴村、布村,方便村民生活。”李春燕说。

    责任编辑:蒋晨锐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