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松滋山窝窝里飞出“金凤凰”

2020-06-28 10:5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王成文 吕靖怡)在松滋市斯家场镇,有这样一个小村落,全村仅千余名村民,却走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生、171个大学生。短短18年间,他们崇文尚德,兴师重教,从典型的贫困山村摇身一变,不仅成为“荆州博士第一村”,还通过多渠道、多产业发展,改变了乡村曾经的落后面貌,带领村民们走上了致富路。

姜家岭村位于松滋市斯家场镇西南方,这里绿树环绕,油茶遍野。村口,一个雕刻着村名和“荆州博士第一村”字样的石碑赫然醒目。这个村庄仅有一千多名村民,却孕育出了11个博士,32个硕士、171个大学生。西北大学油气田地质与开发专业博士斯扬就是其中一位。和村里的大多数孩子一样,斯扬小时候家里并不富裕。父亲斯尚富除了种好家里的五亩地,还要兼顾距家一公里外的打米加工厂的生意,生活捉襟见肘。为了更好地供斯扬读书,斯尚富在村里的帮助下,开始开拖拉机搞运输。人穷志不能短,斯扬不负众望,不仅考上了大学,还在2015年获得西安石油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并在2019年年底顺利取得西北大学油气田地质与开发专业博士学位。

目前斯扬在外地继续进行油气田地质与开发专业方面的科研工作,同时也正在申请博士后工作站。不止斯扬一家,在姜家岭村,家家户户都弥漫着书香,“崇文尚学”已经成为村里的乡风民俗。在这样的文化气息熏陶下,一批批农村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奋发向上。为了激励村里的孩子们向这些优秀前辈学习,发奋读书,姜家岭村委会里专门设立了“博士馆”,里面陈列了很多知名博士学者的事迹展板:易法军,先后主持和参与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安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傅大干,小儿神经肌肉疾病及新生儿重症救治领域的专家,2008年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成员。温国元,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学博士,获多项国家科技奖励及专利……他们曾经都是从姜家岭村走出去的村里娃,也是村里后辈们学习的榜样。

在“博士馆”的中央,一座手捧书卷“啃读”的孩童塑像格外醒目,上面写着“晴耕雨读”的字样,体现出姜家岭村少年发奋读书的文化形象。18年前,姜家岭村还是地形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的“穷山窝”。“正底子形四面坡,南北二河不通过,天旱半月无水喝,有女不嫁穷山窝”,老百姓根本无法靠传统农业种植增收致富。面对“资产稀缺、发展乏力”的窘境。2002年,以梅启新为首的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决定转变发展思路,用知识改变乡村命运。在深入走访党员群众的基础上,村“两委”班子成员统一思想,明确提出“党建引领、支部带头、教育兴村、产业致富”的工作思路。

除了营造浓厚的人才培养氛围,村委还挤出资金设立奖学金,奖励每年考取大学的家庭,以此激励后学。

18年来崇文尚学,弘扬学风,姜家岭村已经形成了尊知重教、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当年的贫困村也在书香的浸润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姜家岭村走出的高等人才,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他们正在用自己所学建设美好的祖国,回报自己的家乡。

扶贫先扶智,如今的姜家岭村,不仅书声琅琅,油茶、脐橙等特色产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产业带动就业,推进脱贫攻坚。目前,村里正在筹建“合作社”,以学促耕,发展原生态种养殖业,把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农业,让博士村的原生态健康食品,走出大山,推向市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