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解德辉:“行走吕梁”游记㊴】交口兴华寺游记

2020-06-29 20: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交口兴华寺游记

每当我回往交口看望老母亲时,驱车途经水头镇后峪村、209国道北约10米处一隅,时常看到一座高处的小寺院,常常吸引我停车或透过车窗扭头看上几眼,受好奇心驱使,利用闲暇时间,我曾先后3次走进寺庙寻访。

据《交口县志-乡镇志》记载:兴华寺位于交口县水头镇后峪村的白马神山脚下,传说因白马护唐僧西天取经有功而建造寺院,故名兴华寺,又名白马寺。

顺着30级石台阶拾级而上,我便来到了兴华寺大门前。抬眼望去“兴华寺”三个金黄色大字格外醒目,红色的大门,古雅的建筑,清静的环境,给人一种阴森幽静、超然物外的感觉。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宋以来,兴华寺是交口早期寺庙遗存,也是交口县创建年代较早较大规模的寺庙之一,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在当地享有盛名,是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历来游人众多,香火旺盛。1999年7月29日,兴华寺被交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寺内经幢柱础等遗物判断,白马寺应创始于唐宋,准确年代不详。明成化8年(1472年)重修,至今已有540余年的历史,寺庙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

兴华寺坐东向西,属一进院落布局,南北长56.97米,东西宽41.29米,占地面积2352平方米。寺院中轴线自南向北布局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轴线两侧有配殿、钟鼓楼。天王殿仅存于此。正殿面宽五间,进深五橼,单檐悬山顶,六檩前出廓架构;西配殿为三孔砖券枕头窑前插廓,插廓已毁,南侧砖券一孔朵窑,东配殿砖券五孔窑洞;钟鼓楼面宽一间,进深三椽,单檐卷棚硬山顶,四檩无廊式梁架。庙内保存有残碑3通。

1939年,晋西事变后,晋西南区党委在寺内设“水头阻击战”前线指挥部。

水头反击战简况:1939年12月21日,晋西南抗日拥阎讨逆指挥部调集晋西南纵队1团、2团、决死队4团、5团、8团、游击队3团,209旅51团、52团组织出击水头晋军据点。首先向据守水头镇的晋19军阵地发起攻势,很快得手,紧接着又向石口镇的敌军补给基地(兵站、仓库),发动了攻势,战果进一步扩大。嗣后,又命令3团正面出击,2纵队4团由北侧攻击水头之敌,5团受命阻击由石楼增援之敌。同时以115师晋西支队1团、2团为主力,攻占石口。当天拂晓,3团1营从水头之南的小岭口发起进攻,连续攻占了晋军几个阵地,消灭了晋军的前哨连。此时天已大亮,发现晋军数倍于已,且已占领有利地形,而右翼的4团未按预定计划进入阵地。晋军集中优势兵力,向3团发起猛烈进攻,致使3团受阻,战斗进行的十分激烈,双方形成了拉锯战。战斗一直打到中午,团长曹诚负伤。此时,晋西支队副支队长黄骅、政治部主任王麓水来到前沿阵地,决定调整兵力,集中火力,向晋军发起反冲击,战斗坚持到天黑,撤出战斗,放弃了攻占石口的计划,撤回孝义一带。此次战斗虽未完成预定计划,但歼敌1个连,缴获机枪3挺、步枪10支。游击团长曹诚负伤,战士伤亡10余人。与此同时,纵队5团在水头西山一带进行配合反击,毙伤晋军官兵200余人。

此外,在抗日战争中发生的一些小战斗还有:民国7年(1938年)2月的双池伏击战;12月的石口阻击战;民国29年(1940)2月的孙圪垛进袭战;2月(除夕)郭家掌袭击战;4月的东岭袭击战等。解放战争中,从民国35年(1946)春至民国36年3月,先后在奕子头和火台山也发生过2次小规模的战斗。新中国建立后的1950年秋,地方武装斗争两次在高庙山一带组织进行肃匪战斗。

洛阳白马寺举世闻名,被称为中国佛教最早的寺庙。但据国际考古专家、中国管理工程学院院士白礼昌教授考证,位于交口县的白马寺创建时间较洛阳白马寺早8年,乃是中国最早寺庙。

据温阳梵天洞(千佛洞)石碑记载,东汉明帝夜梦金人,乃遣秦景使於天竺,写浮屠遗范,在“西天竺月氏国遇释摩腾、竺法兰二梵僧,白马驮经”,将佛教经典引入汉地中原。但由于当时中国的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排斥西方释教文化,明帝为了稳定局势,乃访大司农王敏,于永平十年在并州隰州温阳(今交口县)立白马寺、兴教寺、西明寺三寺,王敏在此翻译梵本经典,传播佛教,同时迎印度大德檀那在温阳创建梵天洞(千佛洞),传播婆罗门教。

这里,关于兴华寺之来历,民间还有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唐天宝年间(742年—756年),有一位高僧从长安出发云游至此,住在白水县的一个驿馆内。晚上,高僧梦见有一匹白马驮着佛经,款款而来,站在今寺院的中间,对着高僧开口说话:“佛经驮在猪头山,在此宝地建寺院,今日相会是前缘,建寺重任由你担”。高僧听后顿感惊讶,大惑不解之际,忽见白马话语一别,扬长而去,瞬间就自化成一道白光,飘落在今交口的白马神山上。翌日凌晨,幡然大悟后的高僧,赶紧穿好衣服,迅速跑出驿馆,大步流星地走到县城北门,抬眼一望,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大山,此山正像高僧昨日托梦所见白马所说的猪头山。高僧置身城门前,心有所思所盼,环顾眼前的猪头山,只见松柏参天,花儿争奇斗艳,身旁流水潺潺,四周风光无限。他欣喜万分,随口便道:“真是一处清静宝地啊!”由衷感悟,我乃佛门之人,云游四方,四处漂泊,总想有个落脚之地,今日了我心愿,善哉善哉,阿门弥陀佛!自此以后,高僧行走四方,艰辛奔波,到处化缘,筹得善款,终于在此建起了一座寺院,名曰:白马寺。

为纪念白马恩典,高僧将猪头山后的一座青山封为白马神山。同时,为让后人永远铭记此山,高僧又将白马神山前面的左右两座青山封为琵琶山和青风寨。后来,又因唐僧去西域取经,曾路经琵琶山和青风寨时,遇到妖魔鬼怪骚扰,白马与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师徒四人几经搏击,终于战败魔头。故封这两座山名,以纪念白马恩典之功德。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朱元璋登基后,在全国各地大兴寺院,对各地寺庙重新予以命名,一寺一名,当时在全国各地叫白马寺的寺院至少不下3处,故将“白马寺”更名为“兴华寺”。

我第3次走进兴华寺,和一位叫刘金生的老者闲聊了很长时间,寻问了不少渴望知道的故事,可惜老人一来不识字,二来讲不出啥东西来,尽管如此,我还是通过细观一些碑文记载,从中也或多或少了解了兴华寺的一些情况。令人遗憾的是,这里没有任何文字材料,只能从老者口述和网络寥寥无几的文字中了解一点散落的情况而已。

据老人介绍,他今年67岁,年轻时30多岁就与妻子离婚,有一个女儿,已成家生子,远在外地生活。老人一直未再婚,先在五台山修行半年多,后到交口县康城镇的法寺庙修行一年多,再后来到交口的云梦山修行二年多,2015年冬天又来到兴华寺看门守院修行至今。孤苦一人陪伴着清幽古寺700多个日日夜夜,无工资可挣,无生活来源,每天还要早起晚睡,敬香拜佛,打扫院落。但他却无怨无悔,每天坚守。看着老人愁苦无奈的样子,听着老人的叙说,我随即问,您有啥希望和要求时,老人说,哎,其实也没啥,就是期望一个月能给我发上300、400元生活费,也希望你能呼吁市、县有关部门能给兴华寺维护维修支持一点经费,我也就心满意足了,多好多善良的一个老人啊!

从寺院里走出来,我站在大门前,久久地望着门前高大的老槐树,心情久久难以平静。一座清幽的古寺,一个守寺的老人,一座极具文物价值的寺院,一个极其清贫孤独的老人,就这样坚守着,为了南来北往的香客迎来送往......但愿我们的父母官及有关部门的领导们,看到此文后,能尽其所责所能,为古老寺院,为守寺老者,更为保护兴华寺做出力所能及的善举吧!

宁静致远曰:“寺”字即源于“鸿胪寺”之“寺”字,后来“寺”字,便成了中国寺院的一种泛称。目前,在全国各地以白马寺命名的寺院至少有25座之多。众所周知,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200年里,整个发展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白马寺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白马寺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紧地联在一起的,这让白马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交口县志》《隰州志》《吕梁市乡镇志》(交口卷)、《方志山西》以及散见于网络一些有关兴华寺的图文资料等。

注:本文曾在《掌上吕梁》“游遍吕梁”栏目(2017-11-07日)发布。

作者:解德辉

长按二维码,点击“识别图中二维码”

即可关注

吕梁市新闻办官方微信“吕梁发布”

觉得不错请分享

原标题:《【解德辉:“行走吕梁”游记㊴】交口兴华寺游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