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澎湃下午茶|上海如何成为内外双循环节点与枢纽型全球城市

澎湃新闻记者 王琳杰
2020-07-01 13:21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研究所 >
字号

当下,新冠肺炎病毒仍在全球蔓延,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加速转变,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关键时刻,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的长期发展出现了不确定不可测的趋势。作为一个特殊的年份,2020年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十四五”规划编制启动之年。下一个五年,上海当如何规划?

6月2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石良平,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会长杨建荣,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做客第十期澎湃下午茶,围绕上海十三五规划经验与借鉴,以及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等议题展开讨论。

以下是四位演讲嘉宾的发言摘录,以飨读者。

石良平:上海应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节点与跳板

本文图片均为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习总书记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国家战略的重大转变,上海将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石良平认为,“十四五”期间应从三个环节打好基础。

第一、上海应该持续强化“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上海今后的国际大循环,应该是锚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来做。“十四五”期间,上海自贸区、进博会,包括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航运以及科创中心这些平台,都应该成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桥头堡。

第二、上海应该成为中国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按照习总书记更高标准、更好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上海应该勇于挑起服务业进一步深化开放的重任。服务业开放的压力测试,上海是最具备测试能力和最具备抗风险能力的地区,临港新片区应该增加新的服务业开放的测试任务,“十四五”期间上海一定要做这件事。

第三、临港新片区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要联动发展,推动上海成为双向开放的节点和跳板。

上海现在同时进行着临港新片区国际循环和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内循环这样两个试点。这两个地区当中正好是进博会所在地。进博会是一个契机,也是双循环的重要环节,一根扁担挑起内外循环两头,形成这种格局。

按照双循环思路,对外开放之外,要进一步对内开放。我们一直在扫除市场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障碍,但障碍依旧存在。

过去对内开放的动力是城乡二元结构,工农业剪刀差。现在对内开放的动力是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要素重组的巨大空间。只有打破了行政区域间的阻隔,要素重组的范围才会更大,增长空间就会更大。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目标就是形成一个脱离行政色彩、脱离区域分割、脱离结构差异的开放型的一体化市场。示范区建设将对接下来国内大循环起到推动作用。

唐子来:新时期上海要成为源头而不是码头

进入新时期,上海应当注重经济发展的双轨并重和空间发展的两翼齐飞。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等四大功能,这为上海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也切中了提升城市能级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和要害。

所谓“门户型全球城市”就是境外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所在地,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呈现内向集聚能力,即全球资源的承接功能;“枢纽型全球城市”则是本土跨国公司的全球总部所在地,在全球经济网络中展示外向辐射能力,即全球资源的配置功能。

唐子来认为,尽管上海建设“门户型全球城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仅有7家财富500强企业总部位于上海,对标“枢纽型全球城市“,上海还存在显著差距。

过去,上海吸纳外资企业来投资,但这些外企更多把生产和装配放在上海,并没有把最精当的部门放在这里,对于特斯拉等跨国公司来说,上海只是一个生产和投资场所,是码头不是源头。上海虽然实现了全球资源承接功能,但还没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功能。要成为全球枢纽城市,除了吸引跨国公司总部,更多要培养本土企业,靠本土跨国公司发力。

唐子来提出要从“外力”和“内功”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因借外力”。基于中国的特定制度语境,虽然北京不是经济中心,但北京仍是众多央企总部的集聚地,已经持续多年成为财富500强企业总部最多的全球城市。上海具有无可比拟的营商环境优势,特别是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优势,理应争取成为“央企总部的主要疏解地”,上海既要勇于竞争,又要善于争取中央的扶持政策。

另一方面是“苦练内功”,上海应当精心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本土民营企业。在2019年财富500榜单中,尽管上海和深圳都拥有7家上榜企业,但上海的7家上榜企业中6家是国有企业,而深圳的7家上榜企业中6家是民营企业,可见上海和深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

可以预见,新冠肺炎疫情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重大变化。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必须依靠本土高端资源,要成为本土跨国公司总部的集聚地,而不仅是境外跨国公司的区域总部所在地,这也是“枢纽型全球城市”的应有之义。

杨建荣:上海应当成为市场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的前沿阵地

杨建荣认为,当前形势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全球化浪潮遭受重大冲击,出现断崖式下坠或逆全球化;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则加剧了全球经济进入衰退甚至大萧条的危局中。因此,“留得青山,赢得未来”将是“十四五”规划的底线思维。

围绕底线思维,杨建荣提出三个方面的规划思路和策略: 一是宏观经济政策(财政、货币等)及资源配置要围绕收敛、做实经济展开,确保国计民生产业的内循环通路不出现“溃堤”。同时要分类施策,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秩序重构,加强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中中国核心软肋环节的支持和投入;二是贯彻民生民企优先,在国民经济规划中实施“狼群路线”,国家队要居中支撑和断后,强化“十四五”规划的安全均衡性,实现经济运行过程的“守望相助”;三是规划的目标和战略重点要顺势应变,打好“内家拳”,诠释制度“初心”,稳定就业率,提升医保水平,改革教育体系,重视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

杨建荣提出了三个建议:一、上海要发挥现代服务业领先、先进制造业强大的优势,下好国际经济秩序重构的“先手棋”,例如要在集成电路、芯片产业坚守20年奋斗道路上持续、集中发力,求得突破;要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取得优势。二、上海要加速培育全球城市功能,在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基础上,依托临港特别综合保税区平台建设,着力培育全球资源配置功能和全要素市场,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体系进程中发挥影响力。三、上海要加快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升统筹大区域合作能力,减少行政区划限制,将发挥长三角城市群布局、产业体系构建、提升风险防范能力、构筑民生底部基础等方面内容纳入规划的重点。

既要走好内循环道路,也不能忽视国际循环。上海如何加速培育全球城市功能?杨建荣表示,全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应当是上海今后一个时期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政策走向。要促进全要素市场体系形成,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当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决定性作用。其中,人才是全要素市场的重中之重,要特别重视高端人才和国际人才的引进和使用,这一点是上海能做的最具杠杆作用的事情。

提起人才资源,大家多在北上广深间进行比较,上海具有显著优势。杨建荣强调,在此之外,上海更要用好国际人才。上海最早实施外籍华人长期居留政策,未来上海要善用这一政策。改革开放初期的二三十年中,数百万留学生精英留在了国外,现在环境变了,这部分人才可以为我们所用。科研、高等研究所等重要机构,可以设一些特聘岗位,广揽国际高端人才。此外,还要重视和用好从国际企业和机构当中退出或者跳槽的自主创业人才。

袁振国:上海“十四五“应当把线上线下教育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

袁振国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潜力和空间极大,从这次疫情倒逼的情况来看,网络教育不仅是一个理念,而且会成为可能。

线上教育的优势是线下教育完全不具备的。第一,没有时空限制。第二,海量教育信息资源,这是线下的课程教育安排不具备的。第三,网络为我们提供个性化选择的可能性,实现以教定学。现在的线上教育对线下教育,对课堂教育只是一个补充,没有达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

袁振国表示,随着5G时代到来,“十四五”战略规划,上海市应该把线上线下教育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率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首先,线上教育不受班级和学校的限制。现在我们的思维方法和管理体制都是从学校角度设计和形成的。学校成为我们最大的载体,也成为我们最大的危机。但线上教育没有学校这个概念,是一种新的知识交流、传播和生产方式。所以希望突破现有的班级、学校、固定的时间、地点的学习模式的标准化统一化的教学模式,打开教育限制,让教育效率得以保留。

其次,每个人的认知、情感、艺术、运动的结构都是不一样的,随着人工智能的到来和普及,可以实现定制化、智能化推送。

袁振国强调,未来要用现代人工智能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改造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推动线上线下一体化,这是将来教育发展的方向,相信未来的教育在这方面可以取得重大成就。

海报设计:澎湃新闻 郁斐
    责任编辑:田春玲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