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绿春:因地谋划强引领 守正创新促脱贫

2020-07-05 12:1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媒体
字号

2013年末,绿春县还是一个有着超过1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达46.86%的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而到2019年末,绿春县全县22.62万农业户籍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贫困发生率降至1.31%,2020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绿春县正式脱贫摘帽。

在这爬沟过坎、筚路蓝缕的6年里,绿春县召开了43次县委常委会议,成立了104支“党员先锋突击队”,组建了490个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建立起906个脱贫攻坚责任网格,组织全县5035名帮扶干部“沉底”真帮真扶……在举全县之力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过程中,绿春县总结出了一批脱贫攻坚典型经验,形成了全州脱贫致富路上熠熠生辉的“绿春办法”。

党建脱贫“双推进”

增收扶志“两开花”

仲夏,走进位于绿春县大兴镇城郊规洞河畔的西城社区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池塘水波荡漾,向日葵迎风招展,田间各种蔬菜肥壮喜人,各类养殖区星罗棋布,若不是一旁的教室中传出阵阵讲课声,可能许多人都不会认为这是一所已经培养出300多名产业致富带头人、明白人的“特殊学校”。

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基地教学楼前用于实训的菜地

“这里不仅是党员和群众学习党的理论和政策的课堂,更是学习种植养殖技能、培养脱贫致富明白人和带头人的阵地。”据西城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招飘介绍,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一改之前理论宣讲与技能培训浮于纸张、难以落实见效的窘境,以实训化宣讲为方向,探索建立了“基地研讨+集中宣讲+实训提升”的运行模式,将党的理论政策、脱贫攻坚知识、农村实用技术等“干货”,以理论授课和实训教学的方式传授给党员群众,让参训人员乐于学、学得懂、用得上、能致富,而那些成片的种类各异的菜地和养殖房,就是实训教学中的“活教材”。

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教育实训基地

早在2016年,西城社区便建立了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通过规范管理、科学示范,示范区年出栏生猪750头、种植大棚蔬菜20吨、养殖鱼2万尾,为社区创造年均纯收入35万余元,不仅解决了基层组织“无钱办事”的难题,还教会了200多名群众黄连鸡养殖技术,带领31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经过4年的发展,已壮大成为“党建引领,建基地、育能人、扶大户、带农户、强组织、建新基地”的良性运行环路,而培育出来的乡土能人、致富带头人又回到示范基地,成为好经验、好做法、好技术的传播者。

大兴镇党建脱贫“双推进”基地一角

2017年4月,此经验做法得到省、州领导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到2019年末,示范基地已累计培训党员群众6186人次,开办各类培训班55期,培训人员3932人次。如今,绿春县各个乡镇的实训基地都已落地见效,成为绿春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前沿阵地。

“小支部”的大带动

“小部落”的大蜕变

说起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这个从几近蛮荒的边陲村落蝶变为富民兴边的小康村的美丽故事许多人早已耳熟能详,但在这美丽蝶变的故事深处,正是绿春县“基层党建+脱贫攻坚+综合治理”的守边固边“综合药方”落地见效,祛除脱贫攻坚路上“顽疾”的动人缩影。

拉祜寨曾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民有房不住往山上跑,全村168人均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是绿春县脱贫攻坚工作的贫中之贫、难中之难。2017年,绿春县探索开展“支部进村”工作和“一寨两支部”建设,先后成立了驻拉祜寨临时党支部和拉祜寨村党支部,完善原先几乎瘫痪的村党组织功能建设并重新发挥作用,研究制定“一组十户,党员包保”的网格化治理机制,只有33户人家的小村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最多时达29人,基本实现“一人对一户”长年坚守岗位,跟进帮扶。

驻村工作队队员手把手培养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

将村民从山里找回来,就地戒毒、恢复体力,教他们革除生活陋习,提高自身生产技能,为村民回收因私卖而流失的土地,同时引进种植养殖业,开展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拉祜寨通过“党建上山”带“群众下山”、“干部进家”带“群众爱家”、“干部辛苦”换“群众幸福”,村党支部和驻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并以精神文明建设“四星”评比和禁毒戒毒工作“九上门”改善村民们的精神面貌,提振他们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与决心。

拉祜寨黑木耳基地(图片由绿春县委宣传部提供)

经过3年努力,拉祜寨33套安居房整齐漂亮,进村道路硬化、人饮工程、节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垃圾池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拉祜寨“户户红旗飘”工程又进一步唤起了村民们的爱党、爱国热情,群众自发对边境进出人员进行严格审查把关,发挥好界务员上界踏查作用,在祖国边境上谱写着富民兴边的新篇章。拉祜寨的经验做法得到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的关注和批示,并在国务院扶贫办《扶贫信息》上刊发。目前,绿春县结合边境实际,以全县153公里边境沿线,3个边境乡镇7个边境村(社区)为重点,通过实施边疆党建长廊“153”工程,围绕党建引领“边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抓好“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实现“边疆稳固、边境和谐、边民幸福”目标,推动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纵深发展。

绿春县平河镇大头村委会拉祜寨(胡彦辉 摄)

外帮内强生动力

“牛巩模式”助振兴

茶农卖出100斤茶叶鲜叶,可以得到多少收益?在绿春县牛孔镇牛巩村,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合作社以3元一斤的价格收购,同时每100斤奖励1包有机肥、‘动力小站’10个积分,年底盘算个人全年交茶量,每斤再补1元。”在绿春县,农户自己种植茶叶并加工成粗制毛茶也不过8至10元一斤,合作社的收购价加上各类奖励已明显高于市场平均价,这个看起来茶农得尽“好处”,而合作社看起来要“亏损”的运营模式,却在运作的3年以来持续盈利,销售额超百万元,每年实现纯利润20余万元。

牛巩合作社的茶叶加工车间中,技术人员正在检查茶叶的晾晒情况

而其中增收致富的法宝,就在于“示范基地+合作社+贫困户+茶叶企业”的牛巩扶贫模式。村集体以土地入股,18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以产业发展资金入股,在2017年初成立了“绿春县牛巩茶叶专业合作社”,绿春县供电局作为挂联单位投入资金建成功能齐备的茶叶加工基地,聘请茶叶专家实地指导,组织100余名茶农到普洱学习专业技术,最终4名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成为合作社生产车间固定工人。何志强便是其中一名刻苦学习脱颖而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是茶叶加工厂厂长的他成为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回望来路他感慨道:“以前种植茶叶不得其法,辛苦一年到头也只勉强糊口,如今合作社带领我们提质增效,生态种植,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

不乱打农药、施用有机肥、科学管理和采摘、统一收购鲜叶……合作社从源头把控,以科学种植技术帮助茶农完成茶园生态转化,确保鲜叶来源符合生态茶标准,并取得了有机认证,同时以统一标准制茶、统一品牌销售,在产量和售价上实现了翻番,真正实现了双赢。

牛巩村茶农采茶忙 图片来源云南扶贫热线

“2017年有23户人家来交鲜叶,到2019年已增加到347家,鲜叶年收购量从2吨增加到50吨。”据牛巩村委会主任李九忠介绍,牛巩村以党建领航,将“动力小站”积分激励机制融入产业发展中,将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扫黑除恶、革除陈规陋习、保障义务教育等绑定,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同时,村集体通过合作社分红壮大了集体经济,村中的基础设施条件也逐步改善,如今的牛巩村,无论是人居环境还是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牛巩模式如活水之源,为绿春县脱贫攻坚、产业振兴等注入不绝动力。

记者:寸琦 文/ 图

部分图片来源红河日报资料库

责编:马映竹

声明:转载请注明来源于红河日报(hhrb_hh)!

爆料、广告热线:0873—3055081 13808772119

原标题:《绿春:因地谋划强引领 守正创新促脱贫》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